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状元 > 正文

昭通高考状元

时间:2017-05-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昭通少数民族特点

找准切入点,抓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

--------------------------------------------------------------------------------

录入:admin www.ztnews.net/mztj2008-5-15 人气:5366

---从民族聚居村寨的调研看昭通市的民族教育

市政协委员、市民族宗教局宗教科科长马敏荣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委员,一个民族工作者,怀着对民族同胞的挚爱,怀着对民族教育的希望,为全面掌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今年2月29日至3月13日,我深入到镇雄县、威信县、水富县、绥江县、鲁甸县文屏镇牛头寨、鸭子塘,茨院回族乡马厂社、桃源回族乡湾湾田、黑山训、箐门村、大水井乡江半坡社、龙树乡庄上社,永善县马楠苗族彝族乡石灰窑等少数民族村寨,对民族聚居村寨进行调研,召开了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参加的座谈会16场次,得到了各县统战系统、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得到了乡村社干部和群众的热情接待,调研工作深入而细致,初步掌握了昭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存在的问题,阻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症。

一、昭通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昭通少数民族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低,绝对数大, 2006年全市总人口546(545965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3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23%,少数民族人口总量超过省内一些州市的总人口;二是民族种类多,分民族人口比例悬殊。全市有少数民族24种, 其中,苗族17.81万(178073)人(占全省苗族人口的七分之一)、回族17.76万人(占全省回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彝族17.29(172908)万人(昭通是彝族的发祥地之一)、苗族、回族、彝族占了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7.25%,其他20种少数民族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87%;三是少数民族人口大杂居、小聚居,点多面广,在全市1178个行政村中,只有120个无少数民族人口居住。,我市既不是自治地区,也无自治县,大多数少数民族居住在19个民族乡,126个民族村, 1780个少数民族聚居点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5%,各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相互交融,形成了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四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全市少数民族群众绝大部分居住在边远、高寒山区,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这种散杂居民族的构成特点,决定了其整个社会发展问题是“全方位”的民族平等问题,包括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等、教育平等一系列问题。

昭通散杂居民族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特别是高寒山区。

(一)昭通苗族人口分布基本情况

昭通,典型的散杂居民族地区。全市苗族总人口1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546万的3.26%,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54.3万的32.8%。分布特点是沿高寒山区一线以大分散小聚居形式居住,越高寒越边远,苗族同胞分布越多。县区分布来看,最多的是彝良县5.2万人,其次是威信县4.3万人,镇雄县3.4万人。1万以上人口的有盐津、永善、大关三个县。70%的苗族人口分布在19个民族乡、126个民族村内。在全市的19个民族乡中,单一苗族乡有2个,即彝良洛旺苗族乡和柳溪苗族乡,在全市126个民族村中,单一苗族村有45个。

(二)贫困现状原因分析

1、历史原因

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对少数民族设施边缘化逐步把他们排挤到高寒、边远的山区、石山区、二半山区和生存环境较为艰难的荒漠地区,使他们逐渐远离了中原较为先进的文化氛围,主观上制造了少数民族与中原发达地区在发展条件和发展机遇上的不平等,

2、自然原因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主要是霸占交通要道和水土较好的坝区,历来都是“官占坝、民占坡、少数民族钻山窝”把少数民族驱赶到生存环境恶劣的高寒边远山区,导致了少数民族居住在山高坡陡、生活环境封闭、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思想愚昧的状况,造成了生存环境的不平等。

3、现实原因

(1)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苗族聚居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今年,通过对全市1780个民族聚居点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目前,有987个点未通自来水,其中苗族聚居点共526个,占总数的53.3%;有222个点未通电,其中苗族聚居点共141个,占总数的63.5%;还有724个点未通公路,其中苗族聚居点485个,占总数的66.98%。上述状况表明,昭通苗族居住的地方是集最边远、最高寒、基础设施最滞后为一体的山区。在现代文明已经成为走村串寨常客的今天,昭通大多数苗族群众还在现代文明边缘徘徊,还在用人背马驮,竹槁照明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艰辛。

