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岗位职责 > 正文

[《比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本文下面结合教学谈谈对比的认识。
   关键词 《比的认识》 教学设计 对比
  
   课题:六年级上册P68―70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 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5题。
   目标预设: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一、激活经验,激发学生内需
   (一)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比”的知识(板书:认识比)。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哪些知识是和比有关的?
   (二)教师迁移: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比”,比如一场足球赛的比分是2∶0,它与数学上的“比”一样吗?老师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有效互动,构建生态课堂
   (一)课件出示例:今天大家吃早饭了吗?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
   1.利用旧知感知新知。提供2个数量:2杯果汁和3杯牛奶。根据这两个数量,我们从相差关系上怎样来对果汁和牛奶的杯数进行比较?从倍数关系怎样进行比较?
   小结:同学们,我们已经会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也会用除法或分数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比”。
   1.初步认识“比”。
   谈话:“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3.“比”的读写。
   谈话:2比3、3比2怎样读写呢?比的各部分名称又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学第68页。(自学1分钟。)
   教师让学生合上书本,让一名学生写出2比3写作2∶3,3比2写作3∶2。
   4.比是有序概念。2∶3和3∶2一样不一样?为什么?
   (二)小组合作交流。
   谈话:比有意思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呈现“试一试”)
   提问:图中都是表示谁与谁的比?这里的蓝色部分与白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1.把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洗洁液与水的比是多少?水与洗洁液的比是多少?
   2.把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分,水可以看作几份?溶液可看作几份?你可以得出几种不同意义的比?
   (三)应用比的认识,探究比的意义。
   导入语:刚才我们研究了两个数之间的比,下面我们研究一下两个量之间的比。
   1.学习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出示例题,提问: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多少?如何求小军和小伟的速度?(课件出示:速度=路程÷时间)
   谈话:我们也可以用比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你能说出小军所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课件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比,仔细观察一下例1中的2 ∶3,3 ∶2和例2中的900 ∶15,900 ∶20等,你觉得比可以说成两个数的什么关系?(出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强调相除关系)
   2.提问:900 ∶15说成是 和 的比?路程与时间比的结果是 ?小军的速度是 ?60是怎么得来的?那么这里的前项是 ,后项是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比值。
   3.课外延伸。
   你知道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1:1,成年人身高与头长的比大约是7:1,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4∶1,男人肩宽与头长的比大约是2:1。
   头长与身高的比。先让学生看夸张的漫画,在笑的过程中回味、探索人体的比例,此时相机介绍不同时期人的头长与身高的比。
   黄金比。借助多媒体的图、文、声、色来展示迷人的”黄金比”,令人赏心悦目。这个过程既加深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又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
  三、及时巩固,提升学习经历
   今天我们在数学的王国里学到了新的知识,你能说给大家听吗?

标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