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数学 > 正文

【叔本华的故事】 关于叔本华的故事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散文式的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叔本华是少数维特根斯坦阅读并欣赏的哲学家之一,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瓦格纳把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还曾借助其理论发展了红学,成就颇高。
  他生于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来自杀。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但由于他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地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1809年他进入格丁根大学攻读医学,但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了一段时间。在那里他对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称柏拉图为神明般的,康德为奇迹般的,对这两人的思想相当崇敬。但厌恶后来以费希特、黑格尔代表的思辩哲学。
  1814年―1819年间,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发表后无人问津。叔本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但凭这部作品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在这里的一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但黑格尔当时正处于他声名的顶峰,叔本华自然没能成功,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人,最后一个也不剩了,只能凄凉地离开柏林大学。
  1833年在大学里受挫之后,他移居法兰克福,并在那儿度过了最后寂寞的27年。1837年,他首先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间的重大差异。之后他出版了多种著述,1841年出版了《论意志的自由》和《论道德的基础》两篇论文的合集,由于这两篇是丹麦科学院的有奖征文,于是他郑重说明,第一篇论文获科学院褒奖,第二篇未获科学院褒奖,在之后的书中他一再对丹麦科学院冷嘲热讽,在他成名后,丹麦科学院也成了一时间的笑柄。但这本书也几乎无人问津。1844年,在他的坚持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二版。第一版此时早已绝版,且未能引起评论家和学术界的丝毫兴趣,第二版的购者也寥寥无几。1851年,他完成了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结果就是这篇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遗》使他获得了声誉,瞬间成为名人。有人写了《叔本华大辞典》和《叔本华全集》,有人评论说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家。
  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引起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他在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总算我在彼德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叔本华在最后的十年终于得到了声望,但仍然过着孤独的日子。陪伴他的是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有人说这个名字是用来讽刺黑格尔,也有人说不是。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他在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
  作为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他的生活却并非完全隐遁,并且有些自私。但在某些方面他可称为性情中人,谈过恋爱,也曾被称赞为一个诙谐且能侃侃而谈的人,他每天阅读伦敦的《泰晤士报》,脾气火暴,曾把一个女裁缝推下楼梯(因为受不了她的吵闹并且多次劝阻都没有效果,他为此还特意写过一篇论噪音)并造成她残疾,因此叔本华需要按季度付给她终生补偿。在此人过世时,叔本华写到:“老妇死,重负释”(Obit anus,abit onus)。他的生活受人诟病,与他的哲学相悖更让人鄙薄。罗素在他编写的著名的《西方哲学史》中这么说:假若我们根据叔本华的生活来判断,可知他的论调也是不真诚的。
  
  叔本华语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的,如果因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
  
  小人常为伟人的缺点或过失得意。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是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过活。
  
  风格是心灵的外观。
  
  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
  
  读书是让别人在我们的脑海里跑马;思考,则是自己跑马。
  
  等待,是偷懒的藉口,怠惰的推托。
  
  普通人耗神于如何打发时间;精干的人却耗神於如何有效利用时间。
  
  人能够要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叔本华作品欣赏
  
  健康
  能够促使心情愉快的不是财富,而是健康。
  我们不是常在下层阶级――劳动阶级,特别是工作在野外的人们脸上找到愉快满足的表情吗?而那些富有的上级人士不常愁容满面,满怀苦恼吗?所以我们当尽力维护健康,唯有健康方能绽放愉悦的花朵。
  至于如何维护健康实在也无需我来指明――避免任何种类的过度放纵和动荡不安的情绪,但也不要太抑制自己。要经常做户外运动、冷水浴以及遵守卫生原则。没有适度的日常运动,便不可能永远健康,生命过程便是依赖体内的各种器官的不停运动,运动的结果不仅影响到有关身体各部分,也影响全身。亚里士多德说:“生命便是运动”,运动也确是生命的本质。有机体的所有部分都一刻不停地迅速运动着。比如说,心脏在一收一张间有力而不息地跳动,每跳28次便把所有的血液由动脉送到静脉再分而到身体各处的微细血管中。肺像个蒸气引擎无休止地膨胀、收缩,内脏也总在蠕动工作着。各种腺体不断地吸收再分泌激素,甚至于脑也随着脉搏的跳动和我们的呼吸而运动着。世上有无数的人注定要从事坐办公室的工作,他们无法经常运动了。体内的骚动和体外的静止无法调和,必然产生显著的对立。本来体内的运动也需要适度的体外运动来平衡,否则就会产生情绪的困扰。大树要繁盛荣茂也须风来吹动,人的体外运动须与体内运动平衡,此点尤为重要。
  幸福系之于人的精神,精神的好坏又与健康息息相关。
  这只要想想我们对同样的外界环境和事件,在健康强壮时和缠绵病榻时的看法及感受如何不同,即可看出,使我们幸福或不幸福的,并非客观事件,而是那些事件给予我们的影响和我们对它的看法。就像伊皮泰特斯所说:“人们不受事物影响,却受他们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一般来说,人的幸福十之八九有赖于健康的身心。有了健康,每件事都是令人快乐的;失掉健康就失掉了快乐。即使人具有伟大的心灵,快活乐观的气质,也会因健康的丧失而黯然失色,甚至变质。所以当两人见面时,我们首先便问候对方的健康情形,相互祝福身体康泰,因为健康实在是成就人类幸福最重要的成分。只是愚蠢昧的人才会为了其他的幸福牺牲健康。不管其他幸福是功、名、利、禄、学识,不过是过眼烟云似的感官享受,世间没有任何事比健康来得更重要了。
  
