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垂直管理体制研究]什么是垂直管理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现阶段辅导员管理体制的相关研究仍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校辅导员管理模式存在弊端和不足,故在借鉴国内外一些较为科学的辅导员队伍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高校辅导员垂直管理体制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垂直管理;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37-02
  
   一、国内各高校辅导员管理模式概述
  现阶段,国内对辅导员管理模式的相关研究推进较为缓慢,仍处于探索的阶段。目前已取得的一些成果,主要涉及的方面包括:对辅导员所从事的事务性工作或者是相关制度建设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进行探讨,抑或是对学生事务从操作层面提出建议和措施等。然而,结合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较为深入的剖析并提出理论分析的文章较少。纵观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现阶段国内辅导员队伍管理现状呈现以下几种特点。
  1.辅导员职责分工体系欠明确。归总而言,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其一,便是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呈现分工不够科学的特点。举例而言,在一些专职辅导员在编人数较多的学院,分工比较细致,职责体现得也较为妥帖。但是,在一些在编人数少的学院,辅导员经常需要身兼数职,可以喻为是活生生的“万金油”。其二,高校中各个学院的辅导员分工基本是相同的抑或是类似的,学生工作内容其实是大同小异,体现不了差异性。再者,就是辅导员工作职责区分具有随意性。这就意味着对辅导员的个人能力缺乏科学的评价和判断,其结果便是导致擅长某种工作职责的辅导员无法发挥其特长,却在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譬如擅长做创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却在负责安全稳定工作。
  2.辅导员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校选择由学生工作部来负责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较为统一的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辅导员队伍构成呈现老中青、长中短并存的现象,个体差异十分明显。且绝大多数高校,出于使得辅导员能够更好地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的目的,往往对辅导员队伍的职责采取了分工。这就造就了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与辅导员队伍的实际情况之间产生了矛盾:辅导员个人成长、发展途径较为单一;制订的工作标准单一化,并未做到因人而异;对辅导员能力、素质、资质要求笼统化;精细化管理以及分类别、分阶段的管理体制相对缺乏等等。
  二、现行辅导员管理模式研究及其弊端分析
  目前,各高校辅导员管理模式的特点表现为:以院系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具体展开而言,各高校一般委托相关部门,统一部署辅导员的招聘工作,甚至是入职后的培训工作。譬如,由地方人事部门统一招聘,再开展岗前培训工作。辅导员在正式上岗之后,被分配到各院(系),由各学院自行分配职责,统一管理。因此,在学院这一层面,就体现了各项具体工作往往是在各院(系)主管领导的指导下,由各辅导员具体负责开展相关工作。所以,校级的相关职能部门并不直接接触和管理学生群体,其功能职责主要体现在管理、协调涉及全校范围内的各种工作上面,以及制订一系列全局性、统领性的指导政策。这就充分体现了国内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呈现的是一种金字塔结构模式,其特点就是职能式科层组织结构特征明显,层级鲜明。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模式自上而下进行(如图一所示)。此模式的优点在于,辅导员便于熟悉学生情况,从而对于管理和控制而言,是大有裨益的。而缺点就是,辅导员的作用只能体现在上传下达上,起到的只是一个中介的职能,长远来讲,这并不利于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深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在这种模式下,辅导员无法实现所谓的精细化分工,每个人都是我们俗称的“万金油”。辅导员把大部分的精力主要用于事务性工作的处理上,比如管理日常学生工作,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学生事务。以致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挖掘和培养自身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素质,因此很难开展专业化的指导服务以及从事一些科学研究工作。而且,之前已经论述到,辅导员在上岗后基本是分散地分配在各个院系中,因此在以学术性工作为主的教学单位中,辅导员往往是处在一个较低的位置,容易被忽视。再加上辅导员的力量较为分散,所以经常会在面临职称评定、晋升等问题时被忽略,总而言之对其自身专业化发展尤为不利。
  
  
  图一 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
  三、辅导员队伍组织构架和管理模式建构的建议和对策
  出于能提供专业化服务和有利于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目的,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只是在学校这一级别设置学生事务管理机构,分别设立各个中心或办公室(诸如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直接面对学生,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与协助。在此平台上的各个中心或办公室,他们相互间是独立的,职能和分工十分明确。
  1.建立专门化的分类管理型学生服务机构。可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建立专门化的学生服务机构,积极改进和提升服务水平。此外,还可以把一些具有相同兴趣、特长的辅导员汇聚到一起,组成校级的专门化机构,开展相应的服务工作。这些辅导员在完成了各院系的分管工作之后,在专门化机构中实现为全校学生提供自身所擅长的服务和指导的职能。该种做法既能使得辅导员发挥自身特长,也可以促进辅导员自身的提升和发展。
  2.采取科学化的职责分工体制。首先对辅导员的职责进行详细、科学的分门别类,从而使得所提供的服务、工作能更为精致,并且专业化。现阶段,在一些西方国家,高校里学生事务的分类十分详细。因而,相应的从事该类工作的人员,分工也较为科学和专业。例如,包括学业指导类的辅导员、心理咨询类的辅导员、职业规划类的辅导员等,而且都需要负责该工作的人员掌握相应的技能,具有合格的资质和能力。考虑到我国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设想将辅导员工作按照不同的职责进行分类,设立相对独立的岗位,进行专业化发展的尝试(具体如表一所示)。
  3.建构主辅两线双管齐下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在学生工作的管理体制上实行双重管理。从结构上而言,辅导员队伍归属于学工部门,由其实行垂直管理。具体而言,以学工部门统一管理为主,参与管理的主要力量为学校的辅导员队伍。此外,校级相关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间的职责与分工,明确工作内容和流程,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联动工作机制。其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日常管理工作以及校园文化等活动的开展。除此之外,以院(系)管理为辅,目的则在于对辅导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便进行专业化的引导。辅导员除规定职能外,还要做好沟通交流工作,起到各院系之间的桥梁作用。我们的理想状态是,在垂直化的学生工作模式中,最高的权威处于上层机构,一系列指令是自上而下地传递。在各个层次,都设立对应的规章、制度和准则,约束并指导着辅导员的具体行为,从而使其必须按照规章办事,行为能有章可循。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处于该模式的组织中,辅导员的任务是“公派”的,上一级岗位的控制和监督,制约着其岗位的具体活动。譬如说,招聘辅导员的时候,要按专业技术资格,统一量才录用;入职需要经过学校所委托机构专业的培训和历练;考虑晋升时,由学校统一进行考核考评,以资历、能力、工作表现等因素为参照基础,等等。这种垂直的管理结构在许多公务管理机构中都被广泛应用,使用得当的话,其结果便是能大幅度的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慕海军,王晓鹏,李世龙.中美高校辅导员职能比较与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103-106.
  [2]游敏慧.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发展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12):12-16.
  [3]郑金鹏.美国如何推进大学生管理专业化[N].中国教育报,2008-05-12(5).
  [4]张彦.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致化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9,(6):2-5.
  [5]Ralph Fessler,Judith C?Christensen.董丽珠,等译.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课题项目:本文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高教研究课题一般项目――“高校学生事务专业化发展研究”(XGYB110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叶鸿(1985-),女,硕士,杭州人,电子科技大学助教。

标签:辅导员 管理体制 垂直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