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体检 > 正文

杀猪匠【杀猪匠和904个读书娃】

时间:2019-01-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每天卖肉、砍柴、种田,辛勤劳作,在广东英德市下镇,邓卫星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猪肉佬”。30年来,他甘守清贫,却先后收留了方圆二三十里内904个困难儿童,在家里吃住,照料他们上学,帮助这些娃娃们圆了读书梦。
  
  对失学有着切肤之痛的他,产生了助人之心
   从广州一路向北,车行140多公里,便是连绵的南岭山脉,在一片山林中有一间破败的土坯房。推开“吱吱呀呀”的木门,门外的阳光只照亮了屋内的一半。
   这儿是邓卫星的老家,30年前,就是在这里,他收留了第一批辍学儿童。
   1959年出生的邓卫星,从小喜欢读书,是远近闻名的“小秀才”。1977年,他初中毕业,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当地著名的英德中学。
   不幸的是,就在那一年,父亲去世了。身为长子的邓卫星只能被迫退学,这时,他在英德中学的课堂上才坐了仅仅一个星期。
   邓卫星搁下书包,背上背篓,跟着堂叔成了一名“杀猪匠”。他每天起早贪黑,翻山越岭到农户家收猪、杀猪,贩卖到集市,维持一家的生计。
   1981年,邓卫星下乡收猪时,遇到了16岁的辍学在家的陆秋贤。“怎么不去学校读书?”邓卫星问。陆秋贤无奈地说:“我想读啊,可我们这里这么穷,学校又那么远。几十里山路走一趟就是两三小时,这书怎么读?”
   对失学有着切肤之痛的邓卫星立刻产生了助人之心。想到自己家虽穷,但离学校比较近,邓卫星问陆秋贤:“你愿不愿意住到我家里?”
   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改变了陆秋贤的人生。她和另外5个跟她一样情况的女孩,扛着铺盖走进了这间简陋的屋子。
   而这时,邓卫星刚开始和熊廷贺处对象。邓卫星对熊廷贺据实以告:“家里就是这样的情况。你要是可以帮忙带这些小孩,那我们就结婚。”1982年,善良的熊廷贺嫁入邓家,一起默默地担起了照顾孩子的重担。
  
  咬咬牙,把家搬到学校的斜对面
   陆秋贤等6个女孩在邓家住到了初中毕业后回了老家。而此时,邓家收留孩子寄宿、不收钱只需背点米去的消息,早已传遍四邻八乡。不少家长纷纷把上学不便的孩子送来,憨厚的邓卫星来者不拒:“看人家有困难,就帮一下啦。”
   来邓家寄宿的孩子从10多个增加到30多个,最多时有50多个。其中,最小的才上小学一年级,大的也不过在上初中。邓家成了村里人玩笑话中的“儿童避难所”,事实上却是学生、家长心中感激不尽的“学生之家”。
   20世纪90年代初,“学生之家”镇上的学校搬迁了,邓家的“地理优势”一下消失了,孩子们的上学难又成了一个大问题。面对家长们痛苦纠结的目光,邓卫星左右为难。
   此时,距离新学校很近的一块地皮正在寻找买家,开价两千多元,这对以卖肉为生的邓卫星来说不是个小数目。但他咬咬牙,凑钱买了下来,盖上了房。就这样,邓卫星把自己的家搬到了学校的斜对面,把“学生之家”继续到了现在。
   如今,走进邓家仿佛走进了学生宿舍。堂屋里,几排旧课桌椅叠放在一侧,墙上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往里走,一间间房间便是孩子们的宿舍。床是上下铺,上方架一根竹竿用来挂衣服。3张床并在一起,已经将房间占得满当当,靠门一边还加了一张铺。后院厨房的一侧,整整齐齐地挂了一溜50多条毛巾。楼梯转角则摆满了孩子们的鞋,从一楼一直堆到二楼。
   30年来,邓家的每一天几乎都是这样开始的:每天凌晨3点,天还黑着,邓卫星就起床到肉铺打理生意;5点,妻子熊廷贺起床,喂鸡喂鸭,给几十个孩子做早饭――夫妻俩的这一作息深深地影响了大儿子邓文芳。已大学毕业、正在深圳工作的邓文芳,到现在仍会每天3点醒一次、5点醒一次。
   早上10点多,邓卫星从肉铺收摊回家,一头扎进厨房,洗菜、淘米,烧起灶头。中午,孩子们叽叽喳喳地从学校回来了,房前屋后地窜进窜出,几乎掀翻了天,直到邓卫星一声“吃饭了”的吆喝后,才“呼啦啦”捧着饭碗围到灶边。给孩子们分完饭菜,看着他们吃完后,邓卫星夫妇才得空吃上几口。
   下午,夫妇俩到自家的20多亩菜地和橘园忙活,或上山砍些柴回来烧。下午三四点,孩子们放学回来,邓卫星家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光。夫妇俩一边在厨房炒菜,一边挨个喊孩子们洗澡,还要随时抽出手帮年纪小的孩子搓几下衣服。
   吃完晚饭,邓卫星在堂屋里摆好课桌椅――晚自习开始了。孩子们写作业的时候,邓卫星也搬一张凳子坐在旁边,随时听候“卫星伯,这个要怎么做”、“阿爹,这个要怎么读”的求救。
   直到晚上10点多,几十个孩子钻进被窝,闭上眼睛,忙碌了一天的邓家才慢慢归于安静。
  
