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改革 > 正文

高考改革成为热点

时间:2017-03-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6高考时政热点供给侧必备

xt">它是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否有先例?20 世纪70-80 年代,美、英相继陷入滞胀,“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中国“供给侧改革”更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滑。

供给侧改革的逻辑与路径:

供给侧改革如何落实?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是最为关键的4 个“歼灭战”, 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将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4 条主线上推进。

如何优化劳动力配置?具体路径有三条: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如何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而资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资源品价改降低原材料成本,减税降费加速折旧降低财税成本,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财务成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而提升企业盈利的另一项改革是淘汰落后产能,国企是主要承担者。

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首先是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这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其次是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产学研结合、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

政府自身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一是通过反腐、打破垄断、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国企改革,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

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与未来:

供给侧改革如何影响经济结构?从生产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导致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新兴产业占比上升。而从收入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引发经济蛋糕的重新分配:减税将导致生产税净额占比下降,加速折旧和产能去化将导致固定资产折旧占比短期上升、长期趋降,降低成本和产能去化将导致企业营业盈余占比上升,加速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转以及提高人力资本,将导致劳动者报酬上升。

供给侧改革如何影响杠杆率?产能去化意味着企业部门杠杆率将持续下行,户籍制度改革和二三线城市地产库存去化意味着居民部门杠杆率将持续下行,减税降费和财政支出提升意味着政府部门杠杆率将大幅上升,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企业降低财务成本意味着金融部

门杠杆率将缓慢上升。

总结而言,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领域的延续和聚焦。当前蓝图已经铺开,未来前景令人期待!

1. 供给侧改革的前世与今生

>>>>

1.1 “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

2015年11 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 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而中财办主任刘鹤、副主任杨伟民,以及国家部委领导人也均在不同场合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1.2 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

1.3 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表象:需求不足。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从需求侧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10 年见顶回落,过去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较难独善其身,而低成本优势不再,令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不可避免。内需中,11 年人口结构出现拐点,12 年人口抚养比见底回升,13 年地产销量增速持续下行,工业化步入后期,投资增速持续下行。

实质:供需错配。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15 年以来央行[微博]5 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 万亿,但投资依然萎靡。而在消费领域中,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配: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

>>>>

1.4 供给侧改革是否有先例?

来自供给学派的典型实践。纵观世界经济历史,美国曾在20 世纪70 年代陷入滞胀,英国也在20 世纪70-80 年代面临滞胀叠加结构性问题的窘境。作为供给学派的典型实践,“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和“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

里根学派的核心是减税。以“里根经济学”为例,1981 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出“经济复兴计划”,主要措施包括:降低税率,减少政府干预,缩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供给。其中,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从70%降至28%,提高了可支配收入,增加了劳动供给意愿 ,也推动消费上行;而企业所得税率从46%降至33%,直接提高了企业盈利,也提高了企业投资意愿。里根经济学大获成功,令美国经济迎来“大稳健”时代,也为美国长期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认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简单复制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而是希望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行,其实质是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领域的延续和聚焦。

2. 供给侧改革的逻辑与路径

>>>>

2.1 供给侧改革如何落实?

习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明确指出,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功能健全的股票市场。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称之为推动经济结构改革的四个“歼灭战”。

如何打赢这四个“歼灭战”?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将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4 条主线上推进。

>>>>

2.2 供给侧改革如何优化劳动力配置?

