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语文 > 正文

高考语文140

时间:2017-04-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高考语文牛人(高考语文140分以上)的经验(精校完美打印版)

高考语文牛人(高考语文140分以上)的经验 孙婧妍:语文148分是这样炼成的

前言:本文是2013年北京市语文高考状元孙婧妍所写,孙同学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讲述了她是如何学习语文的,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其中的好多观点是值得家长以及想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学生好好了解的。当然,分数,尤其是高考分数确实是一个人人生的一个助力。不过,希望大家在阅读时重点感受“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毕竟,分数不代表一切,而语文学习能力、语文素养的培养才是重中之重。分数高的人,他的语文素养不一定好,而有着相当语文素养的学生,他的试卷分数一定不会差。请家长们好好地、有耐心地看完此文,一定会对您助力孩子学习语文有所启发,您也可以把它推荐给您的孩子,让孩子系统直白地了解一下——怎样学好语文!

一、开篇

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们的教育中,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那么它往往就会走向应试;而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他有天赋或者他有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异常多的题目、接受了异常多的训练。拿语文来说,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它内在的韵律与美感。大家在注意什么呢?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

对这种观念,我感到难过且可惜,因为我热爱语言、热爱文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戴着功利眼镜去审视它。“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语基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我可以多做出一道题”,这样功利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使世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国学、语言、文学大师,我不愿、不敢去想。

当然,对于语文这个学科,分数与素养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种关系是一种单方向的关系。分数高的人,他的素养不一定好,他只是掌握了特定某种类型的试卷需要的东西,而那类试卷之外,或许他是空白的;而有着相当语文素养的学生,他的试卷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着足够的积累,那些积累足够他挥洒任意一张试卷了。

也就是说,如果要选择一个作为教育目标的话,那么,我认为培养高素养的学生比培养高分数的学生更重要。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教学目标,素养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要可靠得多。

说了很多话,还没有说到我理解中的素养。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其实一个学生有没有语文素养是很难看出来的。试卷有着固定的标准答案,一个凭死记硬背做出题的学生和凭自己发挥做出题的学生,在答案中是看不出来的,结果只是大家都拿了满分而已。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我会觉得他是有语文素养呢?

这就要回到开篇的两个问题:读书和写作。我认为一个有语文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

二、关于读书

阅读,应当是人最早的本能动作之一。阅读始于识字之初,甚至是识字之前,每个人在孩提时期都有指着街上的广告、商铺招牌一字字认读的经历,这就是阅读的雏形。而随着人渐渐长大,他认字的水平越来越高,已经开始不满足于正确地读出一个字时的成就感,而开

始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好奇时,他就要开始读书。

所有学生都是读书的,而语文素养的区分,在于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能够区分出一本书的时效。一本言情小说、一本参考书、一本名著,都是人类智力与体力的凝结,去读他们也都可以称为读书。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能够区分出三者的区别:言情小说或许能够给人一时的愉悦,看过以后却什么都不会留在记忆里;参考书对升学固然有用,然而高考后也会迅速地被忘诸脑后;经典名著给人的教育则是永恒的、无法磨灭的,通过阅读名著得来的思考与精神洗礼,很可能将会伴随人的一生。如果能够清楚地分辨这些书籍的时效,那么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做出选择。

在选择了正确的书后,阅读方法就成为了素养的又一标志。再好的书如果只是利用挤公交的时间哗啦啦翻过去,那么从这本书中汲取的养分必然将会微少得近乎无。至少就我的阅读体验来看,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第一遍略读以满足自己的阅读兴趣并了解书的内容与结构,第二遍精读以摘抄、把握整本书的布局以及其中一些巧妙的铺垫与伏笔,如果还能再读一遍,我就会抽时间写一些类似专题研究的心得,比如对整本书思想的一个探讨,或者对书中某种表达的质疑。我认为,只有当你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品味、去研究、去思考甚至去质疑书本时,它于你才算得上有意义。

