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文综 > 正文

高校体育app有什么漏洞_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的理论探讨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体育教学评价的本质、特点和评价原则等要素的系统剖析,分析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和发展趋势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教学评价改革 趋势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作为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科学管理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高校体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育观念的逐步形成,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教育思想的提出,对体育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对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教学评价的本质
  评价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认识活动,它是一种以把握世界的意义或价值为目的的认识活动,它所要揭示的是世界对人的意义或价值。而价值是主体与客体需要的关系,但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内在的、深藏的、不能直接认识的。评价只是揭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而非制造价值关系,不能单靠评价自身就对价值关系加以评价,因此,评价须遵循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把主观的评价与客观的价值存在统一起来,认清价值客体的本质特征和功能属性,以价值主体的需要衡量价值客体的属性与功能,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学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它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并且它更注重的是价值判断”[1]。而体育教学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是一般评价活动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体育教学的要素、过程和效益进行价值评判的活动。在评价过程中,评价的主体是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学校、教师甚至学生等;评价的客体是体育教学的实践对象,包括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如教学质量、教学过程和结果,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和发展,以及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体现了体育教学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在体育教学评价时,首先要了解主体的需要,这是体育教学评价的根本;其次要廓清体育教育的本质属性;再次要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评价的价值观。只有将三者统一协调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
  2.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特点及原则
  2.1评价的特点。
  2.1.1评价内容的综合性与全面性
  体育活动的效果是各种体育过程的综合效应,丰富多彩的校内外体育活动为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选择上提供了较大的可能空间,因此,针对个体的评价必须考虑到个体体育活动的差异性,这就要求评价指标具有较大的覆盖面,体现出综合性与全面性的特点。
  2.1.2评价标准的个体性与发展性
  在个体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可采用自评方式,其评价标准显然具有个体性。个体评价还可以在不同的学年或学段根据学生水平调整某些指标的权重,突出或削弱这些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这就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发展性[2]。
  2.1.3评价方式的开放性与动态性
  由于个体评价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评价者不可能准确收集到全部评价指标的信息,这就需要被评价者以主观自评的方式参与评价过程,因此个体评价是一种开放式的评价。而这种开放式评价通常包含了被评价者对未来效果的预测与期望,这就使个体评价具有了动态性。
  2.1.4评价功能的多维性与互补性
  个体评价在功能定位上不仅保留了传统评价的鉴定考核功能,还具有目标导向功能、动机激励功能、过程调控功能。这些评价功能的实现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增强大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效果。因此,个体评价具有功能上的多维性与互补性。
  2.2评价原则。
  2.2.1体育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原则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一种新型教育,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评价应从素质教育的育人角度出发,首先“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3]。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价,能反映学生的学识水平及健身意识和锻炼习惯,能对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起指导作用。其次应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大学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觉锻炼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重新构建的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有助于新体育课程真正达到体育活动娱乐化、趣味化、健康化的目的,有助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强化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体现大学体育的作用和价值[4]。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评价时,应对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的全部内容特征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和测量,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考虑体育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和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根据具体教学对象和教材的特点而有所侧重,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参照、互为补充,以求全面准确地评价实际的教学效果。
  2.2.2体育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时,从评价的标准和方法、评价信息的获取到评价者所持的态度和评价结果,都应符合体育教学的客观实际,不能主观臆断或掺入个人感情。教学评价如果有失客观,则毫无意义,甚至还会提供虚假信息,导致错误的教学决策。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时,首先要注意保证评价标准的客观,不能带有随意性;其次,应做到评价方法的客观,不带偶然性;最后,应做到评价态度的客观,不带主观性。
  2.2.3体育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原则
  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光靠主观经验和直觉,而是应依据比较科学的评价指标合理地评价,并应使评价的过程和方法科学化。落实这一原则,首先要从教和学统一的角度出发,依据体育教学的目标,确定合理统一的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标准;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应把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统一的标准或尺度分析、衡量体育教学的状态和具体效果;最后,注意对有关评价的工具和手段进行反复的修订和筛选,使之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后再加以实施。
  3.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体育教学评价不能客观反映体育教学目标。
  目标是评价的重要依据,评价是对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查、鉴定和总结,为目标的调整、改进提供反馈信息[5]。体育教学评价应以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但在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中,说是以提高健康水平为目标的,却以一些无益于健康的体力极限指标影响了健康。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健身意识和锻炼习惯,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却主要以体能指标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育学习的情感目标与自身进步情况被置于标准之外,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及体育自信心严重受挫。反之,教师对教学目标认识上的误区,必然会在教学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中反映出来,并对体育教学的方向产生影响。
  3.2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
