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改革 > 正文

高考改革各学科地位

时间:2017-03-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高考改革各科分值

考改革改了哪些呢?有很多考生在疑问。这边雷式教育小编为这次高考改革的一些变化简单整理如下:

高考改革改了什么

改革分值

语文从150分上调到180分。

英语文理同卷,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

英语从150分下调到100分,英语满分100分。文理科综合从300分上调到320分。

数学150分不变。

特别申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雷式教育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南昌雷式教育民安路雷式中学艺考培训班、中小学生各课程培训班已经开班啦!!!

预约报名可拨下面方式:

联系号码:187\7006/7440

固定电话:0791\8833/3738

报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江大南路188号雷式总校

篇二:高考试题说明和试题评价

class="txt">(一)全国考试大纲说明基本要求摘要

根据平台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学科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有以下考核目标和要求:

一、 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 调动和运用知识

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三、 描述和阐释事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解释。

四、 论证和探讨问题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15年高考题对考试大纲说明的实践表现

1、全国一、二卷和其他省份试卷都通过不同的题和题型实践了以上的要求和理论。

2、在实现了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在难度值上还是呈现出各省参差不齐的情况。

3、在主观题上,普遍体现了三、四的要求,程度深浅不一,向比较而言,各省市主观题大概是不好意思再简单了,所以在难度上和全国卷没有选择题那么大的差距。

(三)15年高考题跟14年高考题相比的一些异同

1、在客观题上,基本沿袭了近几年的风格,在主要材料的解读,背景知识的运用上做文章,难度稍有降低,但是不明显。

2、在主观题上,全国二卷41题,虽然承袭了近几年41题的基本风格,但是活泼性加强了好多,学科分析性也相对弱了点。这个是很明显的变化。包括一卷41题的公式题,我觉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定突破本学科的跨越式的信息。

3、三个热点:

A\今年的高考卷,尤其在全国卷,更明显地感受到国家主流发展的期待,全国一、二卷中分别都有两个大题和两个选择题考察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体现了国家未来发展主流战略思想对国学的重视,也体现了高考对国家对主流的服务功能。 B\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所以在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抗日战争的题,考察点还是比较密集的,

C\对近代化的研究,这个问题是这几年共有的问题,既包括中国自身近代化的过程问题,也包括西学东渐,但是更多还是立足于中国自身近代化的问题,即西学东渐是为中国服务的,是看中国需要而涉及的,也和当今政治形势有关。

5、和去年高考题相比,有个感觉就是对时政的隐形期待或是批评感受不到了。去年的高考题里面,我觉得有强烈的对时政的隐形期待或是批评,比如去年二卷的45题,涉及到了土地私有权的合法意义问题,还有个选择题提出德国近代化发展的阻力之一为权贵集团的存在。还有近几年在高考题里面的宪政问题也比较多。今年这个现象少了,我觉得也体现了国家主流意识的控制。也就是也许为了避免苏联覆辙,国家比较注意加强对全局和统一的控制。不得不再次承认,任何新改革都是要跟旧势力妥协一下的。

(四)启示和分析

1、 主流稳定,学科特点稳定。

这样的一致性考查历史学科的稳定性,学科性。也成为我们教学的指导方向和指挥棒,很明确地指导了我们的教学方向和学科考试方向。

2、 跨学科性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考查的体现:

多数题都体现了要求一、二、三,少数题体现了要求四,也表达了中国教育中的一种希望和尝试,比较典型的是全国卷一的41题,和卷二的41题,要求学生运用归纳,判断等方法,独立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一卷的41题,体现了对跨学科性和独立性的考察。

3、学科学和综合性之间的关系:

A\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综合性明显的增强并不意味着未来历史学科性的丧失,历史学科的主体地位肯定是保证的。

B\未来要适应2018年的高考改革,历史学科的选修地位将决定历史学科既不会用偏难怪来吓跑学生,(今年云南省统测被批太难了,平均分40分。)也一定会要用历史学科独特的学科特性来吸引热爱它的学生。所以我们坚持的学科性是没有错的。

C\对高考试卷多一点宽容,人都有情绪不稳定的时候,高考卷出现的一些偶然不稳定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08年的高考,由于阅读篇幅超多,文言文过难而遭到诟病,后面就没有再延续了。明年增加到25个省的全国统一高考,相信试卷无论是在严谨性还是在学科性上都会很认真地对待,我们的备考也应该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去面对。

3、 选择题占拿分的主要阵地:

虽然选择题主要涉及一、二,非选择题主要涉及三、四的要求,从理论上讲,最后的三、四要求是区分度表现最突出的地方,但是由于我们现今教育的很多问题,加上改卷中实际操作的困难,一般情况下,选择题的分值更多决定了总分的多少。

(五)几点建议:

1、命题人的变化,据说有岳麓版的主编进入命题组

2、通史日益受到重视,新教材将以通史构建

3、要关注国家意识和主流文化,尤其是要加强儒学的地位。详解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玄学等。

