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资讯 > 正文

[慎对外资减持中资股] 外资减持股票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发达国家政府纷纷放弃完全自由市场经济观点,逐步强化政府监管在稳定市场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重要政策措施。   Developed countries abando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free market one after another, and gradually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monitoring in stabilizing the market.Reinforcing financial monitor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in combating the current crisis.
  
  自2008年以来,随着外资持有我国商业银行股权限售解禁期限界满,部分外资金融机构开始减持其持有的中资股权及上市公司股份,这些减持行为倍受关注。目前,瑞士银行、美国银行、李嘉诚基金及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等外资机构先后减持了中资机构部分或全部股权,其中以苏格兰银行的减持规模最大,它以每股1.71元港币价格出售持有的中国银行4.26%H股份,总计套现185亿港元。如何看待这种减持行为?目前流行的观点认为“外资减持并非真正看空中国的银行业”、“坦然面对外资减持”、“外资减持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不大”等等。其实,正确看待外资减持中资股权行为的影响,需要考虑减持行为的市场背景,需要预作准备,明确应对之策,防患于未然,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完善减持行为规范
  
  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着轻看外资减持中资股权负面影响的倾向。有些观点认为,外资减持中资股权属于正常市场行为,不需要大惊小怪,也不需要作出过度反应。这种观点在正常的金融形势下,也许不会有错。毕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外资减持中资股权只要遵纪守法、并按有关合约执行即可,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心理非常脆弱,而规模较大的外资减持行为一定会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加强研究,完善相关管理规范,制定稳定资本市场的重大措施,应对较大规模的减持行为。特别是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背景下,稳定资本市场也应成为监管当局的重要责任。而放任自流,无所作为,一意任由市场进行调节则是不合时宜的。
  在近一个时期以来,发达国家政府纷纷放弃完全自由市场经济观点,逐步强化政府监管在稳定市场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重要政策措施,在国际社会中已经形成共识。目前,美国和欧洲已经出台了稳定金融、资本市场的相关政策措施,其中有些措施和过往的市场规则甚至交易惯例还存在一定的冲突,但还是被执行了。为什么呢?因为在金融危机冲击的形势下,全球金融市场正常的运作机制已经被严重破坏,公众投资心理十分脆弱。在这种形势下,发挥监管职能对市场调节方面的重要作用刻不容易,而提振投资信心意义重大。例如,在正常形势下,华尔街金融机构高管的分红、薪酬行为属于企业自主行为,政府无权干预。但是,在金融危机形势下,为稳定金融市场秩序,部分接受政府援助的金融机构被迫承担相关义务,如接受政府提出的限制高管层分红权、薪酬权等政策措施。尽管部分人士对这些措施持保留意见,但在实际中还是被迫执行了。
  因此,在当前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政府需要完善有关外资减持的法律法规,为外资机构减持中资股权提供相关规范和标准;同时,政府需要从稳定资本市场的高度加强对外资减持行为的监管,防止不合规、不透明甚至违规减持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尽可能稳定资本市场。同时,国家也应预作准备,加快建立平准基金,防止因外资减持中资股权对资本市场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
  
  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由于目前外资减持行为还只是表现为部分外资金融机构的套现行为,所以有人认为“冲击不大”。事实上,外商投资中资股权规模相当可观,据不全统计,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工行、中行、建行、交行等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已超过1000亿股,其中持有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股权超过299亿股、135亿股和241亿股。这些外资股权是否会被套现,什么时候套现,以什么样的规模套现,现在我们是无法判断的。但从全球金融体系来看,大部分外资金融机构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这确实是事实。到目前为止,由于全球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外资金融机构当前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保生存。从这意义来说,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部分外资金融机构收缩战线、套现资本必将成为必要的选择。因此,我们需要预作准备,把面临的挑战估计的充分一些,既要坚持市场规则,又要担负起稳定资本市场、保护投资者的重要责任。
  现在,一些观点认为中国市场前景广阔,就此推断外资不会出现较大规模的撤资行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忽视外资减持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是有害的。毕竟外资巨量减持中资股权现象已经发生,对我国资本市场及投资心理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冲击,这不是什么“问题不大”,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实实在在的。这些外资减持行为在一定上将改变其与国内金融机构之间的战略关系。据联交所数据,在2009年1月初的短短10天左右,外资减持中资银行H股权已经达到了107.78亿股,套现资金约320亿港元,负面影响前所未有。
  
  外资股权套现开演
  
  有人认为,当前出现的外资金融机构减持中资股权只是部分外资金融机构所为,主要是金融危机造成了部分外资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困难而采取的暂时性措施,仅仅属于个案行为,不足为虑。这种观点值得商榷。首先,当前金融危机对全球所有的金融机构均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不是个别影响;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的是系统性风险,而不是个体风险;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的全局性、长期的影响,而不是个别国家或个别产业的暂时性风险。因此,在未来一个比较的阶段,外资金融机构保生存、强核心已经不是个别金融机构的行为,多数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均在采取如此策略,欧美金融业已经产生了数十万人的裁员潮,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正因为如此,当全球金融体系逐步稳定之后,全球金融体系减杠杆、缩战线、屯资本等应对措施必将逐步升级。由于历史的原因,外资金融机构对我国的股权投资基本上都是盈利的,这已经成为外资金融机构保生存“救命”资源。因此可以判断,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外资金融机构盘活中资优质资产挽救母体的行为将成为可能的选择。
  当前金融危机已经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全球金融危机事实上已经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开始收缩,因此外资减持中资股权已经不限于金融股领域,而较大规模的中资实体股权套现也开始已露端倪。2008年7月29日,摩根大通抛售2525.7万股中海集运,每股作价为2.84港元,涉资7172.98万港元;同日,摩根大通减仓1971.89万股中国远洋,套现3.82亿港元;8月4日,美林宣布以每股5.652港元抛售2150万股紫金矿业,套现1.215亿港元;8月8日,邓普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每股6.605港元减持了1362.8万股中国铝业的H股。2009年1月,摩根大通分别中国石化、中国铝业和招商银行H股,共涉资8.75亿港元。
  还有,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已经逐步抬头。尽管G20会议重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认为保护主义对未来的发展不利;世界各国均在提倡进一步开放市场。但是,从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来看,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已经开始发展,并成日益扩大之势。俗话说得好,一叶而知秋。尽管目前出现外资减持中资行为的规模还不是很大,能否发展成新一轮外资减持浪潮尚需继续观察。但是,在目前形势下,我们尤其不能简单地认为这只是属于个案行为,对未来外资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减资甚至撤资行为预作准备、预作应对无疑也是应注意的重要方面。
  作者系恒信跨国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

标签:减持 外资 中资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