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数学 > 正文

探微孔子三人“行”的现代意义 孔子名言100句与解释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中图分类号:B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159-01   摘要:宇文所安教授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提出了一个认识事物的“三级”系列,以此独特见解拓宽了孔子的思想范围。本人因而有所启发,解读出三人“行”的现代意义,充分体悟到孔子思想的延展性和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文论;三人“行”
  一、从中国文论萌生的启示
  宇文教授在其著作《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通过分析《论语?为政》的“知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提出孔子认识事物的“三级系列”,这和西方文论中“二元结构”有所出入。正如乐黛云教授在本书序言中说道:“在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多次往返的双向阐释中,会产生一种互动,让我们发现或者说“生发”出过去未曾认识到的中、西文论的许多新的特色……互相渗透和互相补充显然会为未来的发展开辟无限广阔的道路。”正是由于宇文教授这种对文本精致的细读、比较,才能够挖掘出一个思想的新源头,以此拓宽了孔子的儒学思想范围。在这里,我悟出了一个观点:过去时代的各类传统的经典文本,不仅是当时的文人志士就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抒发的个人见解(或是客观深入),它必要的价值在于后人对它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解读,赋予它某类现实意义,让他们思想的潜在力量能顺应着历史而发展,加速社会的良性思想循环------对前人精华的继承,不断地新生出可再生资源。“我们无法脱离现代人这个思维主体,及其运用古代思想材料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过程。”我们要寻求一种“有效地再生循环机构”,以这个为指令,我们就必须细细品读文本,遵循其价值规律,以此来推动未来各界的蓬勃发展。
  二、“无友不如己者”的今读
  《论语?学而》篇中,子曰:“主忠信,无有不如己者”。古今人对这一句发生不少怀疑,因而有一些不同的解释。大多数的版本将其译为“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或“不要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将其解读为: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并非真正不去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或所交朋友都超过自己。先生将其解读为一种激发自身之词。我们发现,李泽厚先生的这种译法似乎与《论语?述而》篇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中所表现出来的“我选取别人的优点而学习”,有相似之处。就此论点,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二者之间的联系: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今译为:只要有几个人同我一道行走,那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我们要注意看到并选择他们的优点、长处,跟着他们学习;如果看到他们有什么不好的地方甚至缺点,那就要对照自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李泽厚先生也在《论语今读》里引用了《朱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者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由此可见,从善――一个“知人”的过程,可以说是在挖掘的别人的长处并选择了它,而这样做的最终目的便是充分吸收精华好好利用它,让自己得以修身。由此看来“无友不如己者”和“择善而从”观点一样,那孔子提出这么一个相似的观点他要强调什么呢?我们或许可以从李坚先生的一段话中看出端倪:“多见多闻,择善而从,深入实际收集经验材料,从中增长才干,在实际活动中取得直接经验,必须面向现实生活,虚心求教,多问多学。”“择善”是“无友”的延续,光是看到别人的长处还是不够的,你得学会去选择它,这就是这句话的实践意义。我们立足“三人行”这一句话中,选择、学习、改善不足“既有量的折中、平衡,又有质的交汇、融合”。这说明只有这二个看起来“相似”的观点的结合,才让孔子这一思想得以演化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三人“行”的现代阐释及其思考
  宇文教授说:“中国文论思想发展的最深层动力往往不在孔子对文学自身所表达的见解,而在于《论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对更广泛问题的关注”。真正从意识层面上去考察这种思想的外延和不朽性,开启“创造性的实践”。
  徐克谦和宇文教授也持同样的态度:“孔子和儒学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生命力并不在于其始终保持着原初的‘真’,而在于其适应着不同社会文化语境的‘变’。”我们也要试着去做合理的“假定”,对那个完整的体系做有利的拓展。不难看出“择善而从”和“其不善而改”的参照条件就是“三人行”。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来看,关于“从善”这一问题的原则,以一种特殊且必要的方式运用到“三人行”的主张中,“行”象征着生生不息的发展观,任何的物质存在都在不断前行中互相更替着。孔子在这里有辩证的倾向,它的教育思想站在了这样一个“可再生良性循环”的高度――可持续发展教育观,这也是三人“行”现代意义的物化表现。
  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是一个世界热点问题。为什么说孔子三人“行”的教育思想可以有这样的现实意义的对应?孔子教育思想上的“三人行”,以“行”为至高点和大前提,“三人”的精神素养、道德品性都处于“可持续”的平衡发展中,广泛的增强了多元化的“审美活动”。张涅先生说过:“广泛学习的态度也能促使多元思想的形成。”思想的多元化它总是一种文化冲击另一种文化,一个话语对另一个话语的取代或转换,“夫子焉不学?不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孔子“行”在其中,思想上的认知已经延伸和转化至今,并与其他的领域产生同种共鸣,还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
  “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文化建设的价值。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演绎着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关系渐变、文化形态演变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决不仅仅是一些具体表现形式(例如歌曲、舞蹈、服饰……)的集合,而是人们通过存在、关系、行为、信仰和行动生活的一种方式,并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孔子的思想是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延伸,“可持续发展教育”它更多的考虑的是让我们自身充分利用生产实践和可持续的、和谐的思想价值观念去权衡,来达到“发展教育”,让我们不在拘泥于一个狭隘的定式中,也学会把自己当成一个“社会人”去自觉全面的关注整个世界。西方文献中有:“教育应该帮助人们去认识和解决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国际问题,如和平问题、环境问题、道德问题等。”这让“行”的意义得到了最大体现,让教育的改革或者说是持续在“行”的鞭策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延续。这样的良性循环难道不是在对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做最广泛的深入吗?难道不是对一些认为孔子思想已经落伍的呼喊给以最有力的反击吗?在孔子的时代,儒家思想终究未能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可是它却探讨了整个社会的不同阶级的典型意义,在今天也有其相对应的文化延续,这让我们很好地体验到了它最浓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美]宇文所安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论语今读》,李泽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3]《论语》诠释,文选德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源远流长的儒道思想》,李坚著,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5]《先秦儒学及其现代阐释》,徐克谦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先秦诸子思想论集》,张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论语译注》,杨伯俊著,中华书局1980年第2版。
  [8]《论语》张燕婴,中华书局2006年版。
  [9]《中国古代文论史》, 赖力行, 岳麓书社2000年版。
  [10]《教育学基础》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人和论――儒家人伦思想研究》许儒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标签:孔子 意义 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