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试题 > 正文

人类文明的见证 人类理想和文明的见证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从古至今,人类理想和文明便是永无止境的话题,2009年发生的现代战争,特别是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战斗中,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至今犹存,正义的人们为了捍卫理性和文明而演绎出不同的角色。肖斯塔科维奇就是这样一位用音乐笔触记录人类理想和文明的伟大作曲家。他创作的作品极为丰富,而且体裁涉及广泛,共有十几部交响曲作品。他对人性的恶与善、自由和理想、胜利和光明都做了最为深刻的刻画。但是,人们所熟知的仍然是他的《第七交响曲》,这部作品的创作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二战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作品《第七交响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是他作为一个担负着沉重使命感的正直艺术家的心灵深处自然流露出来的音乐见证。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诞生在一个充满鲜血与烈火的时代,因此,这部作品也被称为“列宁格勒交响乐”,他的这首曲象征人性和理想的著作,在音乐史上成为最为悲壮的史歌。使得人们每每聆听此部作品时,都被其深刻的内涵和所刻画的苏联人民的英勇精神而深深感动。《第七交响曲》从问世以来至今已有70年,它用音乐记录了发生在60年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生活,因此,肖斯塔科维奇被认为是现实主义作曲家。在20世纪流派纷呈,交响曲创作逐渐式微的情况下,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却以它的深刻内涵突显于20世纪乃至整个音乐历史。
  一《第七交响曲》的创作背景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苏联俄罗斯作曲家。在1941年,他开始创作《第七交响曲》,当时社会背景复杂多变,德国法西斯大肆入侵苏联,使得苏联陷入一片恐慌中,惨烈异常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便于此发生,这使得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苏维埃时代,十月革命胜利时,他才11岁。他的思想和创作都和苏维埃的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他感受到了自己祖国所经历的艰辛路程,并为自己祖国的精神和成就而感到自豪,与此同时,他同样因为祖国受到的灾难而感到痛苦不堪。因此,这使得他的创作出现不同的特点,即歌颂光明和反对黑暗。肖斯塔科维奇在享有崇高荣誉的同时,又惨遭到了悲惨的经历,这崎岖坎坷的一生,也从另一个角度象征出苏联在音乐上的曲折发展。
  在二战爆发前的斯大林继列宁之后登上最高权位,实行大清洗大镇压,建立了一个专制独裁的集权统治,国家陷入恐怖黑暗的深渊。意识形态方面对知识界文艺界进行了严密控制,比俄国沙皇封建专制时代还要厉害,自由创作的空间几乎丧失殆尽。在这样的条件下,对艺术的压制往往令艺术家产生一种强烈的反弹和动力。因此也爆发出巨大的创造力。肖斯塔科维奇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具有现代意味的歌剧《麦克白夫人》被歪曲误解,遭到了严厉的批判,肖斯塔科维奇也被打成了反革命敌对分子。这是二战爆发前,在苏联以肖斯塔科维奇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政治遭遇。在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的社会大背景下,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正英勇地保卫着自己的家园。
  《第七交响曲》即《列宁格勒交响曲》就是他在这些严酷的日子里写成的。《第七交响曲》的前三个乐章都是在炮火纷飞的列宁格勒完成的,整个交响曲的构思也是在那时形成的。正如肖斯塔科维奇所说:“在音乐中最为重要的是感情的真实,把对人民的爱展示出来,使作品能够完整,成为精神文化乃至生命的坚固依托。”这就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创作这部交响曲时的背景以及他的创作意图。1941年6月22日,苏联突遭德国法西斯军队的进攻和侵犯,全国人民奋力抵抗,从而成就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在战争爆发的当天,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就提交申请准备参加战斗。在多次申请参战未果,他拿起了他的笔,满含着对人们的爱,开始了《第七交响曲》的创作,用他创造的音乐投入战斗。
  二《第七交响曲》的内容及主旨分析
