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英语 > 正文

散文阅读题_徐洪刚散文二题

时间:2019-02-2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徐洪刚 1971年3月出生,云南省彝良县人。现为某团副政委,研究生学历。出版诗集《生命礼赞》、《徐洪刚散文集》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分别在1994年和1999年出席国庆观礼。在1997年8月出席了全军第三次英模代表大会,1993年12月24日,济南军区授予徐洪刚“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荣誉称号。1994年2月14日,共青团中央命名徐洪刚为“见义勇为青年英雄”,并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94年2月5日,江泽民主席和军委领导接见了徐洪刚;江泽民、李鹏、刘华清、张震等领导同志亲笔题词,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向徐洪刚同志学习。1994年11月被评为全国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1997年7月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1998年参加了长江抗洪抢险,被集团军评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2008年参加了四川汶川抗震救灾,被集团军评为“抗震救灾爱民模范”,其事迹影响教育了一代人。
  
  超编副政委
  
   这种做法,看起来很不合常理,实际上体现的是部队对官兵的关心和爱护。正是因为各级如此用心、舍得投入,部队这个大熔炉才会越烧越旺,我们这支老红军部队才会人才辈出,威名更响。
  
   “根据军委总部首长指示,为加强对徐洪刚的培养,集团军党委研究制定了5条措施:建立培养教育制度,切实负起帮助徐洪刚成长进步的责任;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徐洪刚不断改造世界观;指导搞好学习,帮助徐洪刚提高理论素质;严格管理监督,使徐洪刚保持普通一兵本色;生活上关心照顾,保证徐洪刚身心健康。”
  从箱底翻出这张已经泛黄的“培养报告”,我感慨万千。组织上对我可谓用心良苦啊!从四川疗伤归来,各级组织对我的关心照顾,大到提高能力,小到待人接物,又浮现在我面前。
  从昏迷中醒来时,眼前的一切就变了,锦旗挂满墙,鲜花摆满床,报纸、广播、电视屏幕上,天天都有我的事迹报道。
  从巴蜀大地、彩云之南、齐鲁大地到驻地中原,随处都有听不完的赞扬,签不完的名,照不完的相,做不完的报告,接迭而来的社会活动,应接不暇……刚刚经受生与死的考验,我又面临盛名之下如何保持普通一兵本色的严峻考验。
  周泉玉副政委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我身边的。
  当时,从军区到集团军,再到师、团,各级都有“学习徐洪刚办公室”,团里成立了以周副政委牵头的培养班子,主要负责我的文化辅导,大量信件的处理和采访、报告等相关事宜,还定期向上级汇报我的学习工作以及身体恢复情况。
  周副政委专门给我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何时学习《邓小平文选》,何时读报,都给我规定得一清二楚。团里还给我单独订了4份报刊:《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半月谈》、《前卫报》,这是上级组织和领导关心培养我的直接举措之一。
  对于领导的谈心、关怀和要求,当时真有点抵触情绪,感觉周副政委就是组织派来“调教”我的。
  每次聆听教诲,我便取出笔来,用最快的速度,把周副政委的话原原本本地记下来。他对我提出的每一项要求,我都用军语回答:是!是!他走后,我又我行我素,按照自己涉世不深的经验和认识办事。
  一件事惊醒了我的“英雄”梦。
  回到团里时,我的事迹已经在驻地传开了,邀请我做报告的单位很多。一次,在给一所院校所做的报告会上,我把“参差不齐”念成了“参差(cancha)不齐”。会后,一名学生写了一张纸条,给我指出了错误,并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当时我的脸上火辣辣的,感到无地自容。
  我的一举一动,周副政委都看在眼里。回团的路上,他没有说什么,第二天给我送来一本《新华字典》,还教我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记到小本子上,有空就拿出来翻一翻。这一招的确管用,许多生疏的字都是这样被攻克的。
  虽然我当过班长,教学法讲得头头是道,但一到大庭广众面前讲话,还是有点发憷,心跳加快。周副政委就带着我到各营去做报告,让我对着镜子看着自己讲话,有时还利用晚点名的时间把连队召集起来,让我尽情地讲,练我的讲话胆量。
  我的普通话讲得不好,乡音很浓。周副政委专门请来师史馆讲解员杨玉兰,让她一句话一句话地念给我听,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我纠正。渐渐地,我在公众面前说话越来越自信了。
  我也有翘尾巴的时候,同别人聊天时,动不动就把首长、名人的名字挂在嘴边。周副政委一次次地提醒我,给我讲道理,还把我带进团史馆、师史馆上传统课,帮我改掉了“搬大人物”的毛病。
  现在想来,成名之后我没有捅什么娄子,能够一步步走到今天,离不开组织对我的悉心培养,离不开周副政委的无私教诲。我从心底感谢组织,感谢周副政委,感谢每一位关心我鼓励我支持我的领导和战友!
  其实,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每一位官兵的成长,都离不开组织的关心与培养。就拿我所在的部队来说吧,良好的育人环境,使每一位官兵都踏上了成长的“快车道”。
  上世纪80年代,团里立足大中专院校培养的一大批军地两用人才,现在不少已退伍回乡,成了计算机、企业管理、养殖种植等方面的行家里手,有的已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90年代后期,部队轰轰烈烈开展了“科技大练兵,一切为打赢”的科技革新活动,我们团先后发明了步枪射击瞄准器、自动卷图机等10多项小革新,涌现出一大批“小能人”,如今都在部队的信息化战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90年代末,随着新装备列装,我们团广泛开展了“学习新知识,拥抱新世纪”活动,在新装备学习“精一门、会两门、了解三门”的目标要求下,一大批爱军精武人才脱颖而出。近几年,团里又相继开展了“手拉手学习成才帮带”和“争当四个新一代”活动,还与信息工程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军地院校签订培训协定,实行报销一半学费的政策,鼓励官兵学历升级。迄今为止,全团已有700余名官兵取得大专以上文凭,其中拿到研究生文凭的就有50余人。此外,团里还把学习创新理论纳入经常性教育、纳入党团生活、纳入“双争”评比,定期组织考核讲评,确保官兵理论学习热情不减。
  