除了阅读方法外,读书应当是一件精细而持续的事情。与填鸭般在假日里一天读十本书相比,培养细水长流的读书习惯无疑更为重要。读书的目的不在快、不在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我从在小学学会选择正确的书开始,阅读的动作在十年里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我读名着、读国学经典、读诗歌、读历史、读哲学文学的理论、读时事。如果没有纸质书就用电脑、手机,每天短则二十分钟,长则十余个小时。在高考前的那个学期,为了保持语文学科的感觉,每天我至少要抽出一个小时来读书,教室后面的窗台堆满了我带到学校的各类书籍,有时候抽出一本会造成大规模的坍塌,尼采压在泉镜花上,紫式部淹没在赫胥黎、刘勰和纪伯伦里。

阅读实在是一个太有益的习惯,即使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如果能因此潜下

高考语文140

心去读书,也是大大的好事情。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语感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你叫一个有语感的人去做卷子,他或许并不能清楚地告诉你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与写法,也没法给你讲出来阅读题的答案为什么该是这个,因为他做题目凭借的不是系统的训练与大量题目的积累,他没有那种足以归纳成经验的东西。但是,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确的答案。

这就是语感。

为什么说读书能够培养语感呢?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一本经典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它之中的字词语句都是最为准确、最为质量上乘的。当一个人见多了经典、熟悉了经典中语言的运用方式,他再回过头去做题时,很容易便可在密密麻麻的试卷上找到正确的东西,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在阅读着那种语言的“正确”。学英文我们讲究读原著,是同样的道理。没有什么比读书更能培养语感,没有什么比语感更能保证分数,这就是阅读最为显性的益处。

三、关于写作

说完阅读,接下来必然是写作。阅读与写作简直是玻璃的两面,无论你看着哪一面,都意味着你也正在凝视另一面。我喜欢写作也擅长写作,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这个版块我都很有得写。

对于高中写作,也就是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我的建议只有六个字:多读、多仿、多写。 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上来看,读书多的人绝大部分是会写作的人,而一个能写出很好的作品的人更不可能不爱读书。这只因在看了足够数量的文化精品后,哪怕只是东家模仿一点、西家拼凑一点、再加上一点点自己的领悟与润色,最后拿出来的成品,也足以令许多人拍案叫好。

篇二:语文怎么考到140分

怎样解决从“课上听懂”到“考试做对” ?

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困扰,我明明听懂了,课下也做题还可以,但为啥考试的时候就错了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跟着我一起解开你的疑惑,并获取解决的方法吧!

一、上课听懂了、课下会做了,考试出错了?

这样的一个问题! 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多出现在理科学科上。特别是数理化学科。为什么平时能听懂也会做,但是一上考场就耸了呢?这是因为:

1、上课听懂了——从已知的结果推导出整个思路,比凭空产生思路容易。

这个道理非常浅显,“接受”远远比“产生”容易的多。“听懂了”容易,因为老师讲的是普通话,甚至是学生生源地的方言,听众易懂,再加上老师们大都会采用“通俗易懂、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等等的教学艺术,听懂不是难事,因此学生和老师首先都要确信一点——没有听不懂的学生。 听懂而不会是缺乏思考和动手能力。是思维上的欠缺而不是能力上的不足。思维上的欠缺指的是对问题思考的主动性不足,不善于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虽然一听就懂,但是光听而不改变被动灌输的特性,是不会进步的。

2、下课会做了——充其量反映出听众的模仿能力合格

课下会做了,其实是受众自身的短期记忆与天生的模仿能力所决定的,只要听懂了,就能模仿老师的典例进行自我练习,也会从中体会到某种成就呢。 说的再通俗点:马戏团里的动物们都能在听懂口令的前提下模仿“动作”、“识别”、“演算”等。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无数次训练的结果,但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模仿不是人类的专利,更不能因此妄自足满而不求甚解。 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共性,也是自我盲目自信的祸源,很多学生以为自己会做几个题、作对几个题就自我膨胀,盲目高估自己、而不能清醒。忘记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

3、考场出错了——考试不会只是卡在某个步骤,由于考场环境,容易钻牛角尖

其实很多人发现,题目其实都见过,知识点都会,题不会做,往往只是卡在某一步骤。只要这一步骤通顺了,后面都会做,这也是大家听得懂但是不会做的原因。考试时由于时间有限,大家做题时容易只朝一个方向去思考,钻了牛角,导致不会做。