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中国过去的主要增长动力来自于充足的劳动力。但2011 年中国人口结构出现拐点,2012 年开始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总数和占比都出现了下降。同时,人口老龄化现象愈发明显,截至2014 年底,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 亿,占总人口的15.5%。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将成为未来劳动力要素改革的基础,在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的同时,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补充人口红利。

户籍制度改革,化解地产库存。户籍制度改革将是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中之重,其目的在于促进劳动力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中国城镇化率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高。城镇现在约有7.5亿常住人口,其中2.5 亿左右的人没能在城镇落户,2.7 亿农民工,买房比例仅1%。早在14 年7 月,国务院就已出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但进展缓慢。当前二三线城市地产库存居高不下,户籍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双管齐下,不仅有助于提供有效供给、加快城镇化进程,也将创造需求、消化地产库存。

服务业大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淘汰落后产能意味着制造业部门就业承压,而服务业则可吸纳就业,因而创造条件、促成劳动力的跨部门流动,也将是未来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方向。根据统计局数据测算,第三产业每增长

1 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 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 万左右。而考察企业就业状况,07 年以来,服务业PMI 就业在绝大多数时期高于制造业PMI 就业指标,这意味着服务业就业状况好于制造业,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就业容纳器。

促扶贫重教育,提升人力资本。除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劳动力跨地区和跨部门流转外,提高劳动力素质也是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是贫困人口脱贫。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 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 元,2014 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 元。按照这个标准,2014 年末全国还有7017 万农村贫困人口。而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7017 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今年4 月初,中央深改小组召开第11 次会议,审议通过《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并强调要“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而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也陆续通过一揽子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并部署落实教育领域改革措施。

>>>>

2.3 供给侧改革如何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

土地制度改革,加速确权流转。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方向是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农村土地流转以确权为基础,以放活经营权流转为目的,从而提升土地要素的流动性。同时,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意味着未来廉价的农村、土地用地供给瓶颈将打开,也有助于抑制地产泡沫、加速地产库存去化。

降低四大成本,改善资本回报。资本要素改革的方向之一是提高资本回报率,因而高成本是供给侧的最致命硬伤。以工业企业为例,2014 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主营业务成本占比高达86%,各种税费占比9%,主营利润占比仅5%。持续收缩的需求叠加高企的成本、费用,令企业盈利雪上加霜。而在需求整体不佳的大背景下,未来唯有依靠降低成本来改善企业盈利、提升资本回报。

我们预计,未来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降低企业显性成本:一是继续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降低企业原材料成本;二是实施减税降费和加速折旧,降低企业财税成本;三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四是实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企业人力成本。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资本效率。资本要素改革另一个方向是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其目的也同样是改善企业盈利。而产能利用率和主营活动利润率高度相关。2011 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企业盈利也同步恶化,反映资本使用效率低下。2013年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产能去化就已开始,伴随去产能延续,未来企业盈利有望随产能利用率回升而得到改善。

国企将是去产能的主要承担者。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各类企业中,国有企业以最高的资产负债率和最低的资产周转率、最低的主营收入利润率,实现了收入、利润的最大幅下滑。这意味着,各类企业中,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最为堪忧,产能过剩最为严重,未来也将是产能去化的主要承担者。但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将有可能造成大批国企员工下岗,因而发展服务业吸纳就业也将是必然的选择。

>>>>

2.4 供给侧改革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融资体制改革,提升创新意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有赖于创新意愿的提升,而股权市场天然提供了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而以创新著称的美国,也正是依靠资本市场哺育创新。值得注意的是,“四个歼灭战”中,习主席对建设股票市场的论述最为详尽: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这意味着,改革融资体制,促进直接融资发展,将是未来的重点方向。鼓励两众两创,提升创新转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同样需要有便利的资源和宽松的成长环境,从而提高创新者的存活率和创新产品的转化率。李克强总理在14 年9 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过去一年中,国务院及各部委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措施。预计未来以下三方面改革将同步推进:

一是推进产学研结合,从而提高创新成果工业转化率。二是为创业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资金支持,譬如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三是实施针对创新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和费用减免,譬如研发费用抵税等。

>>>>

2.5 政府自身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

改革行政体制,降低制度成本。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同样大有可为,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具体改革力度有强到弱依次是加强反腐、打破垄断、放松管制。中国企业不仅面对来自原材料、税费、财务、人力等领域的显性成本,更面临来自上述领域的隐性成本。以反腐为例,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狠抓反腐,落马官员人数有增无减,预计未来也将在这三个领域进一步推进改革。

推进国企改革,实现强强联合。其二是加速国企改革,发挥好“看得见的手”的功能和作用。国企作为中坚力量,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竞争力,将为经济增长提供长期动力。

3. 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与未来

>>>>

3.1 供给侧改革如何影响经济结构?

