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明理导行] 浅谈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新《大纲》也指出:“思想品德课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是实施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教育中居重要的位置。思品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不同的特点,它是集中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既要向学生讲明书本道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又要注意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明理、导行”两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深入浅出地讲明道理,将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那么如何在思品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明理导行,达到知行统一?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明理
  所谓明理是指启发学生掌握一点浅显的政治常识、道德知识、道德概念,初步树立一些正确的道德观点,懂得一定的做人道理,逐步提高道德认识,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产生相应道德情感的思想基础。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通过明理,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动机与冲突,调动学生本身内在积极的道德潜能。明理包括两个阶段:一是直接明理阶段,即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课文中的某人或某事所体现的道理;二是深化明理阶段,即直接明理的升华,也就是在理解课文故事中的某人或某事所体现的道理的基础上更透彻、更广义地理解课文故事中所蕴含的更深刻的道理。在明理教学实践活动中,我认为要做好如下几点:
  1.运用插图,以图明理。思想品德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丰富多彩、色彩鲜明的插图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记忆,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体会图中表达的思想内涵,说出图意,化抽象为形象,看、想、说结合,使学生能准确、明白地理解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九册“友爱在我们身边”一课中附有五幅插图,十分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一人有难,众人相帮”的感人事迹; “做个勇敢的人”一课附有两幅插图,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刘伯承同志为了革命,不用麻醉,勇摘受伤眼球的大无畏精神。配合这些插图,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讲明这些插图蕴含的深刻道理,还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一些插图。以此达到明理效果。如教“集体的事大家做”一课,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既然是集体的成员,就必须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同时应该对集体负起应有的责任。我自制了“今天不是我值日”“这事不是我干的”等幻灯片,充分发挥幻灯片的作用,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让学生明白不管是不是自己值日,是集体的一员就要负起对集体应有的责任,付出自己的努力。达到寓教育于图画中。
  2.创设情景,以情明理。在明理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需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创设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上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操,形成健康的道德认识。促进道德行为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教师的动情引入或生动有趣的课件录像,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1)设置问题情境,导人新课。为使学生在上课的最初几分钟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提出的问题上,主动地接受老师的启迪教育。老师可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把学生带人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如,教学“拾金不昧”一课,可首先设置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丢失过自己心爱的东西或贵重的物品?丢失后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最渴望的是什么?”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2)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具体形象、新颖有趣的东西,但接受抽象道理的能力较低,对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不易接受,难以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所以要充分运用录音、投影、电视录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中陶冶感情,明白道理。如,在教学“家乡,我为你骄傲”时,首先依次放出江南水乡图、西北大沙漠、珠江三角洲、内蒙古大草原四副投影片,然后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接着选几位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再放出“美丽的梅州”的纪录片,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进行比较,我们生活的城市、我们的家乡原来是这么美,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我们的家乡是美丽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树立为建设家乡、美化家乡而发奋读书的远大志向。
  3.提高层次,体验明理。学文明理是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各册的每篇思品课文总是根据课程标准中“个人生活中的某个道德规范”的教育内容编写的。我认为要实现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深化情感,体验明理,以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情感,由情感升华到更高层次的内在认识。如“遵守交通规则”“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用设施”等内容,这些贴近小学生生活的常识,学生在生活中多多少少已懂得了一些。但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往往一知半解,所以要把道理讲出深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教学“爱护公用设施”这一课,为了使学生更深一层地明白公用设施为什么要爱护的道理,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1)公用设施是国家为了保障社会安全、方便人们的生活而设置的。(2)破坏公用设施(如,交通标志、信箱、邮筒、电话亭、消防栓等)是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应受到谴责。(3)如果给国家造成损失,情节严重的还要受到处罚。教育学生不但自己要爱护公用设施,而且对不爱护公用设施行为还要大胆站出来批评、劝阻。教学中,要有步骤地,有层次地把上述三方面的意思渗透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对公用设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爱护公用设施的自觉性,收到水到渠成的教育效果。
  二、导行
  “导行”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是小学思品课不可缺少的巩固学文明理的重要环节。有的老师认为只要把思品课上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就完成了,很少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更不愿意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实践,怕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困难与挫折。而理论的传授,并不意味着道德观念的形成并付诸行动,良好的道德行为需要社会实践才能形成,只有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和道德观念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1.结合班队活动导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 “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平。”因此,在思品课的教学中,都要注重每篇课文的课外实践活动,应结合 班、队活动向课外延伸,参与社会实践得以强化、巩固,促使学生把“知”转化为“行”,落实于“做”。真正让学生在更多地参与活动和实际锻炼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形成高尚的品德。例如,教学“我们的生活环境”一课的同时,在班级开展绿化、净化、美化校园的主题队会,使学生形成爱护花木,保护环境卫生的良好行为:教学“友爱在我们身边”一课时,我与少先队开展献爱心的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自觉行动起来,为失学、残疾、白血病儿童捐款。自己还结合思想品德有关教材,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奔向社会,开展参观革命先辈的故居,祭扫革命烈士墓,听取法制教育课,到学校附近的工厂、农村参观、调查和访问,参加公共场所的打扫卫生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增长了见识,得到了锻炼,激发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2.通过辨析明理导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不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往往不是他们的有意行为,而是缺乏道德认识造成的。如有的学生分不清什么是节俭,什么是欺骗,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诚实,而导致一些错误行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就要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引导学生运用道德知识辨析一些道德现象,提高道德评价能力,增强对不良思想和行为的抵制力。只有学生懂得了“美与丑”“善与恶”“对与错”“是与非”的道理。并知道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时,才能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并自觉地坚持下去,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运用榜样力量导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使学生对道德的认识更深一层,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榜样的效应途径有两个方面:(1)挖掘课本中的榜样人物鞭策学生。如,从“敬爱革命领袖”文中的刘少奇、邓小平、朱德、江泽民等革命领袖这些革命领导人到“爱学习的张海迪姐姐”文中的张海迪、从“保护公共财物模范”文中的向秀丽到“草原英雄小姐妹”文中的龙梅、玉荣两姐妹等,用这些革命先辈、英雄人物、模范先锋的思想行为影响和教育学生的思想行为,激励他们以书中模范人物为榜样,做一个热爱祖国、勤奋好学、关心集体的好学生。(2)树立学生中的榜样激励其他学生。如,我班有位残疾同学叫润光,由于生病导致手脚无力,不能行走。开始班里只有两位同学帮助他,其他同学对他漠不关心。他心灰意冷,想退学。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利用“关心帮助残疾同学”一课,结合班内的实际,开展红领巾助残活动,把帮残助残的同学树立为榜样,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得到全班同学的响应,越来越多的同学自觉参与该活动,润光同学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打消了退学的念头。这样使受表扬的同学感到自豪,再接再厉,其他同学从中受到教育,培养了学生善待他人的优秀品质。
  4.参与情境表演导行。小学生好奇心强,把正确的道理融进直观、生动、有趣的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情境表演,增加吸引力,感染力,从中使学生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例如,结合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结合社会上、家庭中、学校里、班级内发生的实例,组织学生表演观看“借东西要及时归还” “到别人家做客”“有错就改”等情境。通过表演观看,从中明白哪些行为对,哪些行为不对,以此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总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充分运用各种能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挖掘各种因素对学生“导之以行”,使思想品德课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促进道德行为的内化和形成,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

标签:明理 浅谈 思想品德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