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英语 > 正文

[高等院校开展审美教育的现状和出路] 高等院校现状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美育在高等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但是,总体而言,高校因认识局限造成美育工作依然处于被忽视的境地。高校自身的育人工作得不到美化,学生的审美修养、精神境界亦得不到显著提高。笔者认为,针对就业先导的教学理念、学理推演的课程设置、商业娱乐的庸俗形式、机械训练的过级应试等教育现状,高校可以推行内涵丰富的美育建设,开展德智体美的平行教育,展示品质高雅的审美风貌,构建科学的美育评价体系等方式探索切实可行的出路。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审美教育 现状 出路
  
  高等院校的美育,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大学生的健全心灵和完美人格,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引导大学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从而促进高校德育、智育、体育教学活动在美化了的育人环境中健康发展。新世纪以来,精神文明、精神文化高度发展,进步的社会要求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这使得美育的地位和作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会更突出、更重要。因此,高校应该将美育融入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来改变高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现状。
  转变就业先导的教学理念,推行内涵丰富的美育建设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意味着高校应该将美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但是,一些高校却秉持就业先导的教学理念,认为直面就业是学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首先要确立的理念,只要学生掌握了与就业相关的知识就可以轻松应对毕业时的工作问题。因此,在就业先导的教学理念中,高等教育的全部任务就是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变清晰,使他们爱好并熟练掌握一些特殊的技术技能。这使得大学的课程教学多是要探究操控事物的方式,并规范学生去推演操控程序的有效性;教学就成为不遗余力地仅仅为使学生获得业务能力和就业机遇而施教,并不开展专门性的审美教育活动。从就业的角度看,招聘单位不仅限于获得“劳力”,还要求大学生作为具有创造精神的真善美合一的化身,建构企业的品牌文化。然而教学的宗旨是培养某种技能而不是塑造健全的灵魂,毕业的大学生携带诸多证件,而缺乏审美修养,梦想体面的工作,却无创新精神而不掌握“直觉的知识”[1]。高校推行就业先行的理念,使学生不能够组建成当下的集体生活,陷落在随时就会因就业而分崩离析的离别语境,惶惶不可终日。这就要求教育者积极探索有效的对策,通过美育工作,开发大学生的审美化的生存和交往能力。
  高校要转变对美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需要在美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规划专门的经费来引进或培养专门从事美育工作的带头人。当然,美育工作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也需要这支队伍的“战场”,即艺术活动场馆,使美育活动有专门的场地和器材,来举办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活动,开展美育讲座,绘画、书法、影视、雕塑展览,确保美育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真正得到落实。诚如孔子所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艺术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高校要加大对审美教育的经费投入,在美育设施和场馆建设方面,给予专项经费保障基建和修缮工作的正常进行。只有在保证经费投入的情况下,美育才能深入,才能够克服审美教育中的就业先行的错误理念,营造内涵丰富的审美化的大学集体生活,陶冶学生的心灵世界。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只要拥有健全的心灵,就业不会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调整学理推演的课程设置,开展德智体美的平行教育
  一些高校虽然认识到美育的确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却又在美育实施上坚持学理推演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这些高校认为美育工作的开展要因学科体系完善和建构与否的需要而设,而学科体系的建构需要具有科学性,要以合逻辑的概念、范畴的话语表达,在理性范式的推演中展开,最终形成一种永久性的专业化、制度化知识结构。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大学学科课程体系的非均衡性的状况,助长了生硬刻板的教学活动。当高校以这样的学科建设的理念,试图建设一个个天衣无缝的学科化、专业化的知识系统时,也就意味着非艺术类的学科体系中没有美育的地位,美育就成了艺术类学科体系中的一门课程。
  我国古代推行以血缘亲情关系为纽带的教育方式,要求男性应文质彬彬,女性当温文尔雅,遵礼仪守孝悌,明辨长幼尊卑,从而实现美善合一的教育目的。然而,在当下的高等教育中,一些高校却只注重科技理性而不能够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就教育对象而言,高等教育出现了人文教育的失语症。如果说“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3],那么,大学刻板生硬的讲授模式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这种传统人文价值观念丧失且现代人文教育得不到发展的境况,表现在大学教育中,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失去了传统价值观、审美观的依存和参照,又得不到现代人文教育的积极引导;漫无目的地追求各种新奇怪诞的善恶不辨、美丑不分的糟粕和陋习。显然,这对高校基于渗透美育的课程设置调整提出了紧迫的要求,教育者理当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出路。
