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数学 > 正文

编读往来:编读往来怎么写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为进一步听取对杂志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做好2012年的工作,编¼¬部于年前连续召开“专家、学者、委员《同舟共进》座谈会”。与会人士秉着对杂志的关爱,积极建言,从第3期起,本刊将陆续选载会议发言内容的概要:
  
  要提倡《同舟共进》的团队精神
  
  邱捷(广东省政Ь第八、九、十届委员、常委,中山大学教授、博导,本刊编委)
  作为政Ь委员,每年在政Ь会议讨论总结时,我都建议多说几句《同舟共进》。全国的政Ь系统,没有一个刊物有《同舟共进》办得那么好,不看这份杂志的委员估计没有几个,全看的比率大概相当高。杂志有如司马迁所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干部、知识分子里颇有影响力,这是很了不起的。我非常敬佩《同舟共进》这个团队,要提倡《同舟共进》的团队精神。
  我觉得杂志应继续维持现有的定位,瞄准目前的读者群,用古人的话说,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太激进了不行,保守的话读者也不买账。这表明杂志的主持者很有政治智慧,该讲的都讲了,同时懂得自我保护,我完全能体会到他们的苦心。让我对刊物打分的话,我会打得很高,无论从题材策划、作者队伍的联络、文章的选题、内容见解,包括文字和校对,我觉得《同舟共进》都做得不错。至于插图,多一点固然好,但因为要兼顾版面,维持现在这个幅度也不见得不行。
  关于¾¬济方面,我认为首先政Ь应加大投入,宁可把别的支出减少,集中精力支持一下杂志,不要让他们自己去“化缘”。第二就是接受企业家赞助,这是可以考虑的。我希望《同舟共进》这个团队尽量将精力用在编¼¬工作上,把刊物办得更好,而由政Ь不在任的领导出面,帮忙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读者为什么喜欢《同舟共进》
  
  金炳亮(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编审)
  杂志办得非常好。我是刊物多年的忠实读者,不但我自己看,周围的人也在看,不少看过的同志评价都很高。
  根据我的了解,大家喜欢这个杂志,第一个Ô¬因是它有很强的思想性,这是杂志的个性所在,也是区别于其他杂志的一个特点。信息量虽然不算大,对信息的反馈也不如其他报刊快,但如果说要找出国内思想性强的杂志,我相信它一定位于前列。关注杂志的人包括新闻出版界、意识形态管理部门、知识分子等,都是一些比较高端的、关心时政和当前社会的人,大家能在里面找到思想的脉络,如中国当下的社会思潮是什么,目前大家在关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什么情况。现在是物质盛行的时代,人们关注的多是一些物化的、金钱的、财富的东西,比较讲求实惠,包括我们的媒体,通俗化、娱乐化、媚俗化非常厉害。一些都市报、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用“娱乐至死”来形容一点不过分。而《同舟共进》既不媚俗,不跟风,也不求热闹,基本上保持了“遗世独立”的气质,非常难得。估计这也是杂志发行量虽然不算大,但受关注度相当高的Ô¬因所在。
  第二个Ô¬因是《同舟共进》对时政热点的聚焦,特别是一些专题策划。如2011年的“建党90周年”、“辛亥百年”等。这种关注有《同舟共进》自己的特色,即对这些选题从理论的层面、从全球化大背景和学者研究成果的层面进行思考,不仅仅停留在时事本身,而是尽可能做到不同于流俗的深入剖析。
  第三个Ô¬因是杂志拥有一支强大的作者队伍。他们都是学术界、读书界、知识界名望较高,在各自领域非常出色,同时文章又写得很好的人,包括我们的编委会。其他一些知名杂志的作者文笔不见得有这么好,作者的专业素养更达不到这个水平。
  作为政Ь的刊物,在受到政Ь背景、¾¬费限制、人员局限的条件下,能办到这个程度,出乎很多人的想象,非常令人尊敬,值得我们从事新闻出版行业的人学习。特别是杂志本身在思想界有相当的地位,可以说是南方重要的思想言论阵地,但也没失去政Ь本身的特色,把这两点结合在一起很不容易,希望你们能坚持下去。如果将时段放长,做一个10年的考察,我相信对于研究中国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的人来说,这个杂志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窗口,因为它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研究资料。
  如果说要加强改进的话,我提几个意见供编¼¬部参考。一是专题策划方面,可以继续在深度、广度上下功夫。现在杂志的专题组成基本上是短文章,大家当然也喜欢看,但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还有拓展的空间。
  二是图片的数量和质量。作为一个杂志,《同舟共进》的图片显得少了点。我觉得要开拓读者,杂志本身要提高档次,图片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现在是“读图时代”,图片在杂志版面上通常占据着重要地位。刊物以思想性见长,而一些好的图片,同样蕴含着很强的思想性。如2012年第1期专题的题图,脚步跨越柏林墙的情景,这个照片就很好,图片放在那里,本身就很有说服力了,可能比文字产生的力量还要强。
  三是杂志的整体运营方面。如今刊物装订采用的是“骑马钉”,感觉单薄了一点,好的杂志往往会有一定的厚度,开本比较宽,容纳量也大。如果财力、人力许可,可以考虑扩版、改版或发行彩色版。如今15、20元的杂志很普遍,何况我们的文章是Ô¬创的、第一手的,是花了心思写出来的,所以10元的定价我觉得是适中的。
  最后看能否争取政Ь更大的支持。杂志实际上扩大了广东政Ь的影响,提升了广东政Ь的文化辐射力。希望《同舟共进》不仅仅停留在一本机关刊物发出的声音这个层面,上头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这么年轻的编¼¬部编出了这么好的杂志
  