加速经济结构转型,重新分配经济蛋糕。从生产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激发消费倾向,导致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进一步上升,而第二产业中的传统工业部门占比将明显收缩。而从收入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引发经济蛋糕的重新分配:减税将导致生产税净额占比下降,加速折旧和产能去化将导致固定资产折旧(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 资 源 网:高考改革成为热点)占比短期上升、长期趋降,降低成本和产能去化将导致企业营业盈余占比上升,加速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转以及提高人力资本,将导致劳动者报酬上升。

>>>>

3.2 供给侧改革如何影响中国杠杆率?

中国式转杠杆。供给侧改革同样将对中国杠杆率产生影响:产能去化意味着企业部门杠杆率将持续下行,户籍制度改革和二三线城市地产库存去化意味着居民部门杠杆率将持续下行,减税降费和财政支出提升意味着政府部门(主要是中央政府)的杠杆率将大幅上升,而防

篇二:2015年高考高三政治热点汇总

"txt">经济新常态

1.(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年中国GDP首次突破l0万亿美元大关,但增速降为7.4%,是1990年以来最低,中国经济进入了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材料一 我国经济“新常态”存在以下阶段性特征: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从出口形势看,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

材料二 经济“新常态”下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成为2015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大家认为,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1)根据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企业应如何面对经济“新常态”。(14分)

答案:1.(1)①面对消费需求新变化,企业应面向市场(2分),通过创新供给满足消费者高质量、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2分)。②面对投资需求新变化,企业应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分),创新投融资方式,善于把握投资方向。(2分)③面对出口新情况,企业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2分),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品结构(2分),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或: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2分) (2)假如你是全国人大代表或全国政协委员(任选其一),针对“新常态”下的资源环境问题应如何履职?(12分)

答案一:人大代表 ①在自己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中,积极宣传有关资源环境的法律法规(2分);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在保护资源环境方面的意见和建议(3分)。②通过行使提案权,审议相关议案以及表决相关决定,推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出台。(4分) ③就资源环境问题对政府等机关进行质询、监督。(3分)

答案二:政协委员 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4分) ②积极提交支持保护资源环境的提案,建言献策,参政议政。(4分) ③就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对相关部门进行民主监督。(4分) 2、(8.(25分)当前,一个新的名词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新常态”。

材料一 “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变化。

(1)下表列出了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一些“新常态”。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家

2015年高考热点汇总—1 材料二 伴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一系列改革方案密集出炉,全面深化改革也正在形成“新

常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国足球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对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耒说,需要充分履行职责,推动这些改革方案落到实处。

(2)说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应如何履职,推动这些改革方案落到实处。(10分)

答案:人大代表:在自己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2分)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2分)行使提案权、质询权,监督相关部门的工作,推动改革方案落到实处。(2分)

政协委员: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2分)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推动改革方案落到实处。(2分)

材料三 “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发展质量,既要敢于出招善于应招,又要勇于破藩篱、扫障碍,通过改革破除旧的体制机制,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3)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改革能为发展注入新动力。(6分)

答案: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是联系的环节,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2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2分)通过改革可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新动力。(2分) 3.(24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和2014年广东省经济发展情况

材料二:《201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将创新驱动发展摆在全省经济工作的首要位臵,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总抓手和核心战略,坚定不移地推动创新立省、创新兴省,使创新驱动成为广东发展主动力,以创新驱动发展开创广东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材料三:广东省某市主动适应文化建设新常态,积极探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新路,把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古建筑保护和开发利用为重点,全力“活化”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新品牌。

