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院校 > 正文

信是联结言与行的榫头 联结的读音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信是一个古老的理念,《论语》中有30多处言及“信”字。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孔子所说的大车,就是牛车,用来载货,而小车是马车,一般用来载人,?和?则是连接辕和车前横木的木榫头。他的意思是:人如果无信,不知还能做些什么。就像大车或小车如果没有接榫,请问如何行走呢?可见,孔子把信看作是人立身处世的一种基本品格。“信”的作用也和木榫头相似,一旦人的言语和行为脱节了,人必然无法行走于世。
   《说文》对“信”的解释是:“诚也,从人,从言”,意思是“人言为信”,这是对信的基本理解。它就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所言是真实的,不欺人,不自欺;二是对所说之言,在行为上必须能够实行。
   信不仅仅是指恪守诺言,它也意味着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本去履行诺言。如果“信”只是指尽力去实现所说之言,并不看重结果,那恰恰错了。孔子把没有实力去践行诺言,也看作是失信的一种。当一个人还不具备实现诺言的能力时,其实也是失信的一种表现。
  孔子不只是把“信”看作是个人的一种基本伦理,更把“信”视为执政者最基本的一种政治操守。《论语》中子贡向他请教为政之道,孔子答道:“粮食充足,军备充分,民信之矣。”子贡问:“如果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先去哪个?”孔子答:“去掉军备吧。”子贡又问:“如果再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去哪一个?”孔子答:“去掉粮食吧。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民无信不立”可谓一句非常重要的政治箴言,但今人对此理解多有歧义。孔子讲的“民信之矣”,大多解释的是“民众信任政府”,其实孔子是从执政者角度来说的,应解释为“使民信之”,也就是要取信于民的意思。而“民无信不立”,也是一个省略句,意思是:不能取信于民的政府是无法立足的。朱熹在《四书集注》中也是这么解释的: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从朱熹这个解释可看出,政府取信于民是前提,而民众相信政府是结果,这个因果关系不能颠倒。如今我们常常是要求民众首先得相信政府,可朱熹却不这么看,他认为政府应“宁死而不失信于民”,意思是政府就是垮台了,也不能失信于民。儒家的这些观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政府一定要注意维护公信力,一旦没了公信力,则无以自立。
   《左传》中就有这样的故事。晋文公包围了原地,命令只带三天的粮食。三天到了,原人不肯投降,晋文公命令军队离开。侦察情况的人从城里出来,说:“原人就快投降了。”军官们也说:“再等一等吧。”晋文公说:“信,国之宝也,是民众所赖以庇护的。得到了原,而失去了信,将用什么来庇护民众?这样我们失去的更多。”于是晋文公军队退后了三十里,原人还是投降了。从这个故事可看出,信与政府的关系,在那个年代就已深入人心了。
   对个人来说,孔子认为信并不只是践行诺言那么简单。所以他说:“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意思是:出言必信,行事必果,像嘣嘣响的石头子,那是小人呀!但也可以说是次一等的“士”了。在孔子看来,抑亦可以为次矣,只有符合正义的信,才值得践守。“义”是信的基础,只有扎根于义的信,才是有价值的。《论语》中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意思是信只有近于义了,才可践守。可见,信即使在孔子那个时代,也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理念,远不像一般人理解的那么简单。
   编辑/独渚
  
  专家简介
   叶匡政 文化学者,主要关注儒家现代性、现当代史常识重建。主编过“华语新经典文库”“非主流文学典藏”“独立文学典藏”“独立学术典藏”等丛书。为《醒狮国学》《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多家报刊专栏作家。

标签:榫头 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