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改革 > 正文

【西藏地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4      一、 藏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藏族分布于祖国西南部地区,分藏北藏南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藏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基础教育体系。截止到2004年底,全区已有各级各类学校1010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10所,中学110所,另有教学点1850个。普通高中在校生26740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27.5%;初中在校生109148人,初中入学率达到70.7%;中学在校生比1965 年提高128倍。小学在校生327067 人,比1965年提高4.9倍,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4.7%。全区已有63个县基本普及六年义务教育,31个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46.2%,有49个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脱盲县人口覆盖率达到70.8%,全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2%。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西藏总人口为261.63万人,其中接受大学教育的3.3万人,占总人口的1.3%;接受高中、中专教育的8.88万人,占3.4%;接受初中教育的80.1万人,占30.6%。[1]除了藏语课以外,西藏藏汉双语教学的基本做法是从小学一年级起就采用汉语版的全国统编教材,教学用语同时使用藏语和汉语,其中小学一年级主要用藏语解释课文;二年级同时用藏语和汉语解释课文;三年级的课堂用语以汉语为主,藏语为辅;四年级以后课堂上基本上使用汉语。在这里,藏语只作为汉语教学的释义手段使用,且在低年级用的较多。
  藏族使用的这一辅助双语教学模式是我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阶段普遍采用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其他民族的双语教学模式不同的是藏文字可以作为教学用语,但在这一双语教学模式中汉语是教学语言,民族语只是在一、二年级作为对汉语教材的解释性语言使用,三年级以后基本上使用汉语言教学。
  对藏族而言,这一辅助性双语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价值,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地域,经济,文化等等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生活环境的问题,平时在生活圈子中都用藏语交流,所以教学用语不便,第二语言过渡困难。藏语的小学低年级都要用藏语解释课文,但由于本地教师普通话不够好,汉族老师方言重,不能把课文清楚地讲解,学生听起来也比较吃力,即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往往由于藏语汉语的交互使用致使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表达、理解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教学用语的不便,成了制约藏区课堂教学的一大障碍。同时,学生的第二语言过渡也较为困难,难以及时掌握汉语,对教学的影响很大,本来很容易理解的副科知识,因为用不太熟练的汉语教学进行讲解,使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久而久之,就出现了藏族学生对各种学科理解能力相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差的情况。
  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地理题目,但是对于没有完全掌握好汉语的学生来说,因为对汉语词、句的理解不够好;或者不知道如何用汉语解释某种地理现象,所以在表达上有一定的阻碍,没法写出正确的答案。(等高线地形图)I(Surface contour map)例如: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A、B的相对高度是374.1 米,A在B西北方向。(学生不理解“相对”这词的概率很大,这词是这个题目最关键的字眼,如果理解错,就会打错题目。)(2)按地表形态来看,C处是 鞍部, D处是 山脊。(象“鞍部”、“ 山脊”这种专业名词对于汉语差的学生即使想表达也写不出来。有可能直接会写成“两个山的接点”、“山体突出点”等等。)(3)图中甲、乙两条河流,画法不合理的是 甲。(这个题目相对简单,没有特别的单词。)从对这个题目的剖析,我们大概能理解运用第二语言做教学工具的少数民族教育的确还有很大的漏洞,在没有很好的掌握第二语言的情况下,把第二语言作为教学工具是个难题,即使像在学自然学科的同时让学生掌握第二语言,这种教学方法的意图只在于学第二种语言,并非学习自然学科,而少数民族学生考试并不单考语言,也要考自然学科,这种教学制度导致学生学习进度相对汉族学生慢,理解慢,这并不是智商问题,而是教学方法不合理,使得少数民族教育受到限制。
  在藏区的学校,学生从小学1 ―4 年级大体都处于第二语言的过渡期,就是到了小学四年级,学生也未必能够基本掌握汉语,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等都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语言成了阻碍学生学习发展的瓶颈。语言问题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业进步缓慢。在西藏的学校中,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不懂汉语,老师需要反复用藏语或汉语解释,无形中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教学的进展缓慢,教学效率不高。即便是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也往往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书本上的字、词、句等方面,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及整体素质的提高难以全面顾及,师资水平普遍较低,就使得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的学业进步极为迟缓。在藏区的农村山区,15岁以上成人的文盲率为更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少得可怜,而小学辍学率高,且有随着年级的升高辍学增加的趋势。就我的研究来看,学生的失辍学与语言过渡困难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由于语言适应的困难,很多学生屡遭学习失败的体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最终导致辍学,随着年级的升高辍学增加的现象也就由此而来。
  总的说来,藏区的双语教学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的语言过渡困难是制约藏族双语教学的质量、甚至是制约藏区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 藏汉双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双语教学在藏区已经有许多年了,为什么还会出现上述问题呢?