  30年来,“学生之家”走出了904个孩子
   30年来,“学生之家”走出了904个孩子,没有一个有不良记录。每每说起这些,邓卫星的脸上总是会扬起幸福的笑容。
   家长们把孩子送到邓家,从不提什么要求。但是,几十个孩子一口一个“阿爹”、“卫星伯”叫到了邓卫星心里,邓卫星自然而然地当起了这些孩子的家长。为了孩子们的安全,邓卫星给房子装上了防盗窗
   最开始,邓卫星只要来这里的孩子带些大米就行。后来,孩子渐渐增多,加上物价上涨,邓卫星只得收取少量的钱来维持“学生之家”。先是每学期175元,前两年提到了每学期325元。和当地小学每星期50元的伙食费比起来,这个数字是非常便宜的。
   但尽管如此,这里的贫困家庭太多,交不上钱的仍不在少数。邓卫星有个账本,上面记着学生家长们的欠账,还了一笔就销一笔,可账本上销不掉的还是大多数。今年住宿的54个学生中,只有5个学生把钱交了。
   为了把“学生之家”办下去,邓卫星的日子只能精打细算:猪肉是每天卖剩带回家的,鸡和鸭是自家喂的,一些菜也是自家地里种的,油也是自己用肥肉煸的。虽然后来家里有了社会捐赠的电饭锅,但电费太贵用不起,邓卫星仍然用土灶烧饭烧菜。
   可即使如此,“学生之家”仍然开销不菲,每天光20公斤大米的费用就是一笔大数目。粗粗算下来,每学期邓卫星要垫进五六千元。
   邓卫星记得,最难的是那一年,妻子熊廷贺上山砍柴被车碾了,在医院昏迷了三四天,治病一下子花掉了2万元积蓄。眼看儿子也快要念大学了,需要一大笔学费,邓卫星一筹莫展。
   大儿子邓文芳回忆:“那时连吃的都快买不起了。我爸带了一口锅在医院,每天就带些菜在医院煮。后来,80多岁的奶奶来‘学生之家’帮忙,才硬是撑了下来。”
   然而,几十年间,邓卫星从来没有向别人发过牢骚、倒过苦水,从来没有向当地政府、向旁人、向从他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们伸过一次手,哪怕他们当中有人已经成了大老板。
   30年来,邓卫星从“卫星哥”变成了“卫星伯”,鬓角渐渐发白,体重越来越轻,从“学生之家”走出去的学生却越来越多。904个孩子中,有6个上了大学,60多个当了老师,100多个进了部队,有的自己创业,有的到外地打工,为人父母后又把自己的孩子送回这里。对他们来说,邓卫星的“学生之家”就是一座永远可以让人感受温暖的小屋。
  (摘自《解放日报》) (责编 达溪河)

标签:杀猪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