(2)经济发展极度缓慢

苗族,就全国而言,其贫困状况突出是无争的事实,昭通更为突出。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570元,民族村人均纯收入为985元(苗族村及苗族人口较多的村不到700元)两者收入之比为7.69:1,是全市1456元的67.6%,是全省2250元的43.7%,仅为全国3587元的27.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500元的12个民族村全都是苗族村或苗族人口较多的村。上述数据可见,全市经济状况,民族地方比全市水平低,苗族聚居地方比全市民族地方更低。据2003年底的统计,在全市未解决温饱极端贫困人口46.81万人中,少数民族有22.4万人,其中,苗族至少有12万人,占全市的1/4;在全市丧失生存条件,需要转移安置的45540户中,少数民族15180户,其中苗族近12000户,占全市的1/4;在全市房住极端困难的188319户中,少数民族43725户,其中苗族不低于20000户,占全市的1/9。可见,苗族同胞贫困面之大,贫困程度之深。还该一提的是,虽然苗族聚居地区贫困面大,但某些扶贫措施至今还未向这些地方倾斜。如目前开展的“整村推进”工程,全市193个,而苗族特困聚居寨得以安排的不到20个。威信县扎西镇玉京山民族村是省级重点扶持村之一,全村1448人中,苗族418人,占28.9%。全村地势偏高,苗族又聚居在地势更高的7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35元,苗族又远低于此数。其中,黑并岩、李家沟两个纯苗族寨子贫困状况更突出,39户人家全是杈杈房和茅草房,有7户纯属无房。14户人家的黑并岩村民小组,现有单身汉14个,该组包产到户时就有74人,现只有56人,人口呈负增长。如此贫困的村寨,“整村推进”工程成了空白,干部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3)教育落后十分惊人

昭通民族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政府投入有限,办学的硬件严重不足,民族教育人才队伍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民族教育基本上只有形式单一的中小学教育,没有形成包含幼儿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形式的完整的机构体系,民族教育缺乏统一管理的有效机制,民族教育研究没有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2007年3月25日市长罗应光同志在二届人大一次会上提出了“加强民族教育,实行民族乡镇有初级中学民族村有

完小的目标”,令人欣慰,可是直到现在,全市也只有省定市级民族完全中学一所(市民族中学),县级民族完全中学一所(镇雄民族中学),县级初级中学两所(威信民族中学和彝良民族中学),永善县民族小学一所,昭阳区,鲁甸县有17万多回族同胞,分别在昭阳区一中,鲁甸县一中开办了民族部(班)招收数量极少的回族学生。仅有的这几所民族中学除市民族中学办学条件较好外,其它学校条件都较差;有些民族乡、民族村现有的学校连起码的教室、桌椅、场地等设施也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就学的需要。更不要说图书、体育、电脑、音像等教育资源了;其他专门用于开展民族成人教育、职能技术培训的办学资源就全市来看基本上还没有。的确无法想象这样的条件如何开办民族教育,如何指望民族教育得到发展。

昭通苗族的教育落后,主要表现在小学入学率低,中学在校生少,升大学寥寥无几。 小学入学率低。2005年5月市人大、市民宗局联合对属民族乡、民族村范围的189个村民委员会的调查,民族乡、民族村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2.8%。其中,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5%,苗族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80%。当时的调研中,我们同时在民族乡、民族村以外选择了17个苗族聚居寨进行调研。这17个苗族聚居寨共757户3483人,学龄儿童594人,入学374人,入学率为62.9%。这17个苗族聚居寨中的学龄儿童入学状况排类是:无人入学的1个、入学率不到50%的6个、50%至80%的8个、达到全市平均水平98.7%的没有。如大关县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大寨村麻窝村民组,35户105人全是苗族,全寨27名苗族学龄儿童无一人入学。彝良县角奎镇拖脚村老寨村民组是一个41户172人的纯苗族寨子,61名学龄儿童只入学20人,入学率为33%。列入调研的地方情况如此,未列入调研而地处边远死角的苗族村寨情况更差,类似上述所列举的无人入学及入学适龄儿童不到一半的苗族村寨还不少。这次调研中,据威信双河、扎西的一些干部群众反映,在苗族中,适龄儿童入学率一般只有70%---80%。茨竹坝半河,玉京山、黑并岩、李家沟这些偏僻苗族寨子,距学校5至7公里,学龄儿童不到50%。

2007年全市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对50个少数民族聚居点进行了调研,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62.7%,有的村寨适龄儿童入学率甚至为0,如昭阳区的彪水岩苗寨,全寨适龄儿童为13人,无一人上学。一是多数学校校舍破烂、设备简陋.在这次调研范围内民族聚居点的15所学校中,校舍破烂的有10校、借用民房的1校.学生有教室,教师有宿舍,且基本完好的几乎是空白。如前所说的下青山私立学校,是利用当地村民丢弃的危房办学,土墙开裂即将倒塌,无窗、无门,头上的盖草所剩无几。下青山的住房是全村最烂的,而这里学校用房又是下青山最烂的,其破烂程度可想而知。在民族点上的这15所学校,2000年来得到国家修建补助的有6校共9.5万元。有9所学校分文未得。二是边远山区校点撤并后,有的寨子到校点读书单边步行需要3个小时,路途遥远,加上山高坡陡,少数民族适龄儿童辍学率逐年攀高,九年义务教育实施难度加大,新文盲不断产生。三是少数民族学生的优惠政策少,考大学的渠道单一,上大学的学生比以前少。四是民族间受教育程度不平衡。全市三种主体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均受教育年限最高,达到7.5年,彝族人均受教育年限次之,为5.2年,苗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3.4年(初一、五年级、三年级)。