  部队转型我转变
  
  仿佛在一夜之间,我们由摩步团变成了机步团,昔日满山遍野摸爬滚打的官兵,登上了先进的步兵战斗车,并且还在快步向信息化迈进。在这种飞速发展的形势下,谁跟不上转变的步伐谁就会被淘汰。多年来,我在变,我的战友在变,我们的老红军部队也在变,变得更加有内涵、更加有潜力、更加威猛、更加具有战斗力。
  
  1998年12月,我们“铁军”部队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经中央军委批准,我们师由传统的摩托化步兵改编为轻型机械化步兵。
  第一批新型轮式装甲车列装部队时,我比捡了金子还兴奋。可第一次实车操练,时任装步二连指导员的我就出了“洋相”。面对各种仪器和超大驾驶盘,我手忙脚乱。在一个下坡的拐弯处,我只感觉车子前轮往右下一斜,停车下来一看,右侧破旧的围墙被挂倒了一片。当时,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从那以后,我每天坚持跟班训练,星期天、节假日也很少休息,力求把新装备的每个科目搞懂练精。经过一年的刻苦训练,我掌握了装甲车通信、驾驶、射击3大专业,顺利考取了驾驶、通信两个专业的等级证书,实现了“精一门、会两门、了解三门”的目标要求。在通信故障排除中,我和战友们总结的“看、听、摸、查、排、通”6字诀和“观察、拔插、替换、听辨、对比”5种方法,受到团领导一致好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脑的应用已是大势所趋,而仅会开机和关机动作的我,时常被战士们的提问弄得面红耳赤。
  我的内心时常涌动着“本领恐慌”和“使命焦虑”。我深刻认识到,人生不能睡死在功劳簿上,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必备的专业知识,仅凭良好的愿望和热情干工作是远远不够的。1999年8月,我向团党委提出了入校深造的申请。团党委经过研究,同意了我的请求。当年9月,我被保送进入南京政治学院攻读政工专业本科。
  金陵古都南京让人留连忘返,痴心于学业的我无暇顾及这里的美丽。那段时间,我几乎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被同学称为“自习室的守夜人”、“泡图书馆的书包族”。期间,我积累了军事训练、政治工作、行政管理、生活修养等10类几十本报刊资料剪贴本,写下了3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期间,刘正斌教授安排我讲的《基层是成才的沃土》一课,45分钟时间内,掌声不断。2001年7月,我以全优的成绩完成了本科学业,并接着就读了该院研究生。
  这几年间,我所在的老红军部队也顺利实现转型,出色完成了“铁拳―2004”涉外演习、“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等10多项重大任务。我有幸参与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带领200余名官兵3次穿越“死亡谷”,圆满完成了运送救命粮的任务。
  应该讲,这些年,我在军营的成长是全方位的,除了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外,我十分注重加强文化修养。我一直对写作情有独钟,业余时间写了不少诗歌和散文。报社用稿不完全看我的名气,我也是投得多,刊发得少。发表的第一首诗《向往》,刊载在1995年的《云南日报》上,是在投寄半年后刊发的。
  一篇“处女作”,给了我很多动力和自信。几年来,我白天工作,晚上“爬格子”。从最初的“火柴盒”、“豆腐块”起步,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作品500多篇,并有1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有10多篇文章还获过全国、全军大奖。其中,《假如雷锋活着》被作为例文收进军队《语文》教材;1998年我在长江抗洪前线写的诗歌《总理的拥抱》,被《解放军报》刊登,获得读者好评;我还先后出版了《徐洪刚赵小竹诗画集》、《生命礼赞》、《徐洪刚散文集》等作品集,2007年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业余时间,除了爱好写诗和散文外,我还坚持练习书法,已经坚持10多年了。最初学习的临帖本是一些书法家的赠帖本,这么多年来,先后临帖过曹全碑、张迁碑、华山庙碑等几十册字帖,最终在隶书上找到了感觉。家里房子小,没有书房,每天吃完饭,就在餐桌上铺上一张粘子,弄上几份旧报纸,就在上面临习。我平时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八小时外从不打牌,就是痴迷练习书法,有时一练就是到深夜。现如今,谈不上什么大的成就,已有多幅作品参加全军全国书画展并获奖,作品被全国各地一些博物馆和军事革命博物馆收藏,数十幅作品被国外友人收藏,被多家书法院授予名誉院长,得到了著名军旅书法家申万胜将军称赞为“气势磅礴,汉风浓厚”。
  荣誉不是终点,奉献没有止境。我深信,随着我们国家和军队的不断发展变化,我还会取得新的成绩、新的进步!

标签:散文 徐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