4、考场出错了——平时比较“淡定”思考多方面,尝试多角度,思路比较开阔。而上了考场后,缺乏应变能力。

平时做题时参考讯息比较多,或者时间较多,没有压力,故而做题时头脑较为冷静,不自觉的会从题目出发,而考试时候,还仅用知识点去套用,没有真正领会知识的精髓、缺乏灵活性,生搬硬套、步入死局。

【解决方法】 解决方法其实并不难,就是要主动思考,积极动手,改变观念。平时多思考试题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多花费一些时间“看”题,看每个步骤之间的思维转变,步骤与步骤之间是如何产生推导的。解决问题的方向是什么。还有学会逆向推导的思维:要想获得什么结论,前提条件是什么。要想解决听懂不会做的问题,就得明白原因,要想解决这些“原因”,我们应该要始终本着从题目出发,思考题目的问题和条件,而不是凭空套用题目。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多的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课堂上真正让学生在“听中学、练中学、讲中学” ,要通过学生动手、动口促进学生动脑、动心。要让学生眼睛观、耳朵听、动口说、亲手算、心脑动。要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讲”中来,教师要讲,学生更要讲,也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教的思考与成就的快乐。

二、怎样解决考场上不会做,而一出考场就明白的现象?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考试很容易引起紧张,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饮食和睡眠失调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些人处于紧张状态时,大脑控制兴奋与抑制的神经系统失调,使大脑原有信息的输出产生障碍,思维和记忆都受到影响。所以考试时,一看到题就不会做。出考场后,紧张消除了,大脑也清楚了,记忆也恢复了,思维也活跃了,于是,考试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可能瞬间会做了。

一上台就忘词,一被老师叫起来就不会答题,也属于这种现象。要改变这一状况,一个有效的办法是,经常参与容易造成紧张的活动,让自己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存在这类现象的考生大概有两类:

(一)强科弱化现象:强科争强心理,强科怕输心理、强科求胜心理、强科骄傲心理等等在作怪,是考试一大忌讳。存在这样的心理,强科不仅没强,反而出现弱化现象,这已是相当一批考生留给我们的教训了,特别是笔者身边好多学校都有一种高考怪像:“平时第一高考第七、平时第七高考第一”。这里的第七、第一代表的是一种名次颠倒的现象,研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都是心理素质不能稳定而导致的,当然也有偶然身体疾病、亲属变故等客观原因。

劝慰考生“既然数学是你的强项为什么还要紧张呢?要相信自己!”,再者在遇到简单题时何必轻敌了呢?“骄兵必败,你一定懂得”。还有,“心静则周”吗,记住不要浮躁,真正做到静下心来。在平常练习时,也要注意这个问题,对自己够狠的话,可以每每遇到一道是因为马虎做错的题,就惩罚自己。

【解决方法】

1、不要把高考看得太重,把考试当做平时做练习来看待,看题目要看清,有时你做不出来是题目的条件看差了,最重要还是放松。

2、在考试的前一天不要使劲儿的背书,越使劲儿背书,越容易有压力,可以适当的听听音乐,远眺,可以减轻压力,只要平时认真听讲,课下多做一些习题,只要见的题多了,就会活学活用了,自然而然就不会紧张了。

3、也可借鉴衡水中学消除学生紧张的有效方法“把平时考试当高考、把高考考试当平时测验”,也许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调节。

(二)弱科紧张现象:谈数学色变,谈“xx学科”色变,已经是历届考生中都大量存在的心理阴影,时间久了、次数频了,学生都麻木了,不愿学习某科,放弃攻克该学科,把时间转移到自己喜欢的学科,甚至有的学生还“自知我笨”、我没有学习好数学的天赋等等。特别是在学生心目中“数学是最难的学科”这一“定律”,这可能也是老师们、或学长们一届一届传达的一种“潜规则”吧。 甚至有的学生向老师反映从小就怕数学,好吗,这个“鬼影”跟随了多少年了,那在考场上还不“见鬼”才怪,本来很简单的问题,一时恐惧、胆怯,还不停的自我心理暗示:“这是高考题呀,肯定没那么简单,一定有陷阱”!嘿,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然后勇士一样跳了下去,结果你也早猜到了——惨败。

【解决方法】

1、平时做题量的问题,数学注重方法和逻辑思维;