中学在校生少。按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2003年底全市中学阶段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总数的比例:高中为6.84%,初中(含职业初中)为8.76%。可见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0.23%的比例。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少,主要在于苗族学生少。2003年底在全市的市民中、镇雄民中、彝良民中、威信民中这4所民族中学中,学生总数3671人,苗族学生仅有688人,苗族生占18.7%。其中,威信县苗族人口4万余人,苗族占全县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4.3%。而在威信民中的329名学生中,苗族生只有182人,苗族生占53.2%。昭通市民族中学苗族学生更少,据2005年春季学期末统计只有89人,只占全校学生总数1008人的8.3%。2003年经多方协调在市民中专门办了一个高中苗族提高班,该班最终都只招到苗族学生41人,后又流动2人。2003年6月,市民宗局搞了一次

苗族生源调查,调查结果,使人吃惊:这年,全市苗族学生中,初中毕业的只有476人,高中毕业的只有76人。市一中是全市的重点学校,每年招生苗族多为空白,即使有,数量也极少。据民族部门最近的调查统计,苗族人口居全市第一的彝良县,苗族人口5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13%,而苗族初中生只有755人,占全县初中生总数10680人的4.48%;永善县有苗族1167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78%,在全县中学阶段的12121人中,苗族生只有93人,苗族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0.77%,可见苗族在校初中、高中生大大低于人口比例。威信县玉京山苗族村的苗族同胞中,解放以来,没有大学生,没有高中生,没有初中生。与此类似的还有永善冷米村青山、镇雄麻地海子、昭阳区炎山小河边等30多个苗族聚居的寨子。

升大学寥寥无几。在昭通市的苗族中,大学生(含专科)所占比例是很低的。据“五普”资料,全国每10万人中的大学文化程度人数为3611人,全省为2013人,昭通全市为760人,昭通少数民族为634人,而昭通苗族只有312人,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1/11、全省水平的1/6、全市水平的2/5、全市少数民族平均水平的1/2。近些年来,全市每年高中毕业的苗族生一般都不到100人,能考入大学的(含专科)不到10人。以98年为例,当时全区高中毕业的苗族生99人,高考升学仅5人,其中本科1人,专科4人。最近几年来,这种情况并无好转。以市民族中学为例,最近几年高中毕业升学的苗族生,2000年1人、2001年5人、2002年2人、2003年空白、2004年空白。2005年高考中,全市有苗族考生175人,其中应届生107人,苗族考生占考生总数的1.13%,明显低于3.34%的人口比例。

(4)人才缺乏,面临严重青黄不接

苗族教育落后,已严重影响了苗族人才的培养以及苗族干部队伍的补充。目前,不但市、县级单位苗族人才少,就是苗族居住集中的乡(镇),苗族人才也很少。即使有几个,多数也是前几年市的民族专科班和民族预科班定向培养的。以古、树林这两个挂苗族牌子的民族乡,没有培养出本地苗族人才,仅有的几个就只得从外县、外乡调去。如前所述,在我们调研的17个苗族聚居寨中,无大学生的有16个,无中专生的有14个,无初中生的有6个,无人外出工作的有13个,连外出当兵也无一人的有11个。就是历史上很有名气的彝良仙马、威信天池、镇雄发达、永善大坪子等这些以前文化较发达、也肯出干部的苗族寨子,这些年也大大倒退,既无新增大学生,也未再出干部。苗族教育落后对影响苗族干部培养的问题更为突出。目前全市有苗族干部约1200人,占干部总数的1.8%。苗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