  日子
  从青年人的角度看,生活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遥远未来;从老年人的角度看,生活却宛如一个非常短暂的往昔。一个人必须要到老年和活到相当长的年岁,才可能看出生活是多么的短暂。在我们的青春时代,时间迈着非常缓慢的步履。因此,我们生命的第一个四分之一阶段,不仅是最幸福的,而且也是最漫长的,所以它留下了那样多的难忘记忆。假如我们要追忆往事,那么,任何人叙说的发生在这一阶段的东西,比下两个阶段都要多得多。这一段生活,就像时令之春季,日子本身在根本上就变得令人难熬。
  
  通向盛名之路
  建立名声的巨大成就可以分为两类:立功、立言。这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必经之路。就基本条件而言,立功者需要有一颗伟大的心灵,立言者则需要一个伟大头脑。两条道路亦有区别,其得失也显而易见:功业若过眼烟云,而著作则永垂不朽。最为辉煌的丰功伟业,对人类影响都有时限;然而一本才华横溢、飞珠溅玉的名著,却是生机勃勃的灵感泉源,历经千年岁月仍光华四射。功业更多是留给人们回忆,在岁月流逝中逐渐遗忘变形。日复一日,人们对它渐渐不再关心,直至消失殆尽,除非历史将它凝化为石,流传后世。而著作本身便可不朽,一旦书篇写就,便可与世长存。
  立功的实现多少要靠机遇。因此,获得功名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其业绩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时事风云的造就,否则,就不可能光华闪烁。
  立言的情形则与立功相反。它无须偶然的机遇,所依靠的是立言者的品德学问,并且借此可与世长存。
  事实上,名声是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在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要对其做出评价,也就因人而异。因新秀的崛起,某人的名声便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冲击或湮灭。因此,所谓绝对,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所以伟大的头脑与心灵值得我们全力追求,以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没有沸扬名声我们便不可能认识真正的天才。然而名声并不能代表价值,许多天才于默默中沉没。莱辛便有句名言:“有些人得了名声,有些人却当获未获。”
  
  思考的功夫
  思考的人往往会发现一种现象:他搜索枯肠,绞尽脑汁,经长时间研究所获得的真理或见解,闲时不经意地翻开书来看,原来这些论调,别人早已发掘到了。泄气?失望?大可不必。这个真理或见解是经过你自己的思考而获得的,其价值自非寻常可比。唯其如此,才更能证明该种真理或见解的正确性,它的理论才更能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这样,你成了该列的一员重力军,这个真理也成了人类思想体系的一支。并且,它不像一般读书的理论,只是浮华掠影而已,它在你的脑海中已根深蒂固,永远不会消逝。
  自己思索的人,他的意见以后可能被举为权威的例证。这时候的“权威”和一般书籍哲学所据以为“权威”的情形不同。前者的意见和他自身有着强而有力的联结,后者不过是搜集整理归纳别人的意见,它就好像是用一些不知名的材料所做成的自动木偶一样,而前者与之相比,则是个活脱脱的生人,因为它是从外界在“思考之心”中植下胚胎,经过受胎、妊娠、分娩等过程而产生出来的。
  
  努力
  努力亦同于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核心和本质,是人类接受最明晰、最完全的意识之光所呈献的东西。我们所称的苦恼,就是意志和一时性的目标之间有了障碍,使意志无法称心如意;反之,所谓满足、健康或幸福,即为意志达到它的目标。此一名称也可转用于无认识力世界的各种现象――虽然程度较弱,但其本质仍然相同。我们可发现它们也经常陷于苦恼,并没有永恒的幸福。因为所有的努力俱是从困穷、从对本身状态的不满所产生,只要有不满之心,就有苦恼。并且,世上没有所谓的永恒性满足,通常,这一次的满足只是努力的出发点而已。努力到处碰壁,到处挣扎战斗,因而也经常苦恼。正如努力没有最终目标,苦恼也永无休止。

标签:故事 叔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