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桂北民居吊脚楼的审美\改造及其使用功能] 桂北民居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在长期的生活习俗和文化演变下,当地民居建筑形成了具有民族审美特征的造型式样,积淀了悠久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针对当前旅游经济开发下的村寨建设,运用多学科综合交叉、相互兼容的研究办法,分析桂北农村民居吊脚楼建筑在区域环境中的特点、现状以及在改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民居吊脚楼民族文化功能改造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广西桂北农村民居是以干栏建筑为主。其中龙胜、三江、融水县最具代表性的干栏建筑为吊脚楼,历经时代的发展与演变,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它的造型独特且具有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在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定型中,吊脚楼包涵了对土地资源的效能利用,对地理气候的兼容考量以及生态保护意识,至今仍是现代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吊脚楼除了具有典型的艺术审美功能和合理的居住使用功能外,还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近年来,桂北村寨被列为国家西部地区旅游投资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并被纳入民族旅游黄金圈。
  二吊脚楼的特点分析
  1造型与功能
  桂北地区村寨民居大都依山而建,就地取材,以当地树木为主要材料。从审美上看,其造型、材料与自然山体环境非常协调,屋顶的形式采用悬山外加雨搭,屋檐外挑担屋角略微起翘,造就了大屋顶轻挑、高耸、飘逸的独特韵味。建筑的内部通过梁、柱、枋、檩之间互为垂直相交构成立体网格式的骨架。房屋的门窗、柱基石、门头饰,吊脚下的瓜子垂、柱头、挑枋、檐板、栏杆等,均雕饰有精美图案,以减少房屋的单调之感。此外,吊脚楼里的“火塘”更是家庭、家族关系、生计和性别的象征。
  2结构与材料
  桂北民居吊脚楼是一种下部架空,用柱子托起的建筑,这是典型的干栏建筑类型。吊脚楼的结构十分坚实,屋架主体是以中国传统穿斗式构架为基础,无论梁、柱、枋、板、椽、檩、榫都是由杉木加工而成。柱子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方形木条开榫衔接,尽管不用任何铁钉也十分坚固。楼房四壁及各层楼板,均以木板开槽密镶,里外都漆上桐油,增加木材的耐热、耐酸、耐碱、防腐、防蛀、绝缘等性能。吊脚楼的榫卯连接的每一节点都留有少量的间隙,可以抵消地震或大风的震动,使整体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有些房子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至今结构依然完好,由此便可以看出其优越的性能体系。另外,吊脚楼还利用竹子、石、泥瓦、土砖、油料等材料。竹材有很好的延展性和韧性,加工方法简便,其形态质朴、优美、环保。石料用于基础及台阶,石质与木质的对比让建筑更具立体质感。吊脚楼在使用材料上的综合性和生态性具有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
  3使用的状况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吊脚楼的内部空间分割和内部设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火塘”是桂北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把它誉为吊脚楼的“灵魂”也不为过。而近年修建的村寨新建筑基本上已无火塘的踪影了。代替它的是炉灶和电暖器,它们虽然在功能上可以代替火塘,但是从民族文化以及象征意义上来说它们是无法替代的。桂北的许多民俗传统都是围绕火塘开展的,如果火塘消失就意味着吊脚楼文化的消失,那么,剩下的就是没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躯壳。另外,还要注意到一些短期效益的现象,如建造出一批以仿造现代旅馆、饭店、茶馆以及娱乐场所等形式的建筑设施。这些平顶的现代建筑从外观上看与当地村寨格格不入,与山体环境非常不协调。长此以往,村寨就会失去原有的建筑艺术形态,这是我们进行改造设计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吊脚楼的改造意义
  作为现代经济大潮背景下的民俗村寨,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村寨民俗旅游开发也是民生国策的体现。桂北村寨民俗旅游促使了食宿、购物、娱乐、学习等服务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承载空间来支持。但是,在村寨中建造这些场所不仅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还占用了原本紧缺的土地资源。如果既要保证传统的村寨民俗风情,又要节约成本,保护土地资源,那么就要将一些原有的民居进行整改,变为商业空间。