3.34%,用干部与人口比例大体相当来测算,全市差苗族干部1000余人。近几年来,在农村招教师、公务员招考中,苗族很难挤进。据对以古、树林、上高桥、伍寨等4个苗族人口较多的民族乡的调查,在2001年至今的5年中,4乡新招教师68人,苗族是空白。苗族中,由于大学毕业生少,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自然就更少,能考上的几乎空白。处级干部的公开考试选拔,苗族干部同样是参考的极少,录用是空白。全市副处级以上少数民族领导干部121人中,苗族只有25人,占少数民族同级干部总数的20.7%,低于在全市少数民族人口中的比例近12个百分点。同时,苗族干部的分布也不够合理。如,镇雄县有苗族人口31476人,县级领导班子中,苗族是空白。该县的乡科级干部中,苗族只有10人,任科级正职的仅有1人。在市直单位公务员系列中,苗族干部也很少,总数不到20人。

(5)煤价昂贵,以柴代煤将严重危及生态

从燃料角度看,昭通市的苗族聚居地区,凡是烧柴的地方,现已是山穷水尽,一片凄凉。凡是烧煤的地方,多数是山青水秀。目前,由于煤窑整顿,实行规模开采,煤价猛涨,致使长期以来都是烧煤的苗族地区,人们纷纷改烧煤为烧柴,能产烤烟的地方,也提出今后不种烤烟了。他们这样做,也是不堪重负的结果。以威信县双河苗族彝族乡天池村为例,面煤也需250元一吨。三年前是30元一吨,而今煤价三年翻三番,一户人家一年至少需用煤5吨,一年在煤上的开支就至少是1250元以上。该村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20元,人均有

粮560斤。一户人家的收入还不够烧煤的开支,无赖之下,只有家家砍柴烧。人们在议论,林木的第三次遭殃期即将到来:第一次是大炼钢铁砍树;第二次是包产到户砍树;第三次是无钱买煤烧砍树。若此现象继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二、促进昭通市苗族群众和苗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昭通的特点是山区多,坝区少,而昭通市的苗族聚居地区又是山区中的山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昭通这种区域性的落后,已严重影响到整个苗族。在昭通,忽视了对苗族聚居地区的扶贫就不是扶真贫,离开了苗族聚居地区的发展就不是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发展,如果苗族经济文化与全市整体的差距再次拉大,将会影响和谐社会和“平安昭通”的建立。因此,采取特殊的、切实有效的办法措施,帮助苗族和苗族聚居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缩短发展差距,既是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促进苗族与全市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

帮助苗族群众和苗族聚居地区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指导原则是:正视现实,自身努力。特困特扶,政策倾斜,多方扶持,加大投入。工作到位,重在落实。

按上述原则,对苗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以下政策措施建议:

(一)加大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发展基础。将现在还处于水、电、路、通讯“四不通”状态的苗族聚居自然村和苗族聚居点列入“十一五”规划,优先安排实施,确保到2008年前苗族聚居的自然村实现“四通”,即通自来水、通电、通公路、通电话。到2010年前苗族聚居点达到80%的通水、通电,50%的通公路。

(二)利用实施“整村推进”工程之机,突出重点解决特困苗族聚居点的问题。在全市1780个民族聚居点中,有贫、特困苗族聚居点约400个,从2006年起的扶贫攻坚工作中,应将这400个点全部列入重点扶持自然村范围(也称“整村推进”工程)。

(三)内地转移安置突出重点抓苗族。在全市丧失生存条件、需转移安置的45540户中,有苗族约1.2万户,这1.2万户应全部列入规划,并优先安排实施。对目前群众自愿迫切搬出,内地转移安置,工作基础又较好的马楠、伍寨等地,应特事特办,及早启动此工程。

(四)安居工程多安排到特困苗族聚居点。目前不少边远死角的地方还没有享受到安居工程的实惠。苗族中无住房、住危房、住杈杈房或窝棚的还有2万户。应将这2万户全部列入安居工程计划。在实施中适当调剂提高补助标准。对有条件搞突出民族特色建筑的,应予帮助支持。

(五)对有丰富的资源,但因缺乏资金,缺乏技术而未得开发利用的苗族聚居地区,有关部门要在资金、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并派出有奉献精神、懂技术,善管理的人帮助指导,引导这些苗族聚居地区走公司+大户,大户带农户的产业开发路子。

(六)下决心解决苗族群众生产生活以柴代煤问题。当前苗族群众生产生活普遍烧柴,原因就是煤价高和难购买,运输远。是搞煤价补贴,还是搞定量定价保障供应,必须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把目前大量毁林做燃料的势头控制下来。苗族聚居地区适(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昭通高考状元)宜修建沼气池的优先安排。

(七)在苗族聚居地区采取教育加行政的手段,保证苗族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打实民族振兴的基础。“两免一补”要及时兑现,半寄宿制校优先点要照顾苗族学生,要杜绝因缴不起费而失学的现象。

