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院校 > 正文

[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对大学生消费情况的理性思考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内容,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应有之举。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对于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题词:大学生;就业创业;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14-02
  
   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和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深化教育改革,迎接时代挑战,培养经济社会建设的高素质人才的应有之举。面对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教育的困难,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挑战,对于高校和谐发展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一、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教育,始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31条规定:“高等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由此可见,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中心,也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等教育,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计划经济年代,还是在市场经济年代;无论是在精英教育时代,还是在大众化教育时代,我国高校都始终重视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因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不同,不同时期的就业和创业教育各有侧重。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高校实行统招统分制度,学生人数少,办学规模不大,重视学生实习,校外实习均是有组织有领导地统一进行,学生在实习单位通过见习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对未来从事的工作有了基本的认识和适应;毕业前对学生进行毕业教育,教育学生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种教育对促进学生适应形势、艰苦创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学生服从分配,到基层工作、建功立业,大都成为单位的骨干和中坚,有的成为优秀的领导人、杰出的科学家和出色的经营管理专家。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以来,特别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革,“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由于企业注重经济效益,接受学生实习的自觉性和意愿下降;学校学生人数多,集中组织学生实习难度大,大学生实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进行就业和创业锻炼的机会大大减少。高校进行的课程改革、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接受就业和创业教育虽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相对大学生深入一线和现场实习和锻炼的效果,却黯然失色。
  二、当前制约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内容,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这样才能与社会接轨,与时代同步。就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进展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还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
  1.高校就业和创业教育空泛、不连贯,期望值高。从内容上讲,高校就业和创业教育的内容均有体现,但在事实上存在着一连串问题。一是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育和讲座实施,与校外实习、实践联系不密切,学生因校外或现场实习、实践的机会减少,缺乏对将来所从事工作或就业、创业的直接认识和体验;二是就业和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脱节、开设晚,因而学生在学习专业时对专业与就业、创业的关系,对专业知识在就业和创业中的作用,对如何利用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进行就业、创业,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致出现学习时不明白、学过后又明白晚了的问题,导致学生为学习而学习、甚至为不挂科而学习形成高分低能的致命障碍,错失培植就业和创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好时机;三是就业和创业教育期望值高,一说就业特别是创业就希望一创业就干大的、干高级的,容易出现空对空的问题。
  2.高校就业和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环境。在计划经济年代,企业大多属于国有和集体的,一旦学生需要实习,接受学生实习的意愿比较高,也会配上企业专门人员参与指导学生实习,这是我们高教成功的一大因素。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以来,企业普遍重视经济效益,因担心影响企业生产和经济效益,大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或毕业生进行毕业实习,即使同意实习也不会让学生顶岗实习,有的还要收取较高实习费用,这样就使高校实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就业创业教育实践打了折扣,这使办学经费捉襟见肘的高校望而却步。为弥补不足,一些高校或把校外实习改为校内实习,或压缩校外实习时间。由于校内与校外是两种不同的实习环境,加上高校扩招场所不足,实习条件、管理方式等与现场不一致,导致学生在求职和创业时出现不适应。
  3.现有的管理制度制约就业和创业教育的开展。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也离不开教育制度的支持。现在各高校大都倡导大学生就业和创业,但在管理制度上却有很多不适应。例如,大学生经商,有相当的教师认为学生以学为主不应该经商,因而不支持学生经商;有的学校学生手册明文禁止学生经商。学生校外实习和锻炼的条件变了,经费可以采取学校、学院(系)、学生共同承担,但高校收费有明文规定,如果向学生收费没有明文规定属于乱收费,也影响了计划的实施。诸如此类,对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的开展起到了抑制作用。
  4.家庭和学生对就业和创业教育的认识不一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和母鸡带小鸡的影响,许多学生家长宁肯自己苦些也不愿意孩子受罪,不同意孩子早就业、不同意孩子去基层,一门心思督促孩子去大城市、去事业单位就业,督促孩子考研究生、考公务员,使孩子既失去了接受就业和创业教育的机会,也在求职择业和就业时失去了很多选择和就业创业机会。大学生本身的片面认识,也是影响就业和创业教育开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家庭的期望、个人的期望,使很多学生自入校起,就把目标锁定在考研、考公务员和到大城市、福利待遇好的单位就业上。平时对就业不想,一门心思考研,社会活动不积极,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
  三、标本兼治,加强和改进就业教育
  大学生是我国高学历优秀青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的希望,掌握了大学生才能掌握未来。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和就业教育是高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在新的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和就业教育,必须统筹兼顾、标本兼治。
  1.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权限进一步加大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的措施,关口前移,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和措施迁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就业、创业意识的培养和确立上来,营造就业和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解决大学生就业前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进一步加大高校投入和教育改革力度,解决当前高校教育经费不足和实习就业困难,规范高校办学行为,切实把就业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其次,要整合政策措施,对自觉接受高校大学生见习、实习和就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优惠或补助,为高校学生规范实习和就业提供真实的场所和环境,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基层县(市)、区或乡镇,要掌握本地学生的去向,利用寒暑假时间,通过召开会议、发放调研材料、组织参观等形式,一方面了解本地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人才需求情况和往届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既增强大学生自觉成才和自主就业、创业意识,也使他们对未来就业或创业有一定的思考。
  2.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改革。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大学生毕业时既不能自主就业,更不会自主创业,那他们就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也相当于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为此,高校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要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标准,科学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措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达标准够水平;二是要围绕提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核心竞争力,把就业和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渗透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科技创新的每个环节,突破就业和创业教育面窄量少的情况;三是加强教育实习和实践环节,强化就业和创业教育效果。
  3.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在就业和创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也是对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类企事业单位要从单位长远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强校企合作关系,主动接纳大学生进单位进行实习锻炼,制订相应的配套措施,规范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和创业的平台和阵地,使他们体会企业的文化和就业创业的意义,在锻炼中加深认识,提高水平和本领;另一方面也在学生锻炼中发现人才,为单位选拔优秀和合格人才,这样的人才远比一场招聘更加实际:一是对人才有更深入更直接的考察,并且这种考察比校园招聘更深入;二是减少了单位东西南北招聘的辛劳和不菲的花费;三是提高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率。
  4.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宣传我国的招生就业政策,宣传我国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家长在孩子在考取大学之时,就了解我国的就业形势和考研就业实际,丢掉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幻想。特别是基层县市区劳动保障和社会部门,要透明本地大学生就业政策和用人计划,使学生家长了解实际情况,消除“孩子看着自己的好”和“自己的孩子是龙是风,别人家的孩子是虫是鸡”的不合实际的幻想,预知孩子几年后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吃饭穿衣量家当”。从实际出发,关注孩子的成长,根据孩子的实际,确立孩子的出路,支持和督促孩子努力学习,在寒暑假时间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实践和岗位实习,树立自主就业和创业意识。从而使家庭作用与政府主导、学校培养、社会支持相结合,形成齐抓共管强化就业创业教育的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实际锻炼。
  
  作者简介:刘强(1976-),男,山东省莱芜市人,山东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讲师,山东科技大学工学硕士;韩明臣(1966-),男,山东省平阴县人,山东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副教授,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王春宇(1977-),女,山东省青岛市人,山东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辅导员,讲师,青岛大学文学硕士;陈英慧(1979-),女,山东省东营市人,山东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辅导员,山东大学法学硕士。

标签:关于加强 大学生就业 理性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