  从评价的性质上划分,评价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两种。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学评价大多采用量化评价的方法,注重量化,强调操作性、可比性。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总是以能直接量化的因素为主体,如学生的技评与达标成绩,学生的达标比例,上课时学生的密度、强度、运动量曲线等。而那些在体育教学中很难量化的需要通过质性评价的因素却被忽视了,如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的形成、情感意识的发展、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体育能力的自我超越等,而这些都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应该作为体育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却大多在评价体系中没有体现。显然,这样的指标评价体系是不完整的,评价结果是片面的。
  3.3体育教学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
  体育教学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具体表现在:一是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而对过程评价重视不够。以终结性评价作为主要评价方法的做法较为普遍,这种评价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评价与课程同步结束,因而,不能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反馈,无法适时帮助教师和学生改进教学和学习。这与当前国际课程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的做法相悖。二是过分强调教师的评价,而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重视不够。目前,高校体育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还没有被纳入评价中,这就造成了评价的片面性和评价主体的不完整。三是过分强调绝对评价,而对评价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程度重视不够。评价关注重心过分集中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4.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
  4.1评价理念的不断更新。
  要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关键要从思想上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理念,抓住高校体育的目标,使教学评价目标与高校体育目标相一致。并力求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要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维的角度,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评价的检验、反馈、激励的功能。既要评定教学结果,又要评定教学过程。既要评定教师的教,又要评定学生的学。既要考评学生的技能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情感、参与度,以及学生学习的进步幅度等,只有把这些因素都纳入评价目标中,才能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4.2评价内容向多元化转变。
  由于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必然要求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越来越注重多元评价。评价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技术技能,更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和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以及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要考查“技术”或“知识”等认知层面的内容,而且要考查“表现”等行为层面的内容,并且对情感态度的评价更要尤为重视。
  4.3评价功能由重视甄别向重视发展转变。
  评价更加注重其“诊断”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现代教学评价关注的不是“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发挥诊断功能的目的,一是为了识别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缺失,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二是为了监测学生在知识、技能、体能上的水平,诊断差异,明确方向,有利于因材施教。新型体育教学评价观应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它的要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为了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而评价,它不仅重视评价对象的现实表现,更重视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和个人价值。可以说,这种发展性的体育教学评价更重视评价对象的主动参与意识,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在这种评价过程中,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鼓励,都能体验成功与进步的快乐,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的能力,从而自觉主动地发展。
  4.4评价方法由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
  4.4.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由于终结性评价是在单元或阶段学习结束时进行的,因而失去了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对激励学生学习、增强学习效果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意义不大。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应改变单纯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采取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这样三种评价相互渗透,使整个评价活动始终处于不断上升的动态之中。
  4.4.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大都推行“制订指标体系―分配权重―评价量化―计算结果”[6]的模式,定量评价占据了主要地位。但由于体育教育自身存在着大量的人文因素,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提出,21世纪所需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人才。通过体育教育不仅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要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而这些人文因素如学生体育态度、思想品德、心理素质、锻炼能力等指标等具有明显的定性特征,是难以用量化实现的。因此,单靠单一的定量评价无法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必须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
  4.4.3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一部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当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学生的成绩评定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作用,但也应当重视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大学生是具备一定评价知识的群体,他们能对自己和他人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就要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使评价主体既有体育教师又有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既有家长又有学生群体,从而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体现“评价主体互动化”。学生互评可使学生通过角色转换获得自学感的满足,提高比较鉴别、评判是非的能力。学生自评则可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健身的能力。
  4.5评价过程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评价更加注重“客观标准”与“个体内差异”相结合,克服过去那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倾向,忽视对学生各个时期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的评价。教学评价改革要做到“绝对评价”和“自我相对评价”相结合。更加强调形成性评价,注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构建“三段一体”的全程性教学评价体系,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改进、调节和强化的功能。从国际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上看,充分重视教学与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种共识。现代的知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所以,对体育理论、技能技术的学习并不是体育教育的本义,而对于体育理论与技能的相互融通,对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汇、重新组合并加以运用和创造才是体育教育最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郭.教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王振兴.关于体育教学评价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3):56-57.
  [3]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86-87.
  [4]邵伟德.学校体育教学理念与教改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5-16.
  [5]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64-67.
  [6]刘伟,李健,王秀芝.关于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再认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1):89-93.

标签:体育教学 探讨 评价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