(八)优先安排,加强苗族聚居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有校有房,消除危房,配齐设备,以适应苗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九)对学生距校点太远,且途中存在隔水、陡坡等安全隐患的苗族聚居点适当恢复一些已被撤并的校点。

(十)彝良、威信、镇雄三县苗族人口最多,三个县的民族中学要办成完全中学(镇雄民中已是完全中学),要争取列入省的寄宿制学校标准,安排学生生活补助费。招生中,要

篇二:昭通方言

的(dei)(们):我(们)

一手:要是、如果

么么(mei mei):(象声词)了、

克(ke):去

给怕:可能

不是得(bu shi de):不是

移(yi)撇( pie) 捂(wu):把硬的条形物体弄弯

给是嘛(ge shi ma):是吗

恶呢起绿杠霞(wo ni qi lv gang xia):非常霸道

杂个说:怎么说

嫩格(nei ge)、字格(zi ge):这样

背时了、背格喽:糟糕

上负了:告饶

冒:别

非空空:无缘无故

噶是真呢:是真的吗?

日眯胎眼哩:(形容人)草包,憨

至塔点:这儿

怪儿古董喱:非常奇怪的

扶累:让您受累了

你孑(jie):您老人家

咯噔拌老:忑忑拌拌

热头:太阳

一倒家子:(骂人的话)一家人

(动词后面加上)的将起:(动词)着(例如 睡的将起:睡着) 丁公:经常

克哪塘点克:去哪儿

咋个:怎么

愣个:那么

香音:便宜

给是了:好吗

是喽:好的

想的将起:向着

锅锅家俬:锅碗瓢盆

冒嫩个整:别这样

老逼八早哩:(不文明的)很早

硬多求了:(不文明的)很多

找日捡、讨嘈哩嘴脸:(不文明的)找骂的

听着(zhuo):听到

医万(wan)、法万(wan):医院、法院

一照pong十下克,按哩灰pong:意思就是用力扑下去,灰都扑起来了 黑(he)我一大坐嘟了:吓得我一屁股坐到地上

黑人:吓人

撒(sa)子:什么

给是:是么

制灰只:现在

制歌:这样

正二八斤哩:正规

一低低:一丁点儿

日龙:憨

憨不怒粗:憨

憨苞:憨

手闲机吧痒,肯吃不肯长:(骂人的话)多手多脚,只会吃饭不会长个 闷的:闭嘴

二天:过几天

不而识你:不理你

矮地得螺里:(骂人的话)形容矮得象陀螺一样

乃个:那个

硬是:一直是

认不得:不知道

啥子:什么

自己(ji ji)以为自己(ji ji)册:自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册(ce):很了不起

雀(qio)包往到:形容经常搞恶作剧的人

吭拽拽,脏八拉丝,龙鼻拿桶,拖孩杀娃,,吭古垃圾:很脏 三天不打上房接瓦:应该好好教育了

皮子痒拉,要跟你松哈你这个贱皮子:讨打的意思

跳脚(jio)米线,斑竹抄火腿:用细棍子打人

男子汉八叉哩,达个婆娘样得哩:大男子汉,就象婆娘一样 达个:就象

样得哩:一样

烧拌烂拌哩,拌盘子:形容话很多

啥子:什么

偷功落户:做事不诚实,偷工减料

贼尖及滑哩:奸诈。狡猾

日拿得很么:(骂人的话)非常厉害

请掉饭拉,肿脖子找死 杠子:(骂人得话)难缠,不将义气,一意孤行的人 摆龙门阵:聊天(多形容妇女)

日胧包:形容人很差劲,很弱

打BIA掉了:打瘪掉了

恼火了:糟糕了

跳脚罗嗦的:欢天喜地的

撇菜:XX

片片:(骂人)低劣的人

小毡娃:让人厌恶的小孩

战灵子扩十的:形容人小气,别人碰都碰不得

日辣:厉害

大B拽拽的:盛气凌人的

挝(zhua):踢。比如挝足球

惯了一扑趴:摔了个狗啃泥

走了滚的起:走路摔了一跤

惯实:纵容,溺爱

克起头:膝盖

公么点、敌的点、拱蒙点:快点

撤:拽

:吃饭 停商:停尸体

小花包谷,小酱油,小清将:(骂人的话)****** 跨拉吃跨拉吃、逼骨碌逼骨碌:(骂人的话)大声嘀咕 辱你两下(ha):打你两下

一板连:全部

抬飞簸箕:撬竹杠、破坏别人的好事

志点不生蛆那点不告口:全身没一处是好的 跌死马爬哩、一冒儿根头:摔交

死娃娃哩:

篇三:王敏正

“穷市长”离任为何让人如此眷恋

来源:中国商报 | 作者:本报记者 吴铸城 2011.1.18

或许有遗憾,但更多的却是难以割舍的真情。

三年前的昭通,人们更关心乌蒙山下这片经济低迷的“扶贫开发试验区”将如何实现经济的复苏?同样也期待着一位能够点燃激情和创新发展的“英雄”降临。

尽管一如既往地谦和,对“英雄”的称谓一笑了之,但有着国家发改委和沿海发达地区任职经历的王敏正在昭通的三年任期内的确赢得了足够的认可与迷恋。

按上级组织部门官员的话说:“在其任职昭通市长的辉煌三年里,他试图撕裂官僚主义,用丰富的经济理论素养、世界眼光和现代化意识,让主政下的地方政府变得高效,使区域经济更富有活力。”

然而,来自民间的赞誉似乎更为可贵,人们把这段历史称为“昭通的王敏正时代”,用各种情真意切的怀念型文章或各种方式,丰富着这个书卷气十足的下派“京官”平易近人、礼贤下士、孜孜以求、为民请命的情义本色。

作为一名学者型的地方官员、一个从中央下派到地方的干部,王敏正在昭通市长短暂的任期内赢得了身后一片响亮的掌声。

2010年12月16日,在回京履职前的一次会议上,他几度哽咽,引用文人式的五味陈杂感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的确,是他成就了昭通的辉煌三年,昭通也给了他最深沉的爱。在离任后,这个自诩为中国最穷的“穷市长”更加让人眷恋。

京官的云南生活

“猛将必发于卒伍,宰辅必起于州郡。”自古以来,京官外放从一开始就指向于“锤炼”二字。

在中央新一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干部的培养规划比以往更强调“基层工作经验”。据说,从一开始,外放京官就有着清晰的选用目的,作为承载中央部委级官员选拔的一个群体,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是他们未来最基本的考核指标之一。

“学识渊博,对政策了解透彻,能给地方带来有价值的信息和作为。”这是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门对包括王敏正在内的下派京官履新时的评语。事实上,通过数年任期的观察,上述评语极为中肯。

作为中央与地方干部互动的代表之一,王敏正的任职交流起于1993年。彼时,29岁的他被选派入职背景相同的广东省汕尾市计划委员会担任副主任。4年后,王奉调入滇,任云南省计划委员会(之后两易名称,最终改为云南省发改委)主任助理、总经济师兼学术委员会秘书长,2001年提任该委副主任。

由于职能范围大到宏观调控、体制改革、财政资源分配、项目审批、价格控制,小到节假日调整,所以,发改委系统一直被政界视作同级政府“第一大部”。

正因为此,有着发改委系统工作背景的王敏正在2008年担任昭通市委副书记、市长之初,就被当地民众赋予了太多的期望。

人们心里甚至也揣着疑虑:昭通经济的发展活力能否启动?不过,对于王敏正本人,乌蒙山区民众的期待,也正是他的期待和动力,那就是“利用民生资本打造滇东北城市群,使其成为云南最重要的增长极之一。”

在大西南三省中,云南最富有边地色彩。

那里资源和气候的得天独厚是以它的封闭性为代价的。与相邻的贵州人和四川人相比,云南人更满足于自己的小圈子,安居乐业,“日子好过”,素有“家乡宝”之称,很少到外面去“闯世界”。

恰如这种因地域造成的人文性格,一些人起初视王敏正为“镀金客”。言下之意是他的“京官”身份,无非是在“游历”中获取“地方工作履历”。

但对于王敏正而言,他的从政性格显得外向。他“忧民生、与人善、真作为,看重学者身份,是较早以世界眼光打量云南地方经济发展的官员。”一位云南省发改委熟知他的官员表示,“王认为未来的云南将是中国打造面向印度洋经济的前沿,并对此有一番自己的理论见解。”

在1997年奉调入滇时,王敏正便将自己的家人安排到了昆明生活。王是家中次子,父母已年近八十高龄,他有一位贤惠懂事的贤内助,还有一个聪明可爱、偶尔也让他头疼,又常能当着众人讲一口流利英语的儿子。

在昆明工作期间,他能时常陪伴家人。但十年之后,当他出任云南第一人口大市——昭通市市长时,跟家人短暂的相聚也显得十分奢侈。作为主政一方的地方大员,他必须用足够的精力面对治下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他同样是一个坚持以孝为先的人,在以往与记者的接触中,他说“没有孝心的干部不称职”;但面对民生、民众,他则表示,“不知稼穑之苦者不可以为官”。这或许也是他的为人性格,传统温顺,并将其融入地方治理,被他归纳为“敬老、安民、发展。”