(1)概述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4分)

答案:图1表明2013—2014年广东经济呈现中高速增长(1分)(或者广东经济发展适度放缓),图2表明广东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产业结构优化(1分),图3表明广东高新技术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在提高(1分),由此可见,广东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1分)(或者,广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德州市第二中学高三政治组】

(2)根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才能推动创新立省、创新兴省,使创新驱动成为广东发展主动力?(10分)

答案:①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全省发展全局的核心位臵,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激励创新的市场机制。③国家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财政资金引导,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2分)④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的步伐,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⑤劳动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踊跃参与创新。⑥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驱动。(考生只要答对以上要点中的五点,即给满分,每个要点(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阐述该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10分)

答案: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市民的凝聚力,培育和谐文化。(2分)(或者考生回答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可以给1分;或者回答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可以给1分。)②有利于市民更好地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2分)(或者: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的发展。(2分)④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2分)⑤珍惜和爱护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2分)(或者: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4.(30分)今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材料一

注:①2014年我国GDP增长目标为8527元,实际增长9.7%(1)根据材料一中的经济数据,概括出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新常态。(5分)

答案:①我国经济增速由高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但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处于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1分)②第三产业增长较快,产业结构更趋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2分)

③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分)材料二:针对新常态,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放活市场,放宽政策,培育新增长点;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做好就业工作,要精准发力,确保完成就业目标;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

(2)分析材料二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要求蕴含的《经济生活》依据。(8分)

答案:①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放活市场、放宽政策,培育新增长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③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做好就业、改善民生工作,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材料三: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再次畅言改革,秉持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的改革理念,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但是,改革毕竟已进入深水区,“两难”甚至“多难”情况增多,难以“两全其美”的时候,要牢牢记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建立

2015年高考热点汇总—2 防范体系,善于取舍,注重转化,步步为营,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3)试感悟习总书记底线思维方法给我们的哲学启示。(9分)

答案:①底线思维方法强调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就是要充分认识矛盾双的对立统一,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②进行底线思维要求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按规律办事。③进行底线思维,建立防范体系,善于取舍,注重转化,运用综合思维方法(系统优化方法);④步步为营,争取最好,要重视量的积累。注:写三点就可满分,联系材料1分方法论2分。 5、(18分)自2014年5月和7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重申适应新常态这一重大理论概念以来,“新常态”一词成为当下中国的新词、热词、高频词.

材料一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人民日报》评论指出: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1)结合材料一,说明企业应怎样才能适应“新常态”,化解“成长的烦恼”从而谋求更好发展?(8分)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及时调整战略,注重提质增效,以适应“新常态”。②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以适应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实现集约化经营。③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以适应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劳动力减少的新形势,实现集约化经营。④立足市场消费需求,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了解市场行情,更好满足消费者需要,以适应需求结构的优化升级。⑤调整企业分配,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关系,增加职业工资,保障劳动者利益,以适应人力资源稀缺、收入分配的结构优化。⑥承担社会责任,讲求社会效益,注重节能减排,主动适应资源环境约束。⑦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每个要点1分)

材料二 当下中国民主政治的新常态表现在: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坚持国家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切实防止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切实防止出现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的现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备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切实防止出现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的现象: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民主政治新常态提出的依据。(10分)

答案: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2分)②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才能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2分) ③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有利于加强社会各种力量的协商和协调,防止出现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的现象。(2分)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它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2分)⑤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有利于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2分)

6.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

【德州市第二中学高三政治组】

创新驱动。

材料二 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增强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必将考验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决策水平。政府要主动把握积极适应“新常态”,“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的任何行为以及出台的政策规定,都必须取得法律授权,以保证权力在法律框架内运行;政府权力的运行还需要公民参与、社会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吐槽与情绪发泄在所难免,而这正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知识,为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持续健康发展提建议。(12分)