  (一)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双语水平普遍较差
  首先是有能力的教师数量不足,很多水平较高的教师都想方设法往川区调动, 结果形成了当地教师水平相对过低、乡村教师相对短缺的局面,有些乡镇学校不得不聘用一些代课教师,教学质量很难保证。其次,教师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既便是学历达标的教师,也存在着教学方法较为单调、整体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最后,师资来源较单一,教师的双语水平普遍不高。绝大多数是本地师范毕业生,在语言上仍然没有跳出藏区的环境,汉语掌握得不好,有些老师甚至说一种四声不分、不大熟练的藏式汉语,在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发音不准、词汇贫乏、甚至是语法不通等问题。由于教师的汉语水平有限,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就可想而知。我曾认识的一位藏族语文老师是藏南江孜地区的,他的发音就是带有地方方言式的汉语,比如:“Ta wang dao ang wang jia li lie ,ang wang zen wang bu huang ying ta wang ne ?”[他们到我们家里来,我们怎么不欢迎他们呢?]
  (二) 缺乏学习汉语的良好环境
  虽然近年来西藏发展较快,对外开放,与祖国内陆在各行各业上都有频繁的联系,但是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说藏语较多,有些学生生活的社区家庭缺少汉语环境,学生没有机会听说汉语。藏区的学生只是在低年级语文课和高年级的课上学说汉语,课外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几乎用藏语,汉语成了只是在课堂上存在的“孤岛”,对尽快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极为不利。
  (三) 藏语自身的消极影响
  在语法结构方面,藏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 宾语- 谓语”,和汉语的语序相比呈现为句子的主、谓语位置颠倒,致使学生学说汉语时也往往是主谓颠倒,错误不断,明显影响了汉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汉语文能力的提高。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指“地球”,“”指“太阳”,“”指“绕”。明显语言结构与汉语有一定的区别,藏语中,动词往往在最后面。
  (四) 教学条件差,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
  大部分地区由于教学质量较差,学校和课堂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致使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不够勤奋努力,成绩欠佳,影响了家长对儿童上学、包括学习汉语的意愿,家长认为孩子升学无望,常常放弃对其学习的督促和鼓励,结果不但使学生的文化课学不好, 学生的汉语水平也难以提高。
  (五) 民族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
  有些较偏远的藏区自闭心态较重、视汉语为外来物,不大愿意说汉语,致使缺少使用汉语言的社会大环境,学生没有听说汉语的机会;宗教气氛比较浓厚,对儿童上学读书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三、对藏汉双语教学问题的理论思考
  据统计,在我国的55 个少数民族中,有2个民族(回族、满族)既没有语言也没有文字,有24 个民族原来就有语言和文字(藏、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朝鲜、傣、彝、俄罗斯、苗、纳西、水、拉祜、景颇、锡伯,壮、锡伯、乌孜别克、柯尔克孜族,塔塔尔、傈傈、佤,阿昌,普米族),有29 个民族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瑶族、哈尼族、毛难族、乡族、撒拉族、布依族、仫佬族、羌族、高山族、塔吉克族、裕固族、京族、独龙族、侗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崩龙族、保安族、白族、黎族、土族、怒族、达斡尔族、布朗族、仡佬族),且相对都是人数较少的民族。
  就民族构成的比例而言, 有文字民族大约占了我国民族比例的一半,是我国多民族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儿童由于第二语言过渡困难,对教学造成了种种不便,成为了制约藏族儿童学习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这些方面,藏族的情况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反映了有语言有文字民族双语教学的普遍问题。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提高民族教育水平,才能不断真正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由于教学语言过渡问题成为了制约藏民族双语教学及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教育中的教学语言问题日益受到民族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双语教学的理论和模式也不断被创新和发展,实际上是假定儿童会在入学后通过汉语言文字教材的接触和学习就会自然掌握汉语,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就采取了自然应用汉语教材、教师在教学中用民族语和汉语交替解释课文、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学习汉语的自然性学习状态,致使这类民族的双语教学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在实际教学中在教材的选用、民族语和汉语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双语教学的形式、过渡语教学的策略等方面都处于一种以汉语教材和汉语的自然应用为主的状态之中,在具体的汉语学习策略上,缺乏有效的对学生汉语学习的指导,学生学说汉语得不到充分练习和及时强化,说错了也得不到及时的反馈纠正,汉语水平提高的速度较慢,成为了制约学生学习水平的直接因素。成为了出现种种双语教学问题的重要原因,正像雅斯贝尔斯所指出的那样;“没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就如同航船行驶没有舵和指南针一样”。[2]实际上,第二语言的掌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藏族的儿童来说,尤其对山区学生来说,学习汉语并非轻而易举,而是一个较为艰难的过程,其中有较多的特殊困难,涉及文化人类学、心理语言学、教育学等诸多问题。
