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分手信 > 正文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变化【改革的哲学】

时间:2019-02-0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温家宝总理在刚刚结束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宣示以改革促发展的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从《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看,“改革”一词出镜高达近70次之多。
  这多少让人一下子“穿越”到20年前的“东风吹来满眼春”!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提出一系列新论断,以大智大勇继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国策后再次掀起改革开放的新高潮。20年后,中国改革到底要怎样走?
  时代巨变,如今中国的改革遭遇更加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虽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改革任务不是轻了,而是重了,甚至更难了。因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原本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容易啃的骨头都啃了,留下来的往往是硬骨头。
  近些年,有些人对改革产生了怀疑,这可能源于改革以来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比如日渐拉大的贫富差距已成为最难回避的事实。此情此势,改革应如何推进?“等”和“靠”不行!20年前邓小平表达了改革要勇往直前的态度,现在胡锦涛总书记也在强调,改革开放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易经》有言,“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此话甚好。一个真正有历史感的人,无论是看问题,还是办事情,都可以从历史中寻解。其中,戊戌变法对当代改革最有启发意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内忧外患,举国忧愤,有识之士纷纷上书,表达图强之意,有史学家称为“乙未大上书”。乙未年的改革热情和改革呼声,不仅止于民间,甚至连统治阶层亦寄望于改革。但光有热情不行,变法维新具体到操作,着实需要思量。做不好身家性命堪忧不说,更是要误国殃民。不幸的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显然不够成熟,最后仅存百日而夭折。
  光绪皇帝虽怀揣强国富民的浪漫理想,但在变法的103天中,颁发的谕旨竟达280余件,其中明确具体办法批准实行的175件,令人难以适从。而光绪皇帝任用的变法大员康有为亦极为激进。变法不久,一日在颐和园东宫门内朝房等待面圣时,康有为碰上了时为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且是慈禧心腹的荣禄。荣禄问:“我知道法当变也,但一二百年之成法,可一旦骤变乎?”康有为忿然作答:“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
  从光绪到康有为,抛开特殊的人为因素,如此冒进和急于求成的做法,也注定百日维新的结局不待龟卜,自见分晓。中华大地再次错失通过改革图强的历史契机。
  历史教训一再表明,改革一旦激进,不仅达不到改革目的,反而容易出现倒退。现在,改革已到了攻坚阶段。在如此重要关头,更要善行多思,在稳中推进。
  改革,说到底,一方面要积极和主动,意志明确且坚定;另一方面要忍耐和妥协,手法婉约而渐进。
  改革到底应该怎样推进?激进如李敖先生者,吃透人世沧桑,说过一句颇有哲学智慧的话:纵观历史,一个“拖”字定天下!西方经济学有个概念,叫“帕累托改进”,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行为改变,没有输家,而至少有一部分人能赢。如果一种行为剥夺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不管是否带来更大的整体利益,都不是帕累托改进。所谓“拖”,就是不做非帕累托改进的事,不做有害任一方的事,事情若是有害对方,宁可不做,悠着,如此,自然也就只做帕累托改进的事。当前中国的改革,既不能等,也不能急,要懂得拖,然后拖中待变、拖中求变、拖中促变、拖中寸进,最终实现帕累托改进。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改革哲学。 □

标签:哲学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