4、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

5、从今年的试卷来说,感觉前几年简单到令人公平的北京卷都比较传统地开始回归到史学应有的水平上来。

篇三:新高考综合科目的设置及其影响

txt">辜勤学

教育要振兴,改革是关键,尤其是改革现有的高校招生制度,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高规格人才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在此历史背景下,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意见》,要求在2001年完成高考科目设置、考试内容和录取方式的改革。“3+x”方案的推行,是继1994年“3+2”方案改革后的又一次深刻变革。新方案的实施,将对中学各科教学,尤其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手段产生深刻的影响。面对这场革命,有些教师心存顾虑,抱怨甚多。据此,笔者想就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综合科目考试改革——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选择在即将推出的“3+x”新高考方案中,“x”既可以指现有中学课程开设的文科科目综合,也可以指理科或文理科目综合。从教育部下发的1999年3号文件看,今后改革的方向应是朝着综合方向发展。开展综合能力测试,有利于支持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全面学习和掌握中学阶段相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形成较强的能力。具体而言,开展综合科目改革是由以下一些因素决定的:

1.综合考试方案既是对传统科目设置的“扬弃”,也是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的高考科目设置,无论是大文大理(1978年~1994年)还是“3+2”方案(1994年至今),

都过于强调学科界限,使知识间缺乏沟通。这种传统的分科课程是从培养精英、为学习高深知识打基础的,而对学生个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开发较小。综合考试就是要使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内部知识之间不再是彼此孤立的封闭圈,而是相互交织的网状知识结构,这恰好是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今社会高速发展,高科技、高信息、高速度、高容量,以及数学化、信息化、网络化将构成下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科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学科的界限,正向着综合化、协同化方向发展,而人类的实践也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

题、人口问题等。这些问题并非靠一门学科就能完成,而在客观上要求跨越学科的界限,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与之规格相适应的人才,因此,综合科目的考试正是朝着这一方向迈出的可喜步伐。

2.实行综合科目的考试改革,既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凸现教育的个性和实现教育本质的张扬。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要具备综合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考试方法,只讲求学生在学科领域内知识的吸收、引申和扩展。在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上,只侧重于教育对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延续,着眼于传授人类文化遗产和培养专门知识型人才观念,培养的学生最多只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未来社会要求学生具有从总体观点

出发,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同一问题的能力。而综合考试所要达到的正是这种境界,它把学生从传统的单向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使之有机会站在不同角度审视同一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各具特色的切入点,以利于实现教育个性的凸现和教育创新本质的张扬。

3.综合学科研究对象的同一性和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综合考试提供了可能性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科目分别以社会和自然作为研究对象,如在文科综合科目中,历史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地理学(人文部分)则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而政治学则是研究在特定的历史和环境中,人类的经济、政治问题以及在这些问题中闪现出的哲学思想或哲学方法论依据,等等。可见,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其终极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理论去解释有关社会现象,因而使得文科综合范围在不同学科之间的搭桥成为可能。再者,在科学发展的

历史进程中,存在着学科的不断分化和不断综合两种趋势,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是如此。这两种趋势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综合是在分化基础上的综合,而新的分化又是在新的综合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构成了科学发展的矛盾运动。在历史上,古代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初级的综合,各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几乎包括在一个知识的总体系———古代自然哲学

之中。而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朝着分类方向发展,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专门学科,从而导致了综合哲学的分化,使之在人文科学领域促进了历史学、哲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但自二战以后,综合化的趋势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各科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尤其是现代系统论观点的提出,形成了学科综合化的发展潮流。这种潮流不仅表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各自领域内的综合,而且出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发展的趋势,因此高考在科目设置上引入综合科目是具有科学依据的。

4.高考综合科目考试的设置,既符合高中教育“准定向”的特点,也有利于大学选拔人才。

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因而它必然要求自己的教育要实现与高校所人才的基础素质的初步接轨。现在有不少高校已经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科学发展自身的规格,摒弃了过去那种专业门类太多、学科划分过细的做法,更加侧重学生知识面的宽泛,这无疑要求具有“准定向”的高中教育与之相适应。我们知道,在中国现实的国情下,高考无疑具有调节未来人才智能结构的重要作用,因此,实行综合科目考试改革,突破以往以单一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为考核范围的限制,强调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综合,这不仅有利于高校选拔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利于中学进行素质教育。

二、振荡———综合科目考试改革过程中的必然阵痛

正如任何改革都要经历阵痛一样,综合科目高考改革必然会引起中学教育界的振荡,引起一系列冲击。

冲击之一:教师素质和教育观念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传统的高考科目设置下,教师已经习惯于在自己学科范围内自由发挥,很少或根本就不顾及其他学科,学科割据的状况十分严重,使知识间形成一堵无形的墙,相互间缺乏沟通。而综合科目考试则要打破这种格局,在不同学科之间找出其内在的联系,这就意味着过去

教师为迎考所总结的很多经验、方法将成为历史,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扬弃自我,重新树立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再则,教师自身的素质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现在的中学教师大多是70、80年代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受其专业限制,自身学科交叉的知识储备相对欠缺,因而对综合科目考试改革缺乏相应的观念、心理和知识准备。