2、做小题的时候注意题干,一般不会让你花很多时间让你去计算,小题讲究:准确、快速、举一反三;

3、调整自己的作习安排, 心态的调整;

4、不会的一定要问问教师,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5、平时你做的出来,为什么考试的时候做不出来?多从自己身上先找毛病,知己知彼;

6、学会舍得,“舍”而后“得”,对自己确实没有把握的问题可以大胆放弃,舍此一题得其时间,攻占高地,也会胜利。

总之,解决听懂不会的关键是:主动思考,从题目出发,已知是起点、所求是终点,条件是路标,只要驾驶技术好,就一定安全到达目的地!解决会儿不对的问题,只有调整好心态,要有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勇气和不胜考场绝不退场的决心,更要科学备考,将饮食、作息时间、复习计划、每日锻炼等科学地规划一下,相信紧张一定会消除,你就一定有“对而不会、会而全对”的神助!

语文分怎么涨?140分学霸的独家药方来一张! 2014高考新课标Ⅱ卷这套题我得了140。把我的经验总结一下,供大家参考。 我想先说几个误区:

“语文主要是靠平常的积累,没什么取巧的方法。”——语文的确和积累有关,不过文化素养和考试成绩是两码事。既然考试是一张试卷,那么一定有技巧可以让你呈现得更好。

“高三阶段想提升语文成绩,既缓慢又浪费精力。”——那是你的方法不对。坦白讲,试卷上除了作文之外能显示你素养的东西几乎为零。大部分还是应试的策略。想提高成绩,就得掌握答题的方法。有了你自己的一套策略之后,成绩的提升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

“考完语文大家都挺高兴,因为不清楚自己考得咋样。”——相信我,高手能感觉出自己的发挥如何。选择题拿不准的有多少,阅读有那道题自己的答案有两点重合了,作文是否合自己的胃口,文言文有没有读不懂的语句。高手出来之后,对自己这次120+,130+还是能冲击140,是有基本的认识的。

几点宏观的:

终极秘诀。

——这是我初中语文老师教给我的,语文高分长盛不衰的秘诀。 把你眼前那张答题纸当成艺术品来处理,而不仅仅是一张卷子。

“艺术品”听起来有点夸张,但就是这么个理。你工整的字迹、合理的分段标号,让它有了高人之处。考场上,正面写完了,先别翻过去呼呼写作文。看一眼,如果密密麻麻的正面让你有一种舒服的感觉,大祥之兆啊。

书写。

这个不多说了,硬件。先求工整,再求美观。

两个高手,答得都对,字差的130,字好的140。你看着办吧。

一、答题的量。

比较理想的应该是:(假设本题6分,答题纸上4行)

(1)4行你要答4点,而不是3点。因为你无法保证你写得3点全对,4点更安全;

(2)每点答案控制在一行以内,别写到下面一行去。也最好不要空行。

(3)每行前面标上序号,清晰利落。

(4)关键词写在前面,如:“拟人;诗人运用拟人修辞,把??拟人化,??” 二、时间分配。

以新课标Ⅱ卷为例,列出我的时间安排。考试时间2h30min

(1)现代文阅读:3选择【15min】

(2)文言文阅读:3选择2翻译【20min】

(3)诗歌鉴赏:2简答【20min】

(4)古诗文默写:6填空【5min】

以上为1h整

(5)大阅读:1多选3简答【25min】

(6)语言文字运用:5道题【15min】

给作文留50min合适

(7)作文【50min】

写完作文还有3分钟左右考试结束。

注意:千万别在成语病句上浪费时间,平时多做题感受,考试时纠结基础知识是大忌。 答完卷还有半个小时?你这把八成废了??瞄准了写,千万别写串了题号,最好别涂抹——一下也别涂。

平时真的别光顾着刷题(除了成语病句系列),没多大用的。

按题型来:

(1)现代文阅读:

磨人的小妖精,错误率高,看选项哪个都对/都错,比较难。

一定要认真一句一句读完,1、2两题往往是针对某一段的,过去认真找。3题是针对于全文的,

要细心。

往往都是挑错的题,而错误总结起来无非以下几点:

①背离原文,曲解观点;

②过于武断,夸大其词;

③不明关系,强拉因果;

④东拉西扯,张冠李戴;

⑤混淆已知和未知;

⑥置否为肯,置肯为否;

⑦节外生枝,无中生有;

⑧主次不分,本末倒置。

(2)文言文阅读:

一定要把文言文看懂!有一句两句意思不懂没关系(当然,不懂的句子往往会让你翻译?),一定要把整篇文章的意思看懂!!!

