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反问句 > 正文

反问句式作用

时间:2017-03-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试论谈反问句的意义和作用

东星资源网:反问句式作用); 语用; 会话含义 【论文摘要】:"反问句是说话人在一定的语

境中为表达自己观点使用的一种语言策略,他把该观点的逆命题跟疑问方式相结合以构成他

的话语--反问句。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来说,其实是一种会话含义。文章同时构建出

了反问句的会话模型,认为否定只是说话人构成反问句的方式之一,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有

答无答不是反问句的本质特征。 1. 研究背景 1.1 关于反问句,人

们已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吕叔湘先生早在《中国文

法要略》中就对反诘句作了充分的论述,认为说话人(文章专指说出反问句的人)没有疑问,

并且指出:"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指出了反问是说话人"并无

所疑"。常玉钟(1994)指出反问句有深层的隐含意义,是以言行事。张斌在《新编现代汉语》

中(第452页)对反问句作出了正确而精辟的解释,"问者对某一问题明明已经有了确定的见

解,只是用疑问语气或疑问方式表达出来,目的是为了增加表达效果,而不是期望听话人回

答,这类句子又叫反问句或反诘问句"。我们认为张斌的解释基本上指出了反问句的作用就是

说话人用这种非常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常规方式是陈述句),是站得住脚的。其他的现

行主流现代汉语教材都一致讲到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有加重语气,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① 1.2 我们觉得应该利用语用学理论来合理的解释,了解这种特殊句式是如何完

成其特殊的表达功能 分析反问句,探讨说话人的观点是否以会话含义的形式传递给听

话人的,是很有价值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就可以据此建立反问句的会话模型,从而

正确理解反问的意义,辨清它和否定,疑问句,是否有答的关系。 下面我们将证明在

反问句中要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是一种会话含义,并此构建出反问句的会话模式。

2. 关于会话含义的特征 2.1 Grice认为会话含义有五个特征 1) "可取消

性"; 2) "不可分离性"; 3) "可推导性",但由于话语可以是真实的,而会话含义可能不真实,

所以含义的媒介体不是话本身,而是说这话的事实; 4) 会话含义是非规约性,但有些会话含

义可能逐渐规约化; 5) 会话含义常有各种可能的解释。(沈家煊1986b、程雨民1983)

2.2 另外, Sadock指出会话含义的又一个特征 会话含义似乎是唯一的一类可以自由强

化的语用或语义推理,即可以跟一个说明这种含义的陈述并联而不会有异常的冗余感.。(见程

雨民1983) 2.3 Levinson认为单个看 "Grice提出的会话含义的特征每一

个都有问题",但"把各项特征放在一起作为必要条件"就没有问题了,"总体上满足这些条件

就足以判定一个推理是会话含义"。(见沈家煊1986)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原则来讨论反问句

中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是不是会话含义。 [!--empirenews.page--] 3. 关于是否会

话含义的讨论 3.1 可取消性 反问句所要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往往会因为

语境的改变而不复存在,即使吕叔湘先生认为最典型的带"难道"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

也可能不再是反问句。例如(1)具有含义(2): (1) 他生气了,说,"难道我错了

吗?" (2) 我没有错。 但在(3)中,会话含义(2)就被消除了。 (3) 他陷入深深的沉思,说,"难道我错了吗?" 很明显,这个人在思考,是想找到他是否

错了的答案,是疑问句,只不过是在问自己而已。 3.2 不可分离性 仅仅用

同义词替换并不能使说话人的观点脱离反问句。 (4) "嘿嘿,好东西,别碰!"考古学

者笑着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古人类的侈口罐。"…… "我家里有个

咸菜缸,你要不要?" "君子不夺人所好,你留着用吧。" 这里是植物学家讽刺考

古学者,认为考古学者什么破罐破瓮都当作宝贝。如果把"咸菜缸"换成"瓦缸"、"泡菜坛子"、

"旧面盆"等,都能表达他的讽刺。 3.3 可推导性 每一个反问句表达的说话

人的观点,都是能够推导出来的。下面,我们用Grice的推导模型来推导(5)中反问句的会

话含义(6)。 (5) "你就是看不起井下工!" "我看不起?我就是井下工!"( 6) 我不可能看不起你。 推导过程如下: 说话人S说了P(指(4)中的反问句);