答案: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加快形成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4分)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4分)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臵,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4分) (2)根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应怎样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12分)

答案:①政府要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2分)在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时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2分)在依法决策方面,坚持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的过程符合法定程序,“法无授权不可为”。(2分)在减少决策失误方面,应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2分)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2分)③公民应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决策过程,这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2分) 7、(18分)2014年,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步入新常态。

信息一 经济新常态

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符合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变化过程。在经济新常态下,山东省通过改变政府绩效考核这个指挥棒,使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趋科学化、合理化、可持续化。山东调整干部考核体系,将以往最受重视的GDP增长指标在考核中的位臵下降到12位,科学的考核政策,让山东经济发展更趋科学化。预计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比2013年增加1.5个和1.2个百分点,金融服务业、旅游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都实现了新突破。

信息二法治新常态 从反暴恐“新常态”,到司法环境保护“新常态”;从涉法涉诉信访“新常态”,到全民守法“新常态”……唯有法治,才是串起2014年所有故事碎片的主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引领中国法治建设步入不同以往的“新常态”。涵养法治新常态必须具有规矩守法意识、公开监督意识和法律至上意识。

(1)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山东省把握经济新常态改变政府绩效考核的做法所体现的哲学道理?(6分)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山东改变政府绩效考核的决策,体现了经济新常态的客观要求,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3分)②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山东省对经济新常态的人事,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3分)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山东省的信息可考核办反来源于山东经济发展的实践,对经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3分)

(2)结合信息二,运用“我国的政党制度”知识阐述如何涵养法治建设新常态?(12分) 答案: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涵养法制建设的新常态,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3分)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十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涵养法制建设的新常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

③人民政协作为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涵养法制建设的新常态,需要围绕法制建设依法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只能。(3分)

2015年高考热点汇总—3 一带一路

1.(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和沿线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材料一 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这两条通道所展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我们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材料二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一带一路”,是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对待文化交流。(12分)

答案:1.(1)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2分) 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3分) ③要充分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途径加强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交流。(2分) ④既要热情欢迎沿线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别国优秀文明成果,也要更加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3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0分)

答案: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分)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必须顺应潮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从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实际情况出发。(1分)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2分)古老的丝绸之路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发展。(1分)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2分)搞好“一带一路”建设,既要有满腔的热情,还要稳步推进,不可急于求成。(2分)

(3)请你从认识论角度为搞好“一带一路”建设提两点方法论建议。(4分)

答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坚持和发展真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每点建议2分,任意答出其中两点给4分)

2.(14分)2015年中国外交的“一个重点”是全面推进“一带一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国际合作对象在资源禀赋、产业技术和贸易结构上的特点。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发挥比较优势,找准突破口。“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很快会公布,“一带一路”建设要有国际视野和品牌意识,有“思路”才有“丝路”。

结合材料一,说明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应贯彻的唯物论思想。(6分)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合作对象在资源禀赋、产业技术和贸易结构上的特点,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发挥比较优势,找准突破口。(3分。如答“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等,可减半给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发挥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制定规划、树立品牌意识、确定正确的发展思路。(3分)

材料二 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要促使”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夯实我国同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德州市第二中学高三政治组】

(2)运用文化作用和文化传承的知识,分析材料二相关要求的文化生活依据。(8分)

答案:①文化交流是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促使各国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2分)②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各国要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2分)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2分)④文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有利于夯实我国同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2分) 3、(6分)

材料一: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对提升世界经济发展繁荣与和平进步具有深远意义,也有利于推动中国自身发展。如:可使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领域的合作更加密切。可以向许多国家提供技术和设备,输出我国价廉物美产能巨大的日常用品。可将政策重心放在中西部地区,增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动力和对人才的吸引力……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6分)

答案:①有利于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周边区域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2分)②有利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化解过程产能,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过渡和升级。(2分)③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分)

