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院校 > 正文

谢希德纪录片 谢希德先生对中国科技和教育的贡献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谢希德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家,也是卓越的教育家。她早年去美国留学,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毅然回国参加建设,先后参与创办了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和复旦大学表面物理实验室,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对中国的半导体物理学和表面物理学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谢先生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曾担任过复旦大学校长,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她一贯坚持从严治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她的领导下,复旦大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谢先生也深具国际眼光,她通过各种途径,多方奔走,积极开展中国与国际科技界的友好往来和学术交流,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关键词:谢希德;科技;教育;交流;贡献
  中图分类号:G316?摇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94-02
  
   依山傍海的福建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港口,也是一代著名女科学家谢希德的故乡。1921年3月19日,谢希德就出生于蚶江镇赤湖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谢希德四岁时,母亲不幸因病去世,年幼的她备尝人世的艰辛,也锻炼出了在逆境中顽强不屈的品性。家庭是谢希德人生的第一课堂。父亲丰富的藏书和每天在书房工作到深夜的身影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性文静的她不喜欢外出玩耍,而喜欢在家默默看书。读书为她孤单的童年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培养了她认真学习的习惯。十一岁那年,谢希德从燕京大学附小升入附中读书,后又凭着自己扎实的基础和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在当时北平(今北京)颇有名气的贝满女中。贝满女中校规很严,“敬业乐群”的校训更是让她铭记终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谢希德随全家由北京南迁,先后到过武汉、长沙、贵阳等地。1938年,她考取了湖南大学,可是不久由于身患重病,不得不在家休学。病床上的谢希德深感当时中国国力的贫弱与科技的落后,逐步树立了“科学救国”的宏愿。虽然病情严重,前途未卜,但她仍如饥似渴地看书学习,即使是在被用担架抬到大树下躲避空袭时,还坚持背英文单词,她坚实的英文基础就是这样在病榻上磨练出来的。经过与病魔长达四年的艰苦搏斗,谢希德终于可以下床行走了!1942年,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厦门大学,进入厦门大学物理系学习。环境艰苦,但她努力学习,每天五点半就起床,上午上课,下午做实验,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46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谢希德到上海沪江大学(今上海理工大学)数理系任教,耳闻目睹的现实,更坚定了她“科学救国”的信念。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次年8月,她自费去美国学习,顺利进入了著名的史密斯女子文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专注于碳氢化合物吸收光谱中氢键信息的课程,并且在1949年荣获硕士学位。同年,又去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大学物理系继续学习,知名物理学家莫尔斯和阿利斯教授是其导师,在他的教学教导下,谢希德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高压状态下氢的阻光性的理论研究中。在1951年顺利地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受物理学家斯莱特的特邀,去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固态分子研究室,进行半导体锗微波特性的理论研究。慢慢的她对半导体物理研究产生了相对浓厚的兴趣。也就是这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都还在起步,谢希德迫切想回到国内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可是,当时中国遭受美国杜鲁门政府限制,禁止在美国的约5000名中国理工科留学生返回中国。原来计划曹天钦到美国工作一段再一起回国的打算。她为了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她改变了行程计划,先申请去英国,然后再从英国回国内。在英国朋友李约瑟博士的担保帮助下,谢希德获辗转到了英国,随后,千折百转经历一个多月,终于在1952年国庆节回到上海。久留在外的游子,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园,开始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回国后,谢希德先生先去交通大学任教,后来又因为学院之间的一些问题,又到复旦大学物理系工作。然而那个时候物理系需要开设的课程很多,可是任教的老师却是很少。因此,谢先生课程安排很满,从1952年到1956年这几年,她先后被安排教学六门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还有备写了教材和讲义。教授的学生很多,就现在来说物理系的很多中年科技骨干,其中还有好几名中科院院士都是她当年的学生。“文革”期间,她领导的固体能谱研究因被批判为推行修正主义路线,并戴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被迫每天挤公交车到学校参加“运动”。直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她才可以继续做她的学术研究,接下来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她结合教学编写了几册《半导体集成电路的物理基础》,同时又开展半导体表面钝化和半导体电荷耦合器件的研究。1976年中国科学领域又面临新的挑战。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中国建国后17年,教育战线、科研战线的主导方面是红线,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我们要尊重脑力劳动,尊重人才。知识分子受到了莫大的鼓励,谢希德更是积极向前贡献自己的力量,她有效地抓住了在我国因十年动乱被忽视的新兴学科表面科学(国际上70年代就迅猛兴起了),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并于1977年底的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会上,提出在我国发展表面物理的倡议。