没有理由假设他不遵守各项准则或总的合作原则; S知道(并且也明白我了解他知道)

我能够看出:需要的假设是他认为G(即含义(5);他并没有做任何事来防止我认为G(恰恰

相反,他用了"我就是井下工!"来鼓励我认为G。);他是要我认为,至少是愿意(在(4)中

肯定是愿意)听任我认为G;所以他的含义是G。 3.4 非规约性 吕叔湘先

生在《中国文法要略》(296页)中指出:比如 你看得懂吗? 有这件事情吗? 这两个句子,用两种语调来说,就可以有询问或反诘的两种意义。 可见,听话人要在

知道反问句的字面意义之后要在语境中推导才能得出它的含义,即说话人的观点。他不能从

字面意义就可以得知说话人的观点。 我们认为反问句的会话含义规约化的程度不高,

有时甚至是很低的,不足以改变反问句传达的说话人的观点对听话人来说是一种会话含义的

事实。因为(ⅰ)更多的反问句是没有用"难道",往往是不能单看一个句子就马上认为是反

问句的。(ⅱ)很多用了"难道"的问句也不一定是反问句。(ⅲ)更重要的是,当说话人的观

点表现为特殊性会话含义时,就算知道问话不是疑问句也要结合语境推导才可能知道说话人

的观点。 [1][2]下一页3.5 不确定性 在有些情形里,反问句的会话含义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即使说话人的观点是确定的,但听话人

会有自己的理解。看下面的例子。 [!--empirenews.page--](7) "……老炮,把您的绝

招亮一亮吧!" "看你说的,我有啥绝招哇。" 我们可以认为他是说他真的没有绝

招,也可以认为他是谦虚。究竟是哪一个,要根据说话的场合而定。4. 通过上面

的论证,我们可以确定反问句中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是会话含义 下面,我们

将拟建出反问句的会话模型。 4.1 反问句的会话模型 a. 有一个语境X,X

中有听话人H的参与或存在; b. 说话人对X中的某个事件Y有了自己的观点Z; c. S用表述Z的否定命题~Z的字面形式和疑问形式想结合的方式构成反问句P,P具有会话含义

Z;d. 按照合作原则,H认为S想要他做Z的理解,即说P时的含义是Z。 4.2 在这个模型

中,我们认为a和b是反问句生成的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c说明了就说话人一方反问句的构

成方式,d说明了说话人的表达意图和听话人的理解方式,是作为一种会话含义来理解说话

人的观点。 H的参与或存在要么以动作行为,要么以言语行为,要么只是以听话人的

方式或身份出现。Y,我们也称作触发事件,既可以是一个实际的情形或动作,也可以是言语。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Z的字面形式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说话人简单地照搬表述Z的字

面形式并对Z进行否定,另一种是用与表达Z的字面形式有很大不同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

字面形式并对Z进行否定,换个角度,对于听话人来说,第一种是只需要否定~Z的字面形式

就可以推导出Z的,第二种是在否定~Z的字面形式之后还必须要结合语境才能推导出Z来。我们认为前一种属于一般性会话含义,而后一种是特殊性会话含义。5. 反问句的

核心意义 从4.1的会话模型我们可以归纳出反问句的核心意义:说话人将自己观

点的逆命题跟疑问方式相结合以构成话语来表达这个观点。它是人们表达对某个事件的观点

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来说,其实是一种会话含义。6. 反问句与否定的关系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指出:"反诘实在是一种

否定的方式"。于根元(1984)和郭继懋(1999)提出了他们的观点(见1.2)。在我们看来,

反问句中存在否定是肯定的,但它就象6.2中的会话模型显示的那样,只是作为说话人构成

反问句的方式之一而存在,反问句的根本目的不是否定,而是表达说话人的观点。在一般性

会话含义的反问句中,尤其是由听话人提供了反问句的触发事件时,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

觉,认为反问句就一定是一种否定。在由说话人根据自己提供的触发事件和有特殊性会话含

义的句子中,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否定只不过是说话人构建表达自己观点的话语的方式之

一,并非为了否定而否定。7. 反问句与疑问句的关系 主流的现代汉

语教材都认为,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有的还强调常常是只问不答或说话人不希望回答。但