选择题1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往往是词性错了。

选择题2表现人物特征的比较简单。

选择题3不能说明,按照(1)题的分析方法去看。

翻译必须直译,没个词都翻出来。主语通常的省略的,要用括号补出来。使动意动要翻译出来。

(3)诗歌鉴赏:

分点,怎么分上文写得很清楚了。

无非是4种题:(加黑的常考)

①鉴赏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特征+身份

②鉴赏语言(炼字、赏句、语言风格):字句含义+修辞+表达手法+营造意境+作者感情 ③表达技巧:

A修辞:比喻、拟人、比拟、对比、夸张、对偶、反复、反问、互文、借代、用典;

B表现手法:起兴、联想、衬托、烘托、抑扬、对比、照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④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问作用的时候,永远坚持【内容+结构+主题思想】的套路来!!!

(4)诗歌默写:

错了你就等挨揍吧。

(5)大阅读:

建议选第二个应用文。别选小说!科学的统计表明,选题一时爽,出分悔断肠。小说有的你连读懂都费劲,答它干嘛呢?实用文那么简单,就是上天赐予我们刷分的礼物啊!

1.多选要谨慎,每个选项多多少少都有点问题。错的那两个,一个是明显的错误,另一个往往是说的不全或者不准确。

2.两道6分题主要是归纳概括。每题建议答4点,一点一行。

3.是8分题。看好要求。你要是答3点那是找死。往往是两部分:

“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看到没?突出表现一半,理解一半。每部分2-3点。

(6)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

除了不要占据你超过20分钟时间之外,没什么好说的。

这是我认为多做题提高最快的部分。

(7)作文: 主观性比较强,不多说了,结构和内容要兼顾。王艺颖同学的作文很有灵性,学不来。我们可以通过结构来求稳。

不过教你个大招。考前晚上,上网搜集一堆哲学家、著作的名字,挑几个看起来比较通用且靠谱的背下来。

然后,第二天,写作文时,开头就可以引用了。

篇三:高考语文140分大神现身!!

高考语文140分大神现身!! 白静同学,2014年石家庄市高考语文单科状元,高考总分645分。对于她来说,语文学习的关键就在于每一个环节扎实的积累和练习,既然你要来,那么我期待。让我们登上白静的时光机,回到2014年语文高考的那一天……(欢迎参与微信末端讨论,分享你的高考故事,还有幸运大奖等着你,今日幸运数字“1”,1、11、21、31、41……的亲你们在哪)

时光倒流,回到六月七号上午八点三十五分,考试铃声响,坐在自己的座位前,后悔为什么考前没有进行一次从结构到修辞都力臻完美的作文练习,熟悉平常老师说的作文审题方法和结构安排。

五月下旬拿到一句话错了三个字的《离骚》默写,后悔没有好好背诵古文及时复习。

春季学期刚开始,诗歌鉴赏完全偏离,后悔没有抓紧时间多积累多练习。

秋季学期末,看着后面匆匆忙忙做完的基础题,后悔没有在一周三练中认真摸索适合自己的做题节奏和时间分配模式。

最后,时间定格在学期伊始,那时,一切遗憾都还没发生,一切缺陷都有机会弥补,那么语文备考就从当下出发,刚刚好。

下面我想按照2014年全国课标卷I语文高考试题顺序,选择现代文、

文言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和作文几个题型,简单讲讲平常老师教授的以及部分自己总结的考试方法。

●现代文阅读

从前的题,多是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其选项的错误也多是语意与原文相异及种种逻辑错误。今年的题型则有所创新,需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提取信息并做出选择。但我认为还是没有脱离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基本特点,做题时只要仔细审题,在文章中标注有关信息,代入选项,直选与排除相结合,就可以得出答案。如果你到目前为止正确率还不高的话,那真的需要集训一下,寻找失误原因,提升解题能力。