  (一) 人类文化学的观点
  语言不仅是符号系统,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人类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一种语言的习得,不仅是要掌握其符号系统,也要拥有其相应的文化背景,更要注意其作为文化的沟通和交往中学习。“语言是整体文化的一部分,但它并非一个工具的关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3]语言的获得不仅是一种交际符号的掌握,也是一种文化的获得,是获得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儿童学习说话时,每个儿童都接受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在对宇宙的传统解释的前提下构筑的,它扎根于儿童所出生之群体所用的群体语言之中”。[4]正因为如此,语言环境因素及其文化因素对语言的获得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研究儿童语言的获得和发展与父母、家庭语言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或家庭用语与童语言的相互作用对儿童双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5]所以对语言的获得必须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任何脱离了文化环境的语言学习必然导致语言学习的机械和低效。同时,语言的学习也是文化的获得和沟通,而文化的获得必须在交往中进行,缺少交往的语言获得是残缺的语言获得方式,不可能真正获得熟练的语言。语言及其语言获得的这些本质特征不仅是针对母语或第一语言的获得的,对第二语言及其获得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其图形符号,也要以其所依托的文化为基础,在藏汉双语教学中,学生在习得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习得这一语言所依托的文化,习得这一语言的民族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传统。所以,民族教育中的双语教学,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母语和第二语言的民族语言、民族传统、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并创造良好的第二语言交际和学习条件。反观藏区的双语教学,缺乏良好的汉语环境,课余时间也缺乏汉语的交际活动,学习起汉语来自然就比较困难。
  人类文化学的有关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 要提高我国少数民族儿童学习汉语的水平,就要为其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要积极营造家庭、学校及同伴间的汉语环境,积极鼓励儿童在与父母、教师、同学间的交往、对话中学习汉语。
  (二)、心理学及语言心理学的观点
  语言的学习,特别是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特殊的学习过程,有着特殊的学习规律,藏民族的双语教学必须遵循这些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知识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习新知识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语言的学习也是如此。儿童学前期借助于母语所进行的现代社会生活的知识储备、第二语言所依托的基本的文化背景构成了他学习第二语言的必要知识经验。藏区儿童入学后学习汉语时缺少的正是这些知识经验,其学习汉语的困难便可想而知。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指出,个体语言的获得有两种方式,即语言的习得和语言的学习,第一语言是习得的,第二语言一般都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第二语言的学习要以第一语言为基础进行心译,良好而熟练的母语掌握是儿童学习第二语言时顺利进行心译的基础。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藏语语法简单、词汇较少,不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概念,这就使得只掌握母语的儿童在入学后学习汉语时缺少完备的母语作为心译的工具,对学习汉语造成了先在的困难。从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实际来看,儿童获得语言能力及其快速,世界上很多民族儿童的语言发展似乎都经历同样的过程,据此乔姆斯基及其他的学者提出语言的获得更多的是一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过程,“这一观点对儿童双语的获得与发展也是适用的”。[6]心理学及语言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启示我们,要提高少数民族辅助性双语教学的实践效果,就必须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研究其双语教学及汉语学习的方式方法及教学模式等问题,为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而并非强行、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