  《第七交响曲》采用古典时期的奏呜套曲结构,根据音乐内容的基础加以创新,调性十分明确,在传统的和声语汇上添加20世纪的技法特点,例如,附加音和弦、多调性叠置、复合调性等。整部交响曲是以传统调性调式、和声为主,同时综合地、适时地运用民族调式与同主音大小调式,这样的和声、调式语言成为《第七交响曲》的特色。他的旋律尽显出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风格,再加上长气息、绵绵不断的乐句,打破了之前的格式限制,把20世纪音乐语言与俄罗斯民族风格有机结合,这不仅具有民族韵味,又富有现代气质。全曲的配器完全是新古典主义风格,以清新、透明著称。
  在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中最能够引人去寻味的第二乐章,其中充满了深层次的讽刺意味。只要听过一遍就能铭记,它的本来面貌及原构思是一篇交响诗,但是肖斯塔科维奇写完后并没有感觉到这一创作的真正意图被发挥和展现,因此又续写了接下来的三个乐章。这样,之前创作完成的交响诗成为了他《第七交响曲》中的第一篇章。对这一乐章来说,有着特别的意蕴,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人性主题”,犹如一部独立的音乐创作。在第一乐章中,描绘的是战争之前安宁的生活。创作主题主要表现为苏联人民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展现,而另一个主题是贯穿在整个篇章内的抒情韵味,用来衬托作品的感情基调。在和平时期,两个主题的鲜明对比反映出苏联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面貌,劳动人民和田园气息之间的和谐,使得这一乐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第二乐章中,作品又加入了新的音乐元素,特别是小军鼓和弦乐的出现,暗示出德国侵略者的憎恶形象,主题则选取为德国的民歌。曲调逐渐由弱到强,旋律由远及近,预示着大战的来到。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用他特有的漫画式的表现手法描绘出德国法西斯侵略者的嘴脸,并随着曲子的发展而展现出的日益强大。在作品音乐的开始部分,主题展现出的是一个正义感的画面,逐渐变得夸张、虚伪,直至变得面目狰狞,仿佛看到疯狂的独裁者假借着正义的号子,人民疯狂地被利用被领导,最后独裁者终于达到了目的,也露出了本来面目,独裁者的狰狞、愤怒、滑稽和虚伪形成鲜明对比,经过多次的主题变奏和声音交替,以及两个主题之间的纠缠、斗争,到最后第一主题被第二主题所掩盖,都表现出苏联人民的英勇,并在此阶段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此乐章可以说是最具肖斯塔科维奇风格的音乐。
  第三乐章中,凸显慢板至最缓板,表现出对自己祖国的挚爱之情,这一乐章在于表现“对自然的美之敬意”,犹如俄罗斯大地上郁郁葱葱、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一般。而最后一章即第四乐章,旋律是不太快的快板转中板,并由定音鼓开始,主题由弦乐器进入自由发展的重要部分。因此,依照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本意,第一乐章的“人性主题”应由铜管乐器强有力地奏出,在排山倒海般的胜利凯歌之后,定音鼓的演奏突出中心主题,直到全曲结束。在作品中融合了作曲家对那个时代的主观看法,因此,曲子中融入了较多的主观思想,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战争的愤慨与反抗。
  三《第七交响曲》引发对人类理想与文明的思考
  几十年以前,音乐文化史上一部英勇抗击德国法西斯战争的交响乐响彻了整个苏联上空,但是,在目前关于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的创作目的却有了争议。争议的原因来自于所罗门?沃尔科夫写作的《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一书引起的。该书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具体谈到第七交响曲时,关于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的创作意图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在这里不是我要谈论的重点。这部创作是写给所有独裁者的,不仅包括当时社会下的希特勒,还包括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因此,这部作品的主旨意味深邃绵长,包括历史上所有的独裁者。
  推动人类文明和历史进程的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和文明的精神,自由、平等、民主、和平这是我们永恒的梦想和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时过境迁,当我们今天聆听这部作品时,依然会被它深深地打动和激励。原因何在?浸透在这部作品里的究竟是什么东西?这部作品告诉我们的永恒主题到底是什么?其实在1936年,应该是这部作品的真正开始,由于人们被战争迫害,加上肖斯塔科维奇的好友图哈切夫斯基也不幸遇害,这成为了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起因,更是刮起反战热潮的开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因为这场战争使得这部作品有了公众于世的机会,如果不存在这场战争,这部作品也不会在当代有它的意义和地位。在肖斯塔科维奇的晚年时光,他表明了创作这部《第七交响曲》的另外一个意图来源,并不是源于被围困的列宁格勒,而是来自大卫诗篇的灵感,尤其是写到复仇的那个篇章。当斯大林在莫斯科歌剧院听到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这部作品时,他又以一种怎样的情绪去品位呢,真是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成分。这就是肖斯塔科维奇的方式,他用自己的方式为朋友完成了复仇。