这个报告得到了在座每位科学家的高度赞同,更是得到我国科委和高教部的支持。会议结束之后,她立即着手筹建以表面物理为研究重点的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在她的积极倡导下,我国表面物理学的两个研究中心分别在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建立了起来。在谢希德先生的积极带领下,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实验室于1990年被批准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在实验室成员已达40余人,其中包括2名院士及一大批知名学者及教授,每年高水平的科研论文近几百篇,目前每年科研经费达2000万,实验室的规模不断扩大。谢先生与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也有很深的渊源。1958年夏秋之交,谢希德先生受命创建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至1966年。建所之时,她带领20多名物理系三年级、四年级的学生和几名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或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白手起家,开始了半导体材料、器件、物理,包括低温和高压下的半导体物理以及固体物理的研究工作。1959年,谢先生又领导创办了上海技术物理学校,吸收上海同济中学两个班级的毕业班学生入学培训,学习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毕业后吸收到所里参加实验室工作。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很快就初见雏形。研究所工作千头万绪,除了紧盯科学发展的前沿,谢先生也紧抓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环节。她亲自给参加研究的年轻人员授课,具体指导其研究工作,还多方寻找渠道,选送年轻人赴京到当时研究水平已比较高的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电子所等“老所”进修,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寻聘国内知名的科学家对一些优秀青年科技人员进行对口指导。1985年8月,上海技术物理研究实验室组建为中国科学院红外物理开放实验室,并于1989年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谢先生一直十分注重研究所的学风建设和青年研究人员的思想品德修养,不论是在表面物理实验室还是在红外物理实验室,不论是分析讨论研究计划、研究结果时还是审阅修改论文时,都处处体现她的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对实验结果,她要求多次重复并找出规律;对研究所成员的科技论文,她逐字逐句斟酌修改,甚至对作者姓名的英文翻译也仔细推敲。在工作中有了不同意见和矛盾,她劝导课题组长要先人后己,正确对待名誉、利益。在表面物理实验室和红外物理实验室,谢先生虽然工作异常繁忙,但始终参加每一次的学术委员会会议,从不因自己工作繁忙、年老体弱而缺席,并始终以普通委员的身份与其他科学家一起商讨实验室的工作成绩,寻找的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的途径。谢先生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可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谢先生不仅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教学家。在教育教学方面,谢希德先生的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1983年,谢先生被国务院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成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她坚持从严治校,为学校的发展呕心沥血,竭尽全力让复旦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努力迈进。她率先在国内打破综合大学只有文理科的苏联模式,并依据复旦大学现存的条件开设了生命科学、管理科学、技术科学等五个学院。她鼓励广大师生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并且设法调动青年教师积极投入科研的热情,同时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她深深地知道复旦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与日俱增的重要原因在于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她采用的方法是破格提升鼓励学科带头人,使许多优秀的中青年在科研中脱颖而出。担任校长期间,按规定每天上下班都可以有专车接送,但她坚持与复旦大学的教职工同乘班车一起上下班,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心声,被复旦师生视为真正的良师益友。在担负繁忙的校务、教学、科研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同时,她还不顾患有腿疾,身体虚弱,坚持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关心群众疾苦,为祖国的建设与和平统一工作而奋斗。作为复旦大学校长的谢希德先生(她也是复旦大学有史以来的唯一一位女校长),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每周还要坚持到学校参加相关的教育、科研活动。利用一些座谈会及交流会的机会提出自己很多想法和建议,同时,她还很关心当地中小学教育的问题,她说: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要求全社会都要重视孩子教育的问题,她最为提倡的是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除此之外,她还很关心家庭困难子女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虽然年岁已高,可是她每天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谢希德先生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推动国际合作交流的有着她自己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有着很高的声誉和声望。在20世纪70年代末她就积极开展与国外的交流,很多学者被她推荐出国访问、深造和合作研究。她在我国物理学界和国际物理学界的合作交流方面,也作出了自己卓越贡献。她身体不好,可是却冲在工作前面,每次都会亲自率团出席各种国际会议,尤其从1983年,每年3月的美国物理学会,她都要准时参加。晚年她为了加强国内对美国和世界的了解,增进中美两国的科学文化交流,又主持创建了复旦大学的美国研究中心。谢希德先生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增藩.共和国教育家-谢希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02.
  [2]王迅.谢希德文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标签:中国 贡献 教育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