  (三)、现代教学论的观点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对范畴,两者的关系是本体依赖的关系,学要有教的引导启发,但同时教的意义依赖于学的存在,学是教的前提。同时,现代教学论也指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交往活动, 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既获得了知识的生成、心智的激发,也获得了相互的反馈和彼此的沟通。这就启示我们,在双语教学中,既要重视研究教师的教,更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还要注意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要明确教师只是双语学习的组织者,动机的培养者,价值观和态度的引导者,学生进步的评价者,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端正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态度、充分认识学习第二语言的意义,并使其转化为自觉的学习行为,才能真正使学生第二语言的学习水平迅速提高;同时,要特别注意在课堂内和课堂外为学生学习汉语提供和创造交往和交流的条件和机会。为此,学校和教师在双语教学中要为学生学习第二语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民族语的保存和利用同样是重要的问题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7]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民族心理基本上是建立在民族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洪堡特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8]赫德尔说:“一个民族怎样思维就怎样说话,反之亦然,怎样说话就怎样思维。”[9]对少数民族而言,儿童既掌握汉语又不忘记民族语,既是儿童个人生活的需要,也是民族发展的需要;既是繁荣本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繁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需要。同时,作为母语的民族语在促进儿童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丰富学生知识、促进儿童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双语教学中,母语教学是汉语教学的基础,掌握母语是双语教学的关键,建立在母语基础上的双语教学才是真正符合实际的双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儿童对语言的学习与语言的习得不同,它需要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过积极主动的同化和顺应逐渐掌握新的语言系统。儿童熟练的母语是认知结构中同化新语言的最好的工具, 尤其是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初期,从母语到第二语言有一个心译的过程,熟练的母语是从心译到直接利用第二语言思维的最好工具。两种语言之间尽管也存在着干扰,但从许多心理语言学研究和双语教学的经验来看,互相促进的作用大于互相干扰的作用。
  所以,如何在尽快实现儿童汉语过渡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民族语在促进儿童的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克服学习困难,促进儿童学习质量的提高,少数民族教育中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藏族的双语教学有其特殊性,制定藏汉双语教学的对策时必须予以充分的考虑。
  四、 提高藏区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鉴于上述考虑,提出提高藏区双语教学水平的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 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特别是学校汉语言环境
  有关部门要加强在藏区偏远地区的广播电视建设,加强在社区的汉语宣传力度,进一步转变群众的语言观念。学校要积极争取家庭与社区的配合。家庭与社区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要积极为儿童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汉语环境,尤其在乡村,有条件的家庭应尽量为儿童提供电视、广播、书籍、报刊等, 增加儿童接触汉语的机会,同时也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学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汉语环境,如添置校园广播、电视, 高年级订阅少儿图书、杂志等,建立班级阅读角;制定学校内必须说普通话的制度,规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必须用普通话交流等;定期举办普通话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进行积极的帮助和指导。此外,学校还应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同时有计划地为每个班级订阅报刊,积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要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比如同伴阅读、小组阅读、班级阅读等,通过比比谁读得多、谁读得快等形式,奖励读得多的孩子,鼓励学生多读书,以便提高阅读能力,增加知识量。学校应鼓励学生自己购买书籍阅读,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借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就学校而言,学校对学生的汉语学习要进行主动帮助和指导。
  1、组织力量,开发与语文教材配套的视听教材。
  可以组织录制语文课的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在课堂内外播放,供学生模仿学习,给学生提供标准的普通话读音范本。比如:对地理课程来说,可以增加地图补助教学,模型补助教学,多媒体补助教学等。现阶段在藏区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学校比较少,如果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同步刺激教育法,对学生领悟自然科学知识的效果会更好,因为即使对于第二语言掌握不好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视觉也能理解教师要表达的学科内容的一部分。