  这部已有70年历史的《第七交响曲》,在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得以诞生和完成,人们在每每欣赏它时,依旧会被它所体现出的人类理想和希望深深感动,并且发出一种钦佩之情。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正是处于那个时期硝烟中的神话,他以音乐的手法即交响乐,真实的创作出这部伟大的作品,并使它展现出这一历史时期的伟大事件,《第七交响曲》以这种特有的方式对抗侵略者进攻,并为了给世界所有有理想、爱好和平的人民以相同的目标和精神,共同完成抵抗和斗争侵略者的壮举。无论是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还是当时苏联社会特殊的历史时期的专制主义,他们和伟大坚强的人们比较起来,是那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第七交响曲》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鼓舞着这些为和平和自由而战的苏联人民,体现出整个国家人们的团结和坚强。浸透在整部作品中的是对理想实现和不畏艰险的苏联人民的真挚的爱和赞扬,一种超越了任何意识形态的,来自于人性的,根植于人类文明的深刻和永恒的精神力量,一种崇高的宗教般的对人以及人所创造的文明的敬仰。
  结语
  作为20世纪以来,世界上最有成就的音乐家之一的肖斯塔科维奇,他创作的《第七交响曲》不仅在世界上成为影响极大、内涵深邃的作品,同时也奠定了他个人在音乐史上不可被替代的地位。在今天聆听和谈论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这部伟大的作品时,这才是他要告诉我们的东西,他的创作意图已经超越了这些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一些其它主义或者意识形态。这部伟大的经典作品无论是其深刻的内容,还是其完美的形式,都已经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最高典范。肖斯塔科维奇的深邃洞察力和智慧将引领一切有良知的人们前进,人们在他创作的伟大音乐史诗中体会到了极大的鼓舞,重新树立了必胜的信心,这才是他用音乐的形式对人类理想和文明做出的最好见证。
  
   参考文献:
   [1] 钱仁平:《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交响曲〉音乐分析─―兼与相关分析比较》,《音乐探索》,1997年第4期。
   [2] 熊英:《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op.75的音乐语言与演奏处理》,武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7年。
   [3] 吴修林、张霞:《钢琴课程中的复调音乐教学》,《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第4期。
   [4] 张霞:《论高师声乐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第8期。
   [5] 吴涵:《如何演奏德彪西的“月光”》,《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6] 魏启元:《最早使用拼贴技术的作曲家――德国作曲家B.A.齐默尔曼》,《人民音乐》,2002年第4期。
   [7] 杨沐:《中国音乐形态理论建设与汉族中心论问题》,《音乐研究》,2000年第1期。
   [8] 郑苏:《质疑“中国音乐”、“西方音乐”――对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思想两个最基本概念的再思考》,《人民音乐》,2001年第1期。
   [9] 谭冰若、卫立:《柴可夫斯基的“折衷主义”和“悲观主义”》,《人民音乐》,1980年第12期。
   [10] 陈华:《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演奏》,《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作者简介:张译文,女,1990―,山东临沂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2009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表演声乐。

标签:见证 人类 理想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