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招生 > 正文

【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对生活的影响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因为音乐有时比话语更有效”(苏霍姆林斯基),作为语文教师,应在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音乐元素引入语文课堂,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兴趣等方面需要,合理选用音乐,让语文课插上美丽的音乐翅膀,让学生的思绪徜徉在文学与音乐的殿堂!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愉快中领悟、在愉快中提高!这样就能够渲染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够拓展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能力。
  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音乐在以下几方面可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
  1.利用音乐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其方法多种多样。如果采用音乐的形式开头,那么对激起学生接受知识的欲望,将有独到的作用。当代中学生普遍热爱音乐,把这种爱好迁移到语文教学中去,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利用语文教材中的音乐元素辅助语文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而且,音乐所表现的感情基调还能够为新课教学奠定了基础,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意境之中。轻重缓急的音乐曲调、明快的节奏,能给学生更为直接、生动、丰富的审美感受。此外,音乐所唤起的联想能帮助学生克服语言文字的抽象性所带来的困难,进一步理解课文。
  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新课开始时,可以首先播放安雯的《月满西楼》,这样学生一开始就会被深沉缠绵的旋律深深吸引,对于作者的情感就能够初步把握,整堂课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种效果是单纯靠朗读讲解所达不到的。
  又如,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要想引导学生想象长江滚滚东逝、陡峭的山崖直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江岸、澎湃的江流卷起雪浪的壮美画卷,就可以选择气势奔放、雄壮豪迈的音乐来让学生进入这种意境。
  2.利用音乐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借助音乐形象来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充分感受美的魅力,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对提高课堂效果无疑是大有益处的。音乐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能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课文。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讲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
  比如,在教学《虞美人》时,在简单地介绍完作者、作品及课文的写作背景后,就可以直接放光碟教唱同题歌曲,让学生在舒缓、哀怨的歌曲中感受南唐后主李煜汹涌澎湃、滔滔滚滚的无穷哀愁,感受其深切的故国之思、忘国之恨、黍离之悲。
  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以音乐渲染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更容易调动学生情感,促进学生理解,尤其是那些一般文字不足以表现的动态或意境,或是特别庄严肃穆、悲凉凄惨,或是特别的欢快激动,或是特别惊险紧张的场景,用音乐是再合适不过的。比如在讲授《屈原列传》时,让学生们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去体会、去领悟,从中感受理解屈原不向奸佞小人低屈服低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的人格魅力。
  3.利用音乐作为背景进行配乐朗读
  配乐朗读是当今语文课上使用较多的教学辅助手段,根据文章的风格、意境、情感等,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将音乐元素引入课堂,对于丰富学生的感知、激发学习热情、领悟文章主题,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做法。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朗读者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让他们的思绪在文学与乐曲交汇的天空中翱翔。
  讲授《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散文,可以选用圣诞音乐《万福玛利亚》,当帕瓦罗帝深沉的歌声舒缓飘来的时候,学生就会感受到那仿佛就是茨威格轻声的倾诉和呢喃,既虔诚又惟恐惊扰了伟人的安眠,乐曲所表现出来的宁静、圣洁的意境就如同是伟人毕生追求的理想境界。
  朱自清的《背影》,融合着作者深沉、深挚的感情,文章朴实、凝练,充分体现了父亲的舐犊之情。在讲课时,可以播放《我的老父亲》这首歌,“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到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深情的歌曲就能够伴着课文走进进学生的心灵,是学生领悟那份沉甸甸的父爱。
  4.利用音乐来帮助记忆。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音乐的波动能以生物电的形式影响人的记忆神经元,像架设桥梁和网络一样,它可以使大脑神经元上的突触数增加、轴突变粗,从而使大脑内的信息交换加快、思维能力增强,也就是说能快速理解知识、增强记忆力,使思维敏捷。尤其是在学习诗词时,音乐旋律往往能增强记忆,记得旋律也就记住了词,而且音乐是人类最主要的精神粮食,音乐具有愉悦性,在心情愉悦的前提下学生更容易主动学习,诗词也就更容易记住。
  讲授《虞美人》时,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可以播放邓丽君的《虞美人》,因为这首歌的歌词本身就是李煜的词,唱起来低沉哀婉,易于上口,学生很快就会唱了,会唱了,词也就会背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这首词感情的理解。
  在教学中可以经常引入音乐因素来提高记忆的效率。古诗词歌曲演唱,直接以唱代教、以唱入境、以唱带背。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陆游的《卜算子》、岳飞的《满江红》等诗词。当会唱的时候,学生也轻松地将诗词背熟了。这个过程是轻松和快乐的,并且因为有音乐独特的魅力的存在而会使记忆更加深刻。
  讲授台湾诗人余光中代表作《乡愁四韵》,可以播放由罗大佑谱曲的《乡愁四韵》,和着淡淡愁绪,学生就能很快进入了诗歌的意境,不知不觉中跟着唱了起来,这样,学生很快就背下了这首诗歌,教学也得到很好的效果。
  5.利用音乐收尾,意味丰厚
  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一曲动人的乐曲;一篇好的文章,读后总会让人觉得言犹未尽,余音绕梁。在一篇文章的学习即将结束,在学生的思想感情沉浸于课文中之时,播放乐曲,让学生在飞扬的乐曲声中再次受到心灵的洗礼,更好地感悟课文。
  比如讲授《我与地坛》一课,讲课即将结束,可以让满文军《懂你》的歌声在不知不觉间轻轻响起,课文在《懂你》的歌声里终止,但母爱的旋律却久久在学生心中萦绕。
  新课标把审美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音乐对审美意识的构建起重要作用,它不仅能提高人的美的鉴赏力和美的创造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因此,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将音乐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伴着音乐声从语言文字中领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人性之美,这样就丰富了学生精神世界,发展了学生审美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最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音乐虽然可以融进语文教学,但是语文课毕竟不是音乐课,音乐只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而存在,只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载体。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收稿日期:2012-02-10

标签:浅谈 语文 教学中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