  对传统吊脚楼的改造应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首先,是民居与旅游经济的关系。宁静优雅的田园风光和古朴悠久的民居建筑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加上民俗表演活动,在这种自然与人文并存的优美环境中,游客可以慢慢寻找和感受其中的审美乐趣。民居建筑的室内、外空间各具特点。室外有村寨大环境渲染的意境,室内有小空间营造的气氛,它们相互配合会产生相辅相成的审美效果。村寨吊脚楼自身就与山水田园完美结合,游客在其中漫步、休憩、饮茶、聚会时就得以全身心感受优美的天然景致。
  其次,是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关系。悠久的民族历史孕育出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传统建筑文化,使其繁荣发展,是当代建筑艺术家的责任与使命。传承的实施需要依托智慧与创新的工程,对于设计者来说传承不是对传统简单的复制,而是创造性的延续。传统民居建筑是根据所处时代条件来建造的,建筑呈现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它将环境、功能与民族文化协调统一到一起,体现了一种优秀的设计理念。我们要将这种设计思想继承下来,并结合现代的技术条件来重新思考,设计创造出既有现代功能,又具备强烈的地域特点和民族个性的建筑形式。这种创新型的民族建筑,将能使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涵得以延续传承。
  四吊脚楼的改造方式
  吊脚楼民居村落都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密集,往往几十户、几百户连成一片,村寨火灾和自然灾害是主要的危害。其中,火灾是最大的安全隐患。吊脚楼作为木质建筑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防火性能差。虽然木质的表面都涂抹桐油,具有一定的防火作用,但是一旦遇到较大的火势也无法发挥作用,对建筑造成严重损失,直接影响了村寨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建筑改造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在满足现代生活习惯的同时,还必须考虑防火环节,这也是现代建筑的重要评估指标。
  1材料性能改造
  第一,桂北地区属于亚热带岭南湿润气候区,冬有寒霜且昼夜温差大。当前村寨出现的钢筋水泥结构的吊脚楼就是为了解决建筑保温性能的问题。但从其材料质感上来看,与原来吊脚楼相去甚远。其构造的封闭性使建筑通风性差;另外其材料吸水性差,遇到潮湿的天气,墙体和地面常常湿漉漉的,令居者不适。因此,无论是从传统的保护角度还是从居住的舒适度来看,钢筋水泥式的建筑并不适合建造桂北村寨民居。传统的吊脚楼原本构造就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只需在传统建筑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处理增加墙面和地面的保暖层,就能做到既保温又通风除湿的效果。
  第二,火塘是吊脚楼建筑生命的灵魂,是村民取暖、照明、做饭、睡卧乃至进行人际交往、聚会议事、祭祀神灵的重要场所,是民风民俗的重要体现。在吊脚楼内延续火塘的设计方法是,在堂屋内的地板上利用现代防火材料建造一平方米左右的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燃烧木材或木炭,成为屋内重要的取暖设备。此外,还可以从长远考虑解决火塘明火的使用问题,在不改变和破坏火塘构造与民族习性的前提下,利用现代能源技术进行烧煮、取暖改造,为后人留下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
  第三,现在桂北村寨已经以电作为其主要的能源,摒弃了传统的煤油灯照明形式,这也在客观上减少了一个火灾的隐患。但是,在用电方面较为简单的搭设方式也还存在火灾危险。电线杆将电线搭设于空中,并且与木质建筑距离很近,有的甚至贴着建筑上,在建筑外部的线路和电闸也没有做好必要的防火安全措施。一旦出现电线磨损、老化而短路,火花便与木材直接接触,很容易引起火灾。户外电线应当用管道从地下布线,这样既安全也不影响建筑景观的视觉效果。进入建筑内部的电线要包裹防火材料,这样才能更好放置火灾出现。
  2结构性能改造
  传统民居吊脚楼使用杉木穿合木榫构成空间框架,但由于木材结构的特性使其不易于保存,经过岁月的风雨侵蚀,使建筑构架产生变型或倾斜,部分木质也发生腐烂开裂,容易产生倒塌意外,显然不便继续使用。如果推倒重新建造又会失去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将其翻修并重新利用才是最好的选择。对整体建筑结构受损较轻的房屋,可以对发生倾斜但木质坚固的结构施以复位纠正,如遇木质腐烂开裂的部分可以使用金属构件替代修补。对于整体建筑结构受损严重的房屋,可以保留部分旧木构架并将金属构架植入其中,使整体外观继续保持古风古韵,但内部呈现现代之感。总之,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吊脚楼复原加固并适当改造,使其焕发新的魅力,让现代人在感受历史的同时,增强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居住环境改造