  为此,高校要依据国家有关美育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从人才培养规律出发,对忽视美育的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将大学生必修的美育课程体系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之中,落实美育、体育、德育、智育的平行教育。在平行教育中,通过审美教育,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大学生,净化其情感,美化其心灵;通过美育理论,使学生从哲学思辨的美学话语体系中获得对审美现象的认知;通过体育、智育,培养学生以逻辑思维去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增强其体魄;既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升其人生境界,使其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表现出具有谈吐优雅和行为得体的气质和风度。
  超越商业娱乐的庸俗形式,展示品质高雅的审美风貌
  一些高校在国家的教育政策效应中被动地开展美育工作,把美育当作学生课外活动链条上的一个搞搞形式、走走过场的可有可无的填充。为吸纳商家赞助,将商业娱乐引入校园,片面地专注于美育工作的外在形式而不去评估教育效果,或只看重审美活动的表象而不注重美育功能,营造出一种不能坚持、深入不够的形式主义作风。
  审美教育是一种蕴含着理性知觉的教育活动,其以感性娱乐为基础,“把感觉材料联合为完整的形象”[4],在愉悦的满足中主动思索理性的意味,从而领悟人生的过程。在高等院校进行庸俗的商业娱乐活动,使得大学生单纯追求感性娱乐,娱乐者没有理性思索的时间,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通过感官刺激获得身体的欢动和放松。单纯的商业娱乐活动不论及具有深刻主题的社会事件,只是依靠挖苦、嘲弄的手法,制造搞笑效果,甚至出现对传统道德标准的反叛行为,其在制造搞恶的笑料同时,也否决了大学生的理解过程,就会使学生产生道德模糊的意识。大学生如果长期追求和接受感官刺激的娱乐活动,满足于快餐式的不蕴含崇高与理想、理性与智慧的商业感性娱乐,就会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弱化,不利于他们树立本应当崇尚的善良、仁义等传统道德。
  公允地讲,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商业冠名,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在对知识传递式中起到寓教于乐的美育功能,培植大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审美感受中,提升文化修养和审美直觉力,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单纯的商业娱乐的活动中,大学生丧失了审美的主体性,这样审美活动对现实的批判功能就大大降低,而更多地表现为对现实的认同。因此,高校需要通过艺术节、歌舞晚会、广场文艺等各种形式的品质高雅的美育示范,展示舞蹈以体态的变化、小品等表演艺术以人的行为和面部表情的创作为审美形式的意义表现。以此来展示衣着得体、举止大方、美容得体、礼仪规范、文明交往的气质。“只有审美观点和趣味成为心理气质的一部分并且影响到人的行为准则,才能真正谈到审美修养”[5];只有通过这种与时俱进的美育示范活动,大学生才能能够以高等教育的视角明辨消费时代的审美误区,遵循美的规律来自我呵护,描绘开放时代的诗性人生。
  革新机械训练的过级应试,构建科学的美育评价体系
  一些高校出现了一种新式“应试”教育现象。极力主张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以学生通过各种门类、各种级别的考试为教育成果。甚至主张,对于学生应试没有帮助的美育应该裁减课程,从而增设有助于学生应试的培训内容,或给学生腾出尽可能多的复习考试的课外时间。如此的应试教育,使高等教育客观上演化为一种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证明学生水平的教育模式,一些热衷名利的学生对于这样的考试也产生一种“自然的倾向”[6]。然而,当高等学校将自身转化为考级、考证、考研、考公务员的应试培训机构,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片面地注重知识考点的死记硬背之时,就造成了高等教育与审美教育背道而驰。
  高校的这种新式“应试”教育致使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素质得不到平衡发展,甚至搁置或扩大了学生间的疏离和隔膜关系。伴随高校急速扩招,越来越多的各族各地的青年进入大学读书。城乡、地区、大中小城市之间和民族习惯上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城市化的人性疏远、自我价值膨胀、孤芳自赏心理,面对城市物质诱惑而产生自闭自卑、盲目追新的心理,以不对等的过级考试的证件显示的人生价值的不对称性,造成大学生们缺乏从容、体面的情感交流,甚至不能做到相互欣赏并尊重彼此间审美习惯上的差异。
  因此,高校必须探究出具体可行且能够有效果评估的美育对策,使大学生在对真善美的理解中,提升审美创造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从而使所谓过级考试不成为大学生智慧人生的一种负担。高校应当将美育融入各个学科以及各个层面的教学工作中,而不能成为一种时尚的标语口号。为此,高校需要建构一套科学合理的美育评价体系,突出以审美为核心的评价理念,从过程性评价和结论性评价两方面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和全面而可行的评价指标,来检验其效果,引导和促进美育过程的完善。美育的过程性评价是评价体系的始基,就是要求和监督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影像、音乐和课件审美形式的欣赏来提高审美意识,树立电子动漫维度的审美理想,开掘学生的直觉力和想象力,着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其创新精神,促进其健全心灵的形成;要求和监督教师以饱含激情的语言,赞赏和鼓励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接受状态中,把学生的审美感吸引到学习过程的美感体验中。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结论性评价,鉴定美育落实的效果能否体现互动、融洽、愉快的教学气氛,评价专业教学是否具有美育功能,从而引导高校美育工作既不流于形式,也不与专业授课脱节。
  总之,在电子时代,高等院校的美育任重道远。但是,只要高校的美育成为一个以美的泛泛不息的涟漪去洗涤和培育大学生纯洁心灵的过程,成为建构一种健康的大学精神的场域,高校美育的历程就会树立起一个又一个功勋卓著的丰碑。
  参考文献:
  [1][意]克罗齐.美学原理[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18.
  [2]孔子.论语.转引自于民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6.
  [3]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
  [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0.
  [5] [苏]德米特里耶娃.审美教育问题[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3:4.
  [6]朱光潜.谈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56.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陕西延安

标签:高等院校 审美 出路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