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院校 > 正文

开禁而不是海禁解决了明朝“倭寇”之患|倭寇问题的根源在于海禁政策的存在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作者简介   雪珥,澳大利亚华人、太平绅士,职业商人,自称“非职业历史拾荒者”,专攻中国近代改革史。兼任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CEFC)战略分析师、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特聘研究员。著有《太东亚的沉没》、《国运1909》、《绝版恭亲王》、《辛亥计划外革命》等。
  提起海盗,你首先想到的是北欧海盗、加勒比海盗、索马里海盗……可是,中国海盗也风光过。比如倭寇。什么,那不是侵扰东南沿海的日本浪人吗。怎么算“中国海盗”?其实,海盗里“真倭”极少,主心骨均为中国人,以倭寇为名,不过是遮人耳目。
  放着好端端的顺民不做,何苦在刀尖上过活?答案很简单:被逼的。
  东南沿海人多地少,务农难以生存,宋代以来当地人便从事海外贸易,经数百年积累,集聚了浓厚的财富和人脉。然而明初,朱元璋禁止民间擅自出海,规定“片板不许入海”。永乐时海禁稍松动,但嘉靖二年,两拨日本人为争夺朝贡贸易的特权在宁波发生械斗,明政府嫌麻烦,干脆连官方贸易也不和日本人做了。
  这一下,沿海居民彻底“被下岗”,天朝还不安排出路。彼时贸易全球化已初露端倪,海禁政策还使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制造”严重短缺,价格攀升。在求生渴望和高利润的刺激下,东南沿海走私泛滥。高利润伴随高风险,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捍卫国家利益”的政府军,打着“倭寇”旗号的海上武装商团遂海盗应运而生。
  边患日益严重,明政府的本能反应是大胆刁民竟敢与国法对抗,灭了!但苛政激起的抗争是剿灭不净的,下手毒辣的浙江巡抚朱纨曾感叹:“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群盗易,去中国衣冠盗尤难。”衣冠盗,指沿海地区参与武装走私的世家大姓,以徽、闽、浙商人为主。朱纨反遭大批同僚弹劾,被迫自杀。
  此后王直崛起。他可谓中国历史上名头最响的“海贼王”,跟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将”都交过手,自封“净海王”。他还颇有政治头脑,常在把官军打得屁滚尿流后要求开海禁,那意思很清楚:我不喜欢做海盗,实在是天朝的法令太变态!胡宗宪于是认识到,剿无济于事,重要的是抚。他招安了王直。孰料朝廷死不开窍,愣是不松口,结果招安变“诱捕”,王直被正法。
  令明帝国相当尴尬是,王直这位“倭寇”却在民间“威望大着,人共奔走之。或馈时鲜,或馈酒米,或献子女”。即使在浙江省城杭州,王直也建立了庞大的运营网络,“杭城歇客之家,明知海贼,贪其厚利,任其堆货,且为之打点护送”,胡宗宪就曾感慨:“倭奴拥众而来,动以千万计,非能自至也,由内地奸人接济之也。”
  其实,能够拥有如此“群众基础”,绝非“内地奸人”“贪其厚利”一句所能解释的。朱纨在抗倭过程中就发现:“三尺童子,亦视海盗如衣食父母,视军门如世代仇雠”。其中的原因。正是在于“海盗”、而非“军门”能提供“衣食”。刑部主事唐枢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倭寇之乱”,乃是“海商之为寇也”。唐枢分析道,海禁政策只能限制中国百姓,“中国与夷各擅生产,故贸易难绝。利之所在,人必趋之。”他认为,内外交易是“生理之常”,如果“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海禁愈严,贼伙愈盛”,实际上是恶法出刁民。唐枢更认为,“倭寇”乃是中国百姓,只有开放海禁才能杜绝倭患。
  处江湖之远的王直,与这些居庙堂之高的官员一样,都看到了导致“倭乱”的同一个根源,所以,在针锋相对地用军事手段回应政府围剿的同时,王直也不断地向政府表示,“他无所望,惟愿进贡开市而而已”。只有开放海禁,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乱源。
  从各种史料对比来看,此时,至少身处“抗倭”第一线的官员们,都深切认识到了开禁才是治倭的根本。但是,为了朝廷的“体面”,自以为是“与人同利、为国捍边”的王直就必须死。面对凶险的官场斗争,胡宗宪无奈食言,奉命处决了王直。王直死后,海上武装集团、也即所谓的“倭寇”,失去了控制,四出攻击,东南沿海秩序大乱,果然应验了诸多官员对倭患乱源的认识及王直的担忧:“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
  王直死后7年(1567年),嘉靖皇帝驾崩,新帝即位,这就是明穆宗,改元“隆庆”。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上奏,“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迅速得到了批准,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延续了200年的海禁政策被废止,史称“隆庆开关”。骁勇善战的戚继光,也在这年调往北方镇守更为重要的蓟州。
  这一手治根的办法果然见效,从此“倭渐不为患”。尽管隆庆初年的开放海禁,并不彻底,政府依然通过发放许可证(“由引”)的计划经济方式进行调控,并且严禁海商前往日本。但是,民间被抑制的商业活力依然喷涌而出。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隆庆开关”后3年(1570),在张居正和高拱等中央大员的积极推动下,利用鞑靼内部纷争,结束了明帝国与蒙古部落长达200余年的军事对峙,鞑靼首领俺答归顺明朝,封贡互市,史称“俺答封贡”。大明帝国开国200多年,第一次同时在南北两个方向获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
  迅猛增长的海外贸易,为大明帝国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后世学者推算,从隆庆初年(1567年)到大明帝国灭亡(1644)的78年间,因海外贸易而流入中国的白银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毫无疑问,这为大明帝国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为张居正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日后在内忧外患中挣扎的帝国提供了苟延残喘的资本。
  而这一切,都必须归结到王直那深得民心的海洋王国及“倭寇”军队,给大明帝国朝野上下留下的深刻印象。
  (摘编自《大国海盗》)

标签:海禁 明朝 开禁 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