冲击之二:教学组织将面临一场深刻的革命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以固定的教室、统一的学科教材和特定的教师所组成的静态教学,而综合科目的设置,尽管尚未在全国大面积展开,但从1998年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题来看,应该说代表了今后的命题方向。例如其中的第二大题,要求学生运用地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哲学等学科的知识分析环境污染问题。此题不仅考查学生的观察

能力、判断能力、归纳比较能力、推理能力,而且突出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考生倘若不重视学科内容的渗透、结合,是很难解答此类问题的。由此可见,传统的静态教学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未来开放式、动态的科目改革要求,它必然要求改革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寻求一种有利于学科渗透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冲击之三:学科教材的滞后性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尽管近年来我国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总体上讲,由于科研机构与科研活动基本上是按传统学科和专业区分的,因此缺乏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反映到中学教材中,就是虽然强调了各学科内部的联系和渗透,但学科之间的渗透却略显不足,从而给中学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而在客观上就要求改革现行教材体系,

使教材内容能反映高考的要求。目前,这方面的教材建设已开始起步,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浙江省试点的在初中阶段开设综合科目《社会》,上海市组织编写的高中综合理科和综合文科的课程标准,等等,这些探索无疑为新时期教材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冲击之四:教学质量评价将面临十分尴尬的两难选择

教育与考试是一对孪生兄弟,有教育就有考试。素质教育并不排除考试,而是需要更加科学的考试,而且考试的结果将直接涉及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其中既包括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个体教学质量的评价。实行综合科目考试将会直接影响对教师个体教学质量的评价,因为在过去的考试中,一直沿袭的是学科考试制度,每一门学科的考试成绩一目了然,学校对教师也容易评价。但在综合考试中,文科或理科的相关学科都集中在一张试卷上,不能将其截然分开,因而对教师的评价就会陷入两难选择:不评价吧,教师没有成功感,影响教学积极性;评价吧,应采取什么方式手段进行评价,这都是当前所面临的全新课题。

冲击之五:命题将是教师感到十分棘手的事情

既然教育离不开考试,因此组织命题就是教师教学活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在过去的考试科目中,教师可以独立命制试题,而且水平相当不错。但在综合科目中,则要求各学科教师共同沟通,寻找各种知识的交汇点或交叉点。一套试题的好坏并非一科教师所能左右,而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命题水平的高低将直接涉及能否科学、客观、完整、公正地检验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能否真正灌输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指导思想,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命题难度。

三、提高素质,迎接挑战——中学教师惟一的选择

尽管“3+x”方案的全面实施尚有很多细节需要研究,也尽管“x”的设置可能还要经历一个由“学科”到(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高考改革各学科地位)“综合”的过渡期,但“综合”毕竟代表了方向。因为如果“x”设置为中学的某一学科或几科,这样虽然可以减轻学生负担,但对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并未带来好处。相反,由于高考在学生心目中的某种功利性质,还可能导致学生比过去更早地偏科,知识结构更加不合理,因此将“x”设定为“综合科目”更能体现高考意图。面对这并不遥远的事实,要求广大中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扩充知识,以适应未来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1.教师要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会获取最新知识的方法

现今社会不仅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而且是获取知识途径网络化的时代。网络技术的运用极大地缩短了人们获取最新知识和信息的时间,作为教育者,就应当首先学会运用这种现代传媒手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很多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尚停留在70、80年代。这种陈旧的、狭窄的学科知识是很难适应综合考试改革的。要想改变教师这种过偏、过专、过窄的知识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追踪学科的最新动态,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自觉地实现优化和调整,以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对中学教师素质的要求。

2.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内容

过去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综合考试这一形式的出现和实行,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科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改革课堂结构,由纯学科教学转入探索学科联系的科际整合。以文科综合为例,其综合的知识结构可以考虑两种基本方式:其一,以历史为主

线,进行局部性科际整合。即可以历史年代为基本线索,把历史学、地理学(人文部分)、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科中密切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努力寻找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尽力反映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发展全貌,并保持其顺延性。其二,以问题为中心设计课程内容。中学阶段应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无论选择还是组织教学内容都应服从这一需要。当然,在实行这种科际整合的时候,也要处理好学科渗透与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相对独立的关系。如果只看到共性,而忽视其个性差异,这样的效果也不理想。

3.加强联合教研组建设,共同寻找学科渗透的着力点

过去,我们的教研活动基本上是按传统学科和专业划分的,缺少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综合科目的设置无疑会影响这种教研体制,要求相关学科的教师之间围绕某一问题在各自不同领域内进行有目的的渗透。因而这就要求改革过去以学科组为单位成立教研组的格局,而代之以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教研组。只有进行这种教研体制的改革,才能促进综合科目改革

的发展。

总之,新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给我们广大政治教师既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只要我们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就一定会在未来的高考中重塑政治学科和政治教师的形象,为实施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标签:高考 各学科 地位 2017年高考各学科总分 2017年高考各学科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