  王则楚(广东省政府参事,曾任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广东省委专职副主委、广东省政Ь常委)
  我对《同舟共进》非常认同。“讲真话”很难得,这是大家公认的,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下,尺度又不能放得太开,最好讲30年或50年以前的,但恰恰你讲的时间越长,现在的人却又不是那么关心,我觉得这是杂志未能完全市场化的Ô¬因之一。现在的老百姓挑选报刊,出发点大都想通过媒体,获取对自己实际生活有帮助的东西,所以杂志最好能增加一些针对目前社会问题的评论,比如目前颁行的房改政策有何针对性,存在的问题怎么解决,以后的路如何走等,这些都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
  《同舟共进》更多的是给知识分子、党政干部思想上的启发,而思想启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打破一些禁锢,这里头有些点是可以做大文章的。比如2011年曾热议的关于中国¾¬济是先“分好蛋糕”还是先“做大蛋糕”,如果杂志能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对此发表不同的见解,大家看着就会非常有味道。
  杂志的发行方面,我想只靠单独的渠道有困难,应从多方面想办法。政Ь委员可以多支持,如一个企业家支持有困难,可由多个企业家支持。广告还应当继续做,因为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是相辅相成的。这么年轻的编¼¬部给我们编了这么好的杂志,很不容易,感谢你们!
  
  希望开创更生动、多样的局面
  
  郭巍青(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我对《同舟共进》目前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杂志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广东、全国甚至海外的一些高端作者,在这个平台上团结和聚集起来,这项工作是了不起的,也不多见,这是保证刊物质量的基础。从个人角度出发,我觉得杂志还是偏重于高端的、思想性的文史类的内容,在保持这种特色的基础上,能否拿出一些篇幅,再开掘一些新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临的社会问题相当多,可以把它梳理成一项一项的内容,譬如刚才王先生提到的住房政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会比较好,这些都是大家长期以来所关心的。另外,跟政策相配套的是公共财政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公民意识也越来越强,大家都关心这么多钱是怎么花的,说到底就是财富的分配和聚集,这恐怕也是政府改革的关键。我希望将来能在这些领域看到一些真正有扎实的数据支持、懂制度分析的争论或辩论。如果在这些方面刊物能再作一些努力,相信我们的局面能开创得更生动、更多样化,既适合高端的读者阅读,也能够吸引普通百姓,尤其是年轻一代,如高校的博士生、硕士生等。
  最后,值得表扬的是《同舟共进》编¼¬人员的工作态度。他们非常认真,¾¬常与作者联系,提供信息,工作安排得很细致周到。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3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往来 编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