●文言文阅读

今年文言文题中多出一道断句,个人认为难度不大,结合上下文意思和文言结构即可得出答案。基本题型还是字词句翻译,以及原文内容概括分析的正误判断。高三伊始,同学们就要在练习中积累巩固文言基础,结合老师的讲解,积累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自己之前没有遇到的字词,适当了解涉及到的文化常识,积累到一定数量,文言水平就能够提高。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般情况下,实用类文本阅读较小说简单。做题时需要注意完全从文章出发,筛选信息,若原文语句贴合问题,可直接用原文作答;若是原文叙述过于详细,则需要自己删节合并,将重点作为答案写出。注意答题

布局,尽量一点一行,或者做到序号化,同时重要的内容写前面,这样便于阅卷老师找到重点,提高得分。

●作文

备考时准备的全是议论文,这几年考试以材料作文为主,这对审题能力提出一定要求,但高考题并不会在论点上刁难大家。首先读懂材料,明确人物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的,做的结果是什么,一方面得出论点,另一方面类比事实找出例证素材。一般论点会与人的成长或者做事经验有关,注意不要在从材料得出论点后再作引申,几个“这个不就是那个”的句型,很可能造成离题万里。比如材料是猫吃鱼,论点和论据就选狗吃肉,如果写奥特曼打小怪兽的话,保不准就偏题了。

作文最好开门见山,直接而明确地提出论点。语言上如果驾驭不了文艺性的排比,那么就试着让语言尽量简练精准,做到对仗,比如说“我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把成绩提上去”,就可以写为“即从当下开始,不断努力,提高成绩”,大致是这个样子。另外我高考作文开头结尾一直在押韵,估计看起来会显得流畅。

第一段点明论点,第二段就论点展开陈述,这里也可以展示文采,方法同上段所说的文艺性排比或者精炼对仗,若在这一段就论点追溯原因或者陈述结果,能使文章显得深刻,第三段及后面几段就可以展开论证,注意正反事例相结合,如果能够联系现实会更加出彩。段落之间的过渡

语言也很重要,显得整个文章连贯,一气呵成。行文过程中记得时时联系材料,就算真的跑题,也不会太明显。

例证结束后用一段总结例子,点明论点。最后一段或者两段再次总结论点,展示文采,做到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关于素材选择,如果有接近现实或者从课本中拿出来使用十分贴切的例子,用上自然好,但有时我们的主观理解可能有偏差,用上去之后并不那么符合论点,这时候我们可以拿材料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论述时事例叙述要精简,重点在论据和论点结合的议论。

●考试准备

准备包括物质和心态。先说物质,建议提前准备好考试用笔,我是提前一年就确定了两支笔的,之后一年中的每次考试都用那两支。建议大家高考不用完全新的文具,至少买来之后用过一两次模拟考试,涂卡笔就更要多试几次,确保填涂之后可以在扫描时顺利通过。我一直觉得,在陌生的环境里,有一两种熟悉的事物会让人感觉安全,也就有利于发挥。所以,考前的热身练习也要好好把握,给自己一个在高考中的心境。

考前复习不要贪全,把之前所有做过的题都看一遍,时间不够,应该也没那么多耐心了。有几个选择,可以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如答题模式之类;或者看最能给你成就感的,考前一两天的自信,比知识的重要性更大,可以做一些简单题,给你自信的同时也能保持题感。

关于心态,肯定会紧张,但重在调节。考前进入考场发下草稿纸后,我在纸上写“总之她要来,那么我期待”,发下卷子后把心情调到最愉悦的状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题,题就真的是自己喜欢的风格,规矩又有创新。这不是空话,是我的确做到了而大家也能做到的事情。考试中把握好自己模拟中摸索出来的答题节奏,注意卷面,就一定会很好。

还有,不要抱着高考会成就你什么的想法,这只是一场考试,你要做的只是把平常学到的展现出来,展现可以展现,成就自然成就。

若是告诉一年前的我知道今年我的高考成绩,我一定不会相信。高三时候的迷茫失望总是难免,但既然还在这个领域,前方还有这个目标,就不妨再努力一下,我想对过去的自己,也对高三备考的同学们说:放心走吧,前途一片光明。

总之她要来,就请在不懈的奋斗中,始终保有热切的期待吧。

标签:高考语文 高考英语140 高考14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