4、(14分) “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材料一 【合作共赢互惠互利】

2013年以来,习主席和李总理密集出访十余个周边国家,邻国领导人也频频应邀到访,显示了我国政府对周边外交工作的高度重视。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到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秉承了这样的理念:与周边国家携手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中国与东盟就推进南海行为准则进程展开磋商,中国与越南决定成立海上共同开发磋商工作组中国与印度签署边防合作协议。对于存在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致力于通过对话磋商和平解决。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国家利益”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周边外交工作思路的科学性。(共8分)

答案:(1)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做好周边外交工作要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周边国家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③国家间既存在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乃至对立,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做好周边外交工作致力于通过对话磋商和平解决,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④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任何国家都不应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我国周边外交工作思路坚持了这一点。(每点均3分,若考生回答“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结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材料二 【“一带一路”文化先行】

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我们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要积极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努力实现沿线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丝绸之路让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我们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的作用及其文化传播与继承角度,阐释建设“一带一路”为什么坚持文化先行? (8分)

2015年高考热点汇总—4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贸易发展、政治互信、边防安全;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4分)②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沿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发展和进步;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借鉴融合中不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4分)

5、(20分)2015年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颁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一带一路”是经济共赢之路、文化交融之路、也是政治合作之路。“互利共赢、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可持续发展”是其基本特征。“一带一路”的推进,适应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推进“一带一路”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结合材料二,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理论依据。(11分)

(2)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加强不同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互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3分);②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一带一路”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3分);③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沿线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3分)④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能彰显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2分)

依法治国:

1.(19分)坚持依法治国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必须坚持立法先行,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全国各族人民、各级政府、各政党及政党合作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1)结合材料一,分析促进依法治国进程的政治生活措施。(10分)

答案: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2分)②公民履行好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2分)③政府坚持依法行政,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2分)④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2分)⑤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坚持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根本活动准则。补充: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材料二 法治国家的建成必然受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与制约。我国自古以来,民“以吏为师”,政府率先守法成为依法治国的关键。依法治国是一项从中央到地方,从 地区到行业,从立法到执法、司法、护法、守法、学法的系统工程,应上下呼应,左右协调,前后衔接。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二对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启示。(9分)

答案:①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发挥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对依法治国进程的促进作用。(3分)②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政府率先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亚发挥政府依法办事在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促进作用(3分)。③,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对于依法治国这个系统工程,要上下呼应,左右协调,前后衔接。(3分,答系统优化方法也可给分)

【德州市第二中学高三政治组】

2.(18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为此,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材料二 2014年,国务院各部门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事项,修订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法等15件法律,制定修订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38件行政法规。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才能最终建成法治社会。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6分)

答案:①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对立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我们党既看到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又看到存在的问题,既坚持了两点又抓住了重点和主流。②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四中全会针对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相应措施,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6分。每要点3分,其中,前一句2分,后一句1分) (2)根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我国政府和公民应有的责任担当。(12分)

答案:①政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全面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做到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审慎行使行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完善行政监督体系,建立健全问责和纠错制度,自觉接受人民监督。②公民必须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履行政治性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坚持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12分。每要点6分。其中,要点①每句2分,最高给6分;要点②每分句1分)

3、(16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有力法治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者,治之端也”“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法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我们在批判继承传统法制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依法治国的实践要求,进一步提出要树立法律信仰,这将对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推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材料二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这条道路的确立既借鉴了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的成果。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解读材料一所包含的道理。(7分)

答案:①我国古代法治思想以及今天依法治国理念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充分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3分)②在批判继承传统法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树立法律信仰,说明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正确处理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既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又要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4分) (说明:若从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既保留着基本特征,又赋予了新的内涵角度作答,可酌情得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依法治国为什么既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的结果。(9分)

答案: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同国家在实践中获得的有关法治建设的正确认识都是真理,都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可以为另一国所借鉴。(3分)②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都有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任何一种模式都是基于一定的国情建立起来的的,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国情,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别国2015年高考热点汇总—5 模式。(3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拓展推移。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我们不能囿于既有认识,而应该不断发现新规律,获得新认识以此推动依法治国实践的深入发展。(3分)