在云南的14年中,王敏正已完全融入到了当地的生活。在王敏正身边的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描述说,“他听得懂云南方言,吃得惯昆明米线面条,皮肤也变得黎黑。直至到了昭通,他的执政理念更显生动,那是他的用武之地,同时也在短期内激发了昭通的快速转变。”期间,王敏正所经历的两位直接领导或战友是有着地市党委、政府工作丰富经验的米东生与夜礼斌。前者是云南省发改委主任,他曾任职主政的曲靖市是云南经济第二大市,他本人则更深谙区域经济发展之道。后者是昭通市委书记,有着丰富的党委、政府工作和民族工作经验。

可以说,两位前行者都是他的导师,给了他足够的支持与经验的启发,并对其为人为官交口称赞。

作为“京派”干部,王敏正是个低调而又有作为的人,从首都到东南沿海、从东南沿海再到西南边陲,这种品性和风格一直未变。入滇14载,在其间“掌舵”昭通的三年里,“舵手”王敏正活动不多,但意义不小:他主张民生资本理念,认为昭通发展须利用好社会间接资本、产业资本、人力资本、生态资本和资本运作;他自诩为中国最穷的“市长”,却以实际作为换来“博士市长”、“苹果市长”、“网络市长”和“民生市长”等诸多民间美称;他关注民生、关心教育,眼里有“莽莽的乌蒙群山,心中有“数百万淳朴的乡民”。

在交流任职中,王敏正从一个运筹帷幄的决策层到地方的具体操盘手,实现了理论层次与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决策视野与落实执行得到了有益的补充。

2010年底,王敏正奉调入京,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消息甫出,外界感慨良多,一时间各种怀恋文章尽现于诸多媒体。

毛利辉,曾是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因披露昭通山区贫穷儿童上不起学,发表《学生走光,我哭了》的博文而一度成为轰动网络的青年。他在自己的博文《昭通人民的好市长》中对王敏正写下了动情的话语:“他对昭通是一个过客,昭通对他是一个驿站,但不经意间,

这已经上升成为情感层面的一种眷恋。”

的确,“主政一方”方显“英雄本色”。有职,才有责;有为,才有位。王敏正以实际行动赢得了身后这片掌声,也证明中央对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探索富有活力。

观察人士认为,“从另一种层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央选派优秀官员到基层任职,不仅能为基层带来良好的信息和作为,也将对地方科学地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

主政下的“昭通遗产”

与南方的阴湿不同,北方的干冷寒气全往骨子里钻。

3年后的今天,当王敏正走完自己的市长生涯时,地方媒体充斥着的有关昭通发展数字的报道,或许能成为人们,尤其是王敏正心头抵御寒气的一股暖流。

3年来,昭通实现了经济总量40.2%的增长,比全省水平高出5.1个百分点,相当于改革开发以来至2007年底的总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5亿元,相当于之前55年的总和;累计争取上级各类资金281亿元,吸引外资259亿元,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至2007年的总和;“普九”人口覆盖率从2007年的不到一半,提高到2010年的100%;社会综治有效推进,民众幸福感增强……

不久前,在当地媒体采访时,王敏正谈到多年来的“外放”感受。他承认自己也有不足之处,但表示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兑现了履职时的承诺,而让他感到遗憾的则是巅峰时期的迁回。

“昭通的经济发展迅速,这是他带给昭通的?转变?。”当地一位政协负责人如是说,他用感叹向记者诠释了王敏正治理下的“昭通遗产”——观念的转变和政府效率的提升。

在履新昭通市长时,王敏正就曾铿锵而言:“我就是在昭通经济起飞的前夜,来参加修最后一段跑道的!”

接下来,他首先从干部素质建设入手,提出打造“今日昭通效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效率?被昭通市政府列为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市级审批手续可以在一天内办完。这就是“今日昭通效率”。

“当时市里要召开一个重大投资项目服务现场办公会,王市长要求我们有关负责部门的领导拎着章来现场办公。当天,他提出要打造昭通效率。从此,昭通成了全国审批事项最少的地级市,那一天距他上任刚好半月。”回想起当时的情形,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官员至今依旧感慨不已。

“效率是用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劳换来的。”王敏正坦称,并深以为谢。

王敏正过去身边的一名工作人员调侃说,“市长号召大家?周末当作工作日用,晚上当作白天用,女干部当作男干部用?,后来被人们戏称为?白加黑?、?五加二?”,“他以身作则,办公室的灯经常亮到凌晨两点后,我们就是想偷懒也没有理由啊。”