  传统民居吊脚楼一般为两层或三层建筑,多属三开间或五开间,竖木架梁,分上、中、下三层。底层敞开,间架宽阔,用以安置围设牛栏、猪圈、鸡鸭舍,堆放农具、柴草等。中、上两层下铺木板。在中层通常建造空间的规划,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上下楼层用曲廊连接。纵观吊脚楼的空间分布及功能,不难发现传统的生活空间与现代生活空间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体现在生活的便捷性与舒适度这两方面。由于传统的吊脚楼内部缺少卫生间、浴室以及洗漱间等现代生活所必备的功能空间和家电设备,无法在居住空间内部正常的完成洗浴、梳洗等行为,常常需要在一楼与二楼、室内与室外之间交替来回操作。如遇极端天气,其舒适度大为降低,无论是适应现代生活的游客还是年轻一代的村民都难以适应传统吊脚楼的生活方式。因此,弥补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缺失的现代功能空间十分必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室内空间上有效的考虑,把卫生间、洗浴室合理地进行规划设计,使传统与现代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这不仅是人性化的要求,也是村寨进步发展的需要,更是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一种保护。
  4室内装饰改造
  吊脚楼的墙面与楼层地面都采用单层木板拼合而成,内部并没有过多的装饰,在墙上或梁柱上偶尔会看到悬挂着的竹编农具,虽比较凌乱,但它却表现了村民以农耕为主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质朴的田园气息。改造中以简洁实用的装饰风格为主,运用竹材与木材的原本特性设计一些装饰构件或家具陈设,以增加艺术感染力。局部可使用金属或玻璃,增加一些时代气息。但总体上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只需略加组织和点缀就能让人有美的享受。
  5商业功能改造
  随着旅游经济的开发,村寨民俗旅游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共同发展。民居建筑群要想构建起完善的旅游经济平台,就要充分挖掘村寨吊脚楼的空间利用。例如,架空的下层用于围养牲畜、鸡鸭等会产生较大的异味,应该取缔。通过设计把它改造建设成为商业空间,也可以把联排的几栋楼房底层打通,开辟为娱乐休闲空间,使当地村民的土特产、服饰、民俗表演有销售和展示场所。在吊脚楼改造中要充分兼容各种商业设施的建设,满足游客的住宿、餐饮和各种休闲娱乐需求。在旅游旺季来临时,村民可投入到旅游服务业中,竭力为游客服务,而在旅游淡季,村民又可转向农业生产之中。以亦商亦农的形式,形成新型的农村经济实体新趋势,从而提升农村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质量。
  五结语
  通过对桂北传统民居吊脚楼建筑特点和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其目的是在实现审美和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找到继承与创新的新思路,获得既有深厚文化气息又涵盖现代理念的人居空间。经过改造的新式吊脚楼弥补了传统吊脚楼的许多缺陷,同时又保留节能环保、通风防潮、建造便捷的长处。我们应站在时代性和文化性的高度去审视传统吊脚楼的优势与劣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民居通过合理改造转变为适合现代使用,同时又具有地域文化艺术审美形态的建筑体系。
  
   参考文献:
   [1] 黄亮、陆林、丁雨莲:《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旅游学刊》,2006年第5期。
   [2] 张丹、毕迎春、张怡:《吊脚楼特征及其生态技术初探》,《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第8期。
   [3] 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简介:江波,男,1961―,广西陆川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会展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工作单位: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标签:民居 审美 当代 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