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二作文 > 正文

关于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评价_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都希望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追求;仲理想的课堂教学。但是在公开课或教学研讨会上,一些名师往往要上演“借班上课”的节目:在完全陌生的教室,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名师从容不迫、有板有眼地开始授课,精彩的导入,趣味横生的讲解,师生之间以短平快的问答为主,一切顺都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推进,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名师身上,全神贯注于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课毕,在一片掌声和啧啧赞叹声中,学生满载标准答案走出教室。现在我们有的老师还抱有这样的观念:上课就是不折不扣的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材就是教学的“圣经”,教学活动是教师主导、主演的独角戏,而且主要是完成知识传授而不需要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这些教学观念愈来愈不适应时代的潮流,改革的呼声愈加强烈,当今素质教育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学生也不再满足于“学会”,而追求教师教其“会学”,这些事实的存在,使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与理想课堂的追求显得更加刻不容缓,使我们对理想课堂的创设也就变得更为真切。我们认为要创设理想课堂,必须克服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教师清楚了,学生自然就搞清楚了
  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而听课,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清晰透沏且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时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就听得懂。我们有时发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地讲解,而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学生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其结果必然是:
  学生学习缺乏“自主”、“合作”,他们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教师拿着“统一”的教本,按照固定的进度,运用“满堂灌”的方式讲解,操纵着铺天盖地的“题海”,以“上帝”的姿态“主宰”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听的多,练的少,没时间、没机会进行精细的思考、探究、领会、消化和吸收,他们只能被动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主体作用不可能得到发挥。
  统一标准施教,致使学生学习严重分化,由于教师教学尺度的统一,因材施教的原则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致使学生学习上的分化越来越严重。调查结果表明:仅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能跟得上老师的“步调”,他们学业基础扎实,因而在学习中听得懂、跟得上;也有五分之三的学生吃“夹生饭”,他们常因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而感到精神疲惫;还有约五分之一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他们只能疲于奔命地去追赶老师的脚步,但由于屡屡“受挫”,久而久之,学生必然变得麻木、厌学。
  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到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感知、理解、识记、运用。高三学生数学复习中虽然有所感知,但理解却不深不透,识记也不够全面和准确,灵活运用更不到位。他们往往基础知识不扎实,硬性地接受大量知识信息,“突击”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尤其是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后,学生备感不适,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矢口 。
  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严格按“科学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握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长,分散难点,用事先准备好的语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最近发现区”。在课堂的黄金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学情,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学习上的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误区之二:教师“多解”展示,学生思维就得到了发散
  课堂上,有的数学老师为讲授更多的解题方法,每堂课往往都要“精选”多个例题,而每个例题再变换出几种解法,来展示“一题多解”,那么,学生掌握如何呢?通过反馈发现对这些解法学生早已“张冠李戴”,有的学生头脑中甚至出现“打架”,再仔细分析归纳后方才发现,有的解法相差无机,难怪学生头脑中会出现“打架”现象。因此,“题”要精选,“解”也要精选,训练“发散思维”要有“度”,可引导学生参与归纳总结,从多种信息中筛选信息,训练学生最优最佳解法。在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发展学生聚敛性思维,这是我们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有效保证。
  误区之三:教师觉得简单,学生就学得容易
  教师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来衡量学生的能力。况且,有时教师对教材的难点把握不准确,习题讲得不透彻,也会导致简单问题变为学生的学习难点。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水平,实施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误区之四:教师讲得越多越充分,学生掌握得就越多越好
  力争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这是有些数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目标,但是,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紧扣教材,围绕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与否不能只看容量的大小,关键应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潜心钻研教材,在明确教材系统及其主次的基础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处理教材,凭着自己对教材的切身感受去适度地旁证博引,合理地拓宽加深。宁可少些,但要精些,果断删去与主题无关的内容,真正“搔到痒处”,切实给学生编织出一张完整的知识网络图,计学生懂一点,晓一类,通一片。为此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
  误区之五: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所学的知识就掌握了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是遇到新题型时便无所适从。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切实掌握是另一回事。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仅就习题教学而言,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例题的榜样及培养功能,教师只注意娴熟地解题,不重视充分暴露教者的思维过程,学生悟不出解题思路及技巧,产生不出求解欲望,掌握所学知识就是一句空话,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躬行的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感悟数学思想。
  误区之六:教师多重设问,就能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如果学生没有问题,那是教学的失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从“满堂灌”极端走向“满堂问”的极端,又从“满堂问”的极端走向“满堂学生质疑”的极端,一堂课下来,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下,发言踊跃,整个课堂气氛貌似活跃,实?结构松垮。有些问题是明知故问,或是些肤浅问题,而真正思维有困难的问题没能提出来或没有被发现,因此在数学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不能轻视甚至忽略教师的问题设计。事实上,教师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和典范性的问题设计,将使学生有事半功倍、受益匪浅的感觉,只有将学生的疑问与教师设计的问题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得到共同实现。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是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每一堂课,即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美丽的想像,有时还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说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气息和生命诗意的教学内容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让学生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到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去,决不能根据教师自己的想象,主观意断,更不能以教师讲解多少来衡量学生接受的程度,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再走进新的教学误区。

标签:几个 课堂教学 误区 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