观念的转变赢得了经济的发展,“效率”在彼时成了昭通渴求发展的代名词。除了发展与转变,王敏正还一改过去低调的行事风格,勤于出镜,高调做事,推销昭通,并成功推动形成了昭通特有的发展模式。从闻名遐迩的昭通苹果到滇东北美食,无一而外,“只要有的就是好的”。

此外,他更注重世界眼光和现代意识。一方面要求干部职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另一方面,则利用自身所学把民生资本引入城市化发展,由此编著炙手可热的《民生资本论》,积极推动滇东北城市群建设。

去年5月,随着他的《市长经济学》出版发行,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王敏正的执政理

念——“只有专业才有把握、有信心将理论弄懂弄通,继而变成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事实上,比起上述种种,关注民生、关心教育才是最让当地民众动情和怀恋的成就。这在过去是昭通发展的结症,如今已得到了极大改善。

据说,王敏正深谙教育之重要,不仅如此,还每年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10000元,奖励镇雄县林口乡中学的高考文理状元。此举在当地形成的带动和鼓励作用可谓空前。2008年全乡高考达本科线以上的学生即达10多名,2009年达20多名,2010年达40多名,其中不乏考上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的优等学生。

近年来,昭通联系和利用各种慈善资金资助教育也因此达到高潮。

“民为邦本”,王敏正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这个千百年来老生常谈的政治话题,“官员,如不安民,就是自毁邦本。”不仅如此,他还要求,要真忧民、不沽名,不作秀。

王敏正儒雅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坚强火热的内心。为治下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儿子的教育,妻子颇感费心,也常有抱怨,望他能抽空教育一下孩子,他则多以“您对孩子教得已经很好了,我实在太忙啊”来搪塞;有时到昆明开会,遇到时间紧张,他也曾“过家门而不入”,只能以电话对家人聊表歉意;由于气候影响和常常伏案,他的腰椎病情严重,有时疼得冒汗,连上飞机也需要人搀扶。

而在他离任时,他却几度哽咽。此时,这个有着坚毅性格的地方官员也流露出了文人式五味杂陈的离别之情。

尽管王敏正梦想的“千里大峡谷城市集群”尚未变成现实,但他已经拥有诸多“盟友”和支持者。“他展现了领导力,发出了代表一名优秀国家干部的声音。”面对当地民众的感激与眷恋,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一位官员评价说。

或许,这就是他留给昭通的无价财产。

地方官何以安身立命爱民之情是根本

“基层经历显然开拓了王敏正的视野,使其理论层次与实践经验的结合更加完美。更重要的是,也让他拥有更为清醒的理智并充满民生的情怀。”昭通团委一名青年干部这样看待“基层工作”给王敏正带来的影响。

事实的确如此,在离任前的一次会议上,王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不过,他也暗示,他会在新的工作环境和经济领域继续有所作为。

对此,昭通市人大一名市级官员告诉记者说,王敏正是一个学者型的干部,知识面比较广,理论水平比较高,事业心很强,思想敏锐,看问题有远见,人品不错,为人很好,尤其关心昭通百姓,关心基层干部,对昭通有深厚的感情,中央需要培养选拔一批有潜力、熟悉基层的年轻干部到北京任职,到新的工作环境他会更有前途。

毫无疑问,观念和理论上的更新,或许能让他找出更多可以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去年初,王敏正首倡“网络问政”,创新交流模式,被誉为“网络市长”、“把昭通的民主进程推进了一大步”。

从一个运筹帷幄的决策层成员到地方的具体操盘手,王敏正显然明白,在中国开放与经济变革急剧加深的时代,“网络问政”之类的新鲜举措,其导向意义就在于为民意开拓更广泛的渠道。正由于此,这种主动的应变就凸显了新形势下畅通渠道、顺应时势、敬畏民声的深远含义。

那么,新形势下像王敏正一样的地方官员们又以什么来安身立命呢?“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以实际行动报答人民群众的养育之恩。”在以往的媒体访谈中,书卷气压身的王敏正也多次表示,“地方官员安身立命靠什么?靠的是真情实感,是爱民之情、

敬民之心。”

或许,王敏正的回答并不十分完美。但是,由于其“在改善区域经济方面显示出的卓尔不群的领导能力和巨大勇气”,足以让当地民众依然眷念这个人,喜欢他自己的安身立命之说。

标签:昭通 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石悦 高考状元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