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语文 > 正文

2016广西高考语文卷及答案

时间:2017-04-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6全国高考语文3卷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全国Ⅲ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使用地区:重庆、广西、陕西,四川)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8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邹,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SPAN>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

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1.【答案】C【解析】c项曲解了文意。A 项,见于文章第①段,由“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可知,选项符合文意,故A 项正确。B 项,见于文章第②段,由“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可知,选项符合文意,故B 项正确。C 项,见于文章第②段,由“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可知,王国维肯定了对古史的怀疑精神,但认为需要充分结合史料而非利用史料后就不会“疑古”,选项不合文意,故C 项不正确。D 项,见于文章第②段,由第②段“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可知,选项符合文意,故D 项正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2.【答案】D【解析】D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见于文章第④段,由“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认为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做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可知,作者认为可以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但不能把它作为历史,选项理解不正确,故D 项不合文意。A 项,见于文章第③段,由“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可知,选项理解正确,故A 项符合文意。B 项,见于文章第③段,由“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

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可知,选项理解正确,故B 项符合文意。C 项,见于文章第③段,由“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杰出的例子”可知,选项理解正确,故C 项符合文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B项与原文不合,B项,见于文章第①、②段,由第①段“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及第②段“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可知,《山海经》属于文学,它不作为史料的原因只是它在史学家眼里并非史料,选项不合文意,故B 项不正确。A 项,见于文章第②段,由“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可知,选项符合文意,故A 项正确。C 项,见于文章第④段,由“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可知,当代学者主要为了在作品中发掘史料,故对于他们而言,文学意义不重要,选项符合文意,故C 项正确。D 项,见于文章第③段,由“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可知,选项符合文意,故

D 项正确。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流寇扰河南,太监陆訚谋督师,下廷议,莫敢先发。珪厉声曰:“师老民疲,贼日炽,以冒功者多,偾事者漏罚,失将士心。先所遣已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郊圻肘腋间,民嚣然思乱,祸旦夕及宗社。吾侪死不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由是议罢。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

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遣命毋请恤典。抚、按以为言,诏廕其子中书舍人。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4.【答案】B【解析】结合语境根据文意及职位的升迁来判断。【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挤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5.【答案】A【解析】A 明朝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宴飨、贡举,掌管土地、户籍的是户部.。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 由“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可知,傅珪被人诬蔑而辞去官职,言官为之请留皇帝没有听取而不是他自身坚持离职,选项不合文意,故C 项不正确。【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7.【答案】(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译出大意给3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权幸”意为“得帝王宠幸、有权势的人”;“嫉”意为“憎恨”。)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译出大意给3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忠谠”意为“忠诚正直”,“报”意为“答复,给回信,特指皇帝对臣下奏章的批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0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8.【答案】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9.【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解析】解答本题要通读全诗后,了解主旨大意,再与题目中要求的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进行对比。曹诗在回忆起自己年少时便掌握各种兵法,后又因国难而从军,一心投入报国的事业中一直到年老。其中关键句在于颈联“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作者由此句表现了自己虽年老,但壮志犹存,满腔豪情。辛词中作者回想起沙场征战时的潇洒、激昂,但却在词的最后叹息“可怜白发生”。相比曹诗,更多的是慨叹和悲哀。【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 ”

(2)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篇二: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12-2016

目 录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 1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 15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 31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 43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 55

1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通泌出,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童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葬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葬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付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锐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双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

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敬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珠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滋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1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千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官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

①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

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秩满,当为学官,避桧,调静江府察推而归。 燧未第时,梦神人示以文书,记其一联云:“如火烈烈,玉石俱焚;在冬青青,松柏不改。”已而果符前事。未几,丁忧。三十二年,授靖州教授。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累迁至国子司业兼权起居舍人,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

②.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产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

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产,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制坐视?” 为请诸朝,发太仓来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易:更换。 .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隧格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隧皆奏罢之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2

⑤官镪不满三千,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 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

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

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魔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

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早,他奏请下诏诸

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佣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孟子·告子上》)

(2)鸣呼!师道之不复,,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3)四十三年,! (辛弃疾《永遇乐》)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短中选定共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I)~(4)题。(25分)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的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的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的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3

篇三:2016高考广西卷分析

仅供参考,谢绝外传

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III卷)试题

参考答案、试题解析与2017年备考建议(一)

第一部分、试卷总评

整套试卷注重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市回归全国卷的平稳过渡,同2015年全国卷I全国卷II比,题型基本不变,适当增强了基础性,略微降低了难度,分值分布保持一致。考点选择上有微调,如第15题,由2015年的衔接填空调整为词语(虚词为主)运用的选择填空,成语题由近义成语辨析回归到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但是增加了成语数量,以答案组合选择呈现,算是一个新颖点。

第16题,由语句衔接(或者连贯排序)选填题,变为词语(尤其是虚词)的正确使用的选填题,答案以图表形式出现,作文形式上回归新材料作文,但实际上是新材料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结合,这是一些明显的变化。

命题上,整套试卷注重综合阅读理解能力、理性说理能力和语文实用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如诗歌鉴赏命题上继续注重和课本的结合,比较鉴赏,着重考查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第17题,回到2014年全国卷的思维导图的图文转换,检测考生的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体现了语文工具学科的特点。作文题,选材来自真实生活,但需要深入思考,辩证分析。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今年高考语文命题的重要原则,依法治国同样在语文考试中得到了体现。全国三卷第一题现代文阅读选材文学史,诗歌鉴赏体现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传记作品阅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语用题选材高考志愿填报和高中迎新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今年高考语文加强了对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考查,如文学文本阅读,选择了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玻璃》,传记文阅读选文是关于大儒顾炎武的传记。另外,高考命题中凸显创新能力,不仅符合高校人才选拔的核心要求,也是语文时代性、工具性的重要体现。全国三卷作文题,题型上是新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结合,选材来自真实生活,也有助于引导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

第三部分、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

2016广西高考语文卷及答案

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所以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传说或神话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该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将其看成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先王亥为最杰出的例子。

上面是说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认为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癉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做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

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鹏《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语句含义的能力。选择表述不正确的。是这道题一以贯之的考法。答案选C。

思路点拨:本题难度不大,需要学生理解选项含义,回到原文作对照分析。找准语境和细致比对时关键。C项“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错误。原文“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的表述,表明王国维并非讲不该疑古,而是讲疑古过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理解句子甚至语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选择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答案选D。

思路点拨:本题难度适中,需要学生理解语句、语段含义,筛选信息,对照分析。D项“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错误,与这个选项对应原文最后语段的段首句为“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

【技巧点拨】

在这类题中,要重视语段的重要作用。学生能快速找到选项对应的原文语句,但是缺少语段意识就容易忽略整个语段。这道题的D项就必须以整个最后一段为语境,整体理解,找到段首句即段落的中心句,才能准确作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综合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然后做推断的能力。要求选择说法不正确的一项,难度较前面两道题稍大选B。

思路点拨:要学生筛选信息,并作理解、综合分析与对照,然后做推断。B项“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错误,属于因果不当,原文是“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分而治之??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换言之即五四之前未对之分而治之。

【难点提示】这道题,难点在于因果关系在原文中的对应,需要“反推”,B选项是讲五四前未被广泛使用,原文却说的是五四后解开死结——被广泛使用,这里需要做适当的推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

标签:广西 高考语文 答案 2016高考语文2卷答案 2016高考语文山东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