4、(20分)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一:“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具有划时代意义。

(1) 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9分)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顺应时代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必将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3分)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坚持依法治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公正的有力保障。(3分)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3分)

材料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国各方的共同责任。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依据材料分别说明各政治生活主体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应该怎样做?(11分)

答案:①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3分) ②全国人大要行使立法权和监督权,坚持科学立法,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监督法律的实施。(2分) ③政府要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2分) ④公民要自觉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行使监督权,监督法律的实施。(2分)⑤司法机关要坚持公正司法,加强司法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2分) 37.(2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材料二:2015年3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法律案存在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涉及利益关系重大调整,需要进行听证的,应当召开听证会,听取有关基层和群体代表、部门、人民团体、专家、全国人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社会有关各方面的意见。听证情况应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材料三:某省从2011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围绕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等六大内容建设文明乡村。三年来,该省农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村的卫生环境、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善。一种有农民自主管理、自觉维护的村居环境维护体系正在形成。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公民的政治参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知识,分析怎样推进民主立

【德州市第二中学高三政治组】

篇三:高考热点专题--改革开房30周年

ss="txt">【时事聚焦】

1.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8年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在2008年新年即将来临之际,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2月31日发表了题为《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的新年贺词。他在贺词中指出,2008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使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们将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

2.1978--2008年,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中国来说则是不寻常的三十年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三十年;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取得巨大成功的三十年;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三十年;这是产生和践行伟大的邓小平理论的三十年;这是中国不断扩大国际影响、提高国际地位的三十年??对此,《扬子晚报》等报纸媒体做了连续的报道,对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中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如:安徽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四川向阳的公社体制改革、浦东的开发开放、邓小平南巡谈话等,作了一一回顾。

【考点整合】

2.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主要成就

第一部分:政治建设、国家统一与外交关系:

一、政治建设:

(一)民主政治建设: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2.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强调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体现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3.进一步完善三项根本政治制度: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共十二大,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

(2)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写近《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二)法制建设: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2.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建设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一)“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1981年,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

(3)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

(4)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2.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二)实践:

1.香港、澳门的回归:

(1)时间:

(2)意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它标志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的范例。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新贡献。

2.海峡两岸关系:

(1)两岸关系的发展:1979年,实现停火;1980年后,民间交往日益频繁;1992年,台湾海峡会与大陆海基会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

(2)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1995年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3)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解决台湾问题的障碍:某些外国反华势力、台独势力。

(5)趋势:统一是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心愿,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三、新时期的外交关系:

1.背景: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外交政策的调整:

(1)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新的科学的判断,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2)独立自主的着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3)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关系,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

(4)坚持改革开放

3.外交活动:

(1)国际性: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开展多边外交,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历史性的会晤,标志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参加和主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 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在推动和开创新型区域合作发明的重要成就,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4.意义;

为中国赢得世界各国的信赖和赞誉,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二部分:经济建设: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主要内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对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会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农村人口多,农村关系整个政局的稳定和整个国家的发展;原先经济体制农民缺乏积极性,农业落后。

(2)最早地区:安徽凤阳小岗村、四川。

(3)特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4)作用:它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内容:核心内容是增强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方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所有制改革方面: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实行以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

(2)作用: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3.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告诉发展。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三、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1.1980年,先后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1984年,进一步开放连云港、南通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3.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二)格局及特点:到90年代中期,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原因:原有的计划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二)过程:

1.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中共十四大: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

4.十五大的内容: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内容。

5.2000年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特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衡运行。

2.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

第三部分:思想理论

一、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过程:(1)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劝解一致向前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邓小平理论成熟,形成完整体系。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邓小平路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内容:

标签:高考 热点 改革 电脑成为wifi热点 电脑如何成为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