于根元(1984)认为就问话人的主观方面来说,反问句是无疑而问。 [!--empirenews.page--]对于听话人,"事实上,反问句经常是有疑的,另一方往往可以作答"。 我们认为,有

的教材上说的只问不答确实是值得商榷的。但从6.2中的会话模型来看,反问句是"无疑而问

",这一点无庸质疑。关于是否有答的问题,我们认为,那不是反问句的特征。一个人提出他

自己的观点,别人完全可以表示赞同、反对以及提出修正等等。这就是于根元(1984)所提

到的对听话人有疑,往往可以作答的情况。他也正是根据可以作答来判断反问句对于听话人

是有疑的。我们认为,反问句的答语不是对问句的回答,而是对说话人观点的应答。至于于

根元(1984)提到的自问自答的情况,我们在4.6已经作出了解释。8. 余论 文章提出了反问句的核心意义。黎天睦(1994)指出提出小品词对于汉语教学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再汉语语法研究的其他方面也一样有启示作用。一个句式核心意义的提

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它,运用它,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反问句的会话含

义除了说话人要表达的观点外,常常还有请求、讽谕、禁止、提醒、强调等等含义。这需要

另文讨论。注释 ① 文章参考的现代汉语教材有刘月华等著《实用现代汉语

语法》,冯志纯主编. 《现代汉语(增订本)》,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黄伯荣, 廖序东主

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张斌.《新编现代汉语》。 为了保证语料的合法性,文章

绝大部分语料都引用附注①中提到的教材和于根元(1984)中的例句,为行文方便就不再一

一说明出处。特此表示感谢。

篇二:反问句_比喻_拟人的好处及作用 - 副本

主要是加强语气,还兼有“顶撞”的效果,与人辩论时犹如“回马一枪”,写作文时用上排比反问,曰:“增强气势”。比如: 1.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双重否定句的好处:

都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如:我不得不承认我很帅! 没有一个人不认为他傻。

3.比喻的作用:

(1) 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温馨提示:在习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4.拟人的主要作用

拟人,还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这就使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感染力。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写活了,是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

5.排比句: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一)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没有和宽广。”

(二)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第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

(四)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看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0、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11、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数学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循环小数、和13页的试一试的例题。书后14页第4题。 第二单元:21页的表格记住几条对称轴。26页第2题。

第三单元:1、阅读书中重点话。

2、看书后题。

3、书后重点题:38页4题。可以列表。(注意要求)

第四单元:1.看书中重点句子。

2、每个面积的字母公式。

3、书54页试一试例题。57页试一试。

第五单元:1、看书67页。

2、69页例题。71页的题。77页例题。79页例题。81页。

3、练习册:42页8题。40页第7题。

第六单元:89页第5题。

92页进率。

数学册期末测试卷。

语文:一、看书中的每单元的单元导读。

二、看老师发的单。会用。

三、要卷上的重点题和错题。

四、读作文。

考试用品:

考试用具:1、黑色水性笔

2、直尺

3、三角板

4、平时上课画图用的铅笔

5、考试后有一个调查问卷,需要准备2B铅笔

6、草纸

篇三:什么是反问句

:什么是疑问句,提出问题的句子叫疑问句。如:特殊疑问句:“你是谁?”一般疑问句:“你是xxx吗?”反意疑问句:“你是xxx,不是吗?”或::“你不是xxx,对吧?”

2、什什么是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否定的观点。 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如:“难道你不是xxx吗?”言下之意是:你就是xxx吧!

3、所谓设问就是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突出主要论点,申述所要申述的问题,引人注意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合理地使用设问,能给人悬念,引起关注,催

人思考。人们读过之后,疑惑便可以烟消云散了。

4设问和反问的差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怎样创造设问句?

首先,要确定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设问句还是比较实用的。如:在一个闹哄哄的场所,你使劲地喊,可能效果并不怎样,但你如果来个“大家看,今天我带来了什么宝贝?”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哦!原来是个 !”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所以,我们在创作前,要想好要说的内容。

其次,要注意自问自答,给读者或听众造成悬念。我们创作设问句的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所以,一问一答要精心设计,切不可马虎

标签:句式 反问 作用 反问句式结尾 表反问的固定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