  2、老师在课堂内外必须及时纠正学生在说汉语中的发音、用词、语法等方面的错误。
  3、建立在一、二年级由双语水平好的教师把关的制度。
  同时,学校要利用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积极进行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增加教学内容的适切性,为双语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民族地区都有丰富的当地课程资源,像藏族就有寓言、传说、民俗,都是极好的课程资源,各级各类学校应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积极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以增加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汉语的机会。例如:地理教学中增加一系列阅读材料,内容为能在当地看得到的地理系现象,这样能使学生更快地接受学科中的汉语专业名词,有利于学生认识自然学科的专业名词,增加阅读、领悟各学科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 积极开展辅助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建立针对实际的、积极有效的过渡双语教学模式
  要积极开展辅助双语教学理论研究,对其教材的选用、民族语和汉语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双语教学的形式、过渡语教学的策略等进行研究, 藏汉双语教学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根据藏族的语言文化特点,结合国内外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藏族的双语教学宜采用一种新的藏式的双语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要点是:
  1、采用汉语为主、藏语为辅的双语教学模式
  从一年级开始就用汉语教学,藏语作为辅助语言,采用藏语作为辅助性的口头语释义的双语性教学模式。
  2、积极开展学前教育
  在学前的基础上,设立一年制的学前汉语预备班,开发专门的教材,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汉语言启蒙教育,使藏族儿童在接触全国统编教材之前学会基本的汉字和汉语单词,语句。
  3、学前预备班教材的基本设想
  将汉语的常用语句用短故事、寓言等形式编写出来。由于这样的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是藏族学生所熟悉的现象和事物,必然会增加他们学习和掌握汉语汉字的兴趣,从而有助于藏族儿童尽快掌握汉语。
  (三) 加强师资培养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1、应尽快有计划地培训现有在职教师,提高教师教学、特别是自然学科的教师教学中(教学用语) 汉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能否考虑在一年内通过培训使现有在职教师的普通话达标。培训中要充分发挥县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远距离教学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中心小学的辐射功能。
  2、严格在藏区实行新任教师必须持有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的制度。
  3、西藏师范学院是藏区教师的主要来源, 要严格学校对学生的普通话要求,切实执行西藏师范学院学生的普通话必须达标方能毕业的规定。
  4、加强对在职教师的知识、能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四) 加大对西藏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尤其在藏区偏远地区很贫困,基础教育的投入一直不足,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是制约这些地区教育的基本因素。要提高藏区双语教学的水平、乃至于提高藏区基础教育的水平,就必须加大对整个藏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切实解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等根本性问题。
  参考文献:
  [1]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与展望.中国西藏新闻网,2005年09月12日11:21.
  [2][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3][俄]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4][英]迈克尔 波兰尼著,许泽民译.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5]靳洪刚.语言获得的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王嘉毅,许洁英.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双语教学[J ].民族教育研究,1999.
  [7]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万明钢、 童长江、论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与民族教育理论[J ].教育研究, 1988 。
  [10]Collins,Mary Ellen.Education journals and serials:an analytical guide/comp[M].by Mary Ellen Collins.New York Greenwood Pr.1988.
  [11]Hills.p.j.A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 ed. P.J.Hills[M].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标签:西藏 对策 地区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