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时间 > 正文

我们的青春有力量_凝聚青春力量,闪耀青春光彩

时间:2019-02-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所有的人都是特别的,所有的时刻都是金色的”。尼尔在《与神对话》里的这句话刚好也可以看作“青春文学”的可贵之处。而“青春”作为一个不朽的词,走过的人缅怀它,正经历的人挥霍它。面向80、90两代读者的《靛蓝小孩》无疑也暗含这一二元结构,“80后”作为青春的过来人和见证者,无一不用缅怀、追溯、过去时的笔触,触碰那些渐行渐远的日子。
  而正茁壮成长的“90后”们,战战兢兢分享他们的青春之体验,书写抒发着进行时的毫厘点滴。他们没有后知后觉的遗恨或者回眸一瞥的惘然,明朗鲜艳的他们和每一个分享者谈笑风生。彼时以“语出惊人”跃入大众视野的蒋方舟,如今豆蔻早过,多了一份淡定从容,却依然掩盖不住那份骄傲自信。毕竟,有些人的青春已沦为记忆,而她的青春还叫青春……
  跟前段时间风起云涌的《独唱团》比,《靛蓝小孩》凸显的是温情和真实,立足于书写“天才作家的青春反思与蜕变”,旨在提供一种实际可行的思路,来为成长期的青少年提供一种心灵阅读。
  虽然“被文学”了很多年,我还没弄清楚各种“主义”“后学”究竟是什么,尤其读了林东威写的那句“后现代的叛军已经攻入了长安,金斯堡在大麻的烟雾里怀念李白”之后,每次看到“后现代”我心里都发怵。现在的“青春文学”又提出来了“后青春”的概念,将反思与蜕变纳入“后青春时代”这个概念。我亦不喜欢“天才作家”这样的称号,平时鲜有人被称为“天才物理学家”“天才数学家”,而“天才”与“作家”为伴,总让我觉得让写作这个事情显得轻佻,忽略了写作背后的艰辛与泪水,忽略了写作者悲怆的内心与仁慈。当然,真正的写作者是不会害怕和介意标签的。就像我们小时候吃的水果罐头,吃完后撕掉标签,家里用那罐头瓶继续装别的东西,美观又实用。现在的“80后”“90后”的作者,何尝不是一只只玻璃瓶呢?你是苹果,他是橘子,大家早晚要赤诚相见的。
  但是,我喜欢《靛蓝小孩》的格调,靛蓝(indigo),拥有紫色的尊贵、高雅与温暖,也有着蓝色的玄远、激情与冰冷。这是能够创造的一代,他们富有想象力、创造力,他们正在引领着时代的潮流。“80后”“90后”成为这个时代的孩子,成为未来的力量。他们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西方著名心理咨询师南茜?泰博(Nancy Tappe)发现他们许多都带着靛蓝色的气场,她称他们为Indigo Children――靛蓝小孩。
  韩寒的《独唱团》则完全不独唱,根本就是大合唱,卖的是人气,就专业水准上讲,甚至不及张悦然主编的《鲤》。看完后,大家争相要评论,我只好说:“不好给帅哥主编提意见,只是韩老板太欺负我们近视眼了,字那么小的,看得好累。”累归累,我硬是眨巴着眼睛看完了,毕竟有久违的周云蓬和他沉默如谜的呼吸;还有六岁儿童王子乔的《风在算钱》,句子虽牛,可这么小的年纪就“被诗人”对他真不公平。如今的韩寒,是一个“混搭”的韩寒。他早年的杂文尖锐且幽默,入木三分,的确有一种天才水平。可惜的是他的小说写得并不特别尽如人意,里面装斥了太多的气愤、恼怒和嘲弄,却没有能量把它们消化好,他并没有跳出自己的聪明。但这个年轻人的吸引力之所以尤胜众人,更在于韩寒的言行之中所展现出的公民气质,有媒体直接以“公民韩寒”为题,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
  一代人的成长需要被标记,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激昂抑或忧伤的岁月雕刻了一代人的个性,无论是褒是贬,共和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人破土而出、迎风见长并最终茁壮坚强,不需要隆重的开场,也不需要严肃的过程,更不需要灰暗的祭奠,当时光擦过,恍惚明灭中,我们就长大了,虽然这成长的烦恼愈演愈烈。有时候我不由要羡慕我“50后”的父母一代,他们与命运争斗,为生活奔波,却从来不知道虚无为何物。他们不仅示范了精彩的人生,还示范了人生可以多么有弹性,既可以弹无虚发,又可以弹弹虚发。
  作为80、90的代言,《靛蓝小孩》的可贵之处是“靛蓝”而不是“小孩”。没有矫情,没有掩饰,没有如云壮志,也没有嬉笑怒骂,这种淡定的姿态让读者离虚无越远,离青春更近。成长的印记与青春的纪念都如涓涓流水,在奔腾中凸显力量。

标签:力量 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