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一周记 > 正文

[江泽民“四个统一”思想与胡锦涛“三点希望”思想之理论研究]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江泽民和胡锦涛分别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对大学生和全国青年提出了“四个统一”和“三点希望”,“四个统一”与“三点希望”一脉相承、内涵深刻、高屋建瓴。它们共同以邓小平教育的“三个面向”为其理论基础,揭示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成长规律。“三点希望”同时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青年成长的时代要求。“四个统一”和“三点希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理论。
  [关键词] “四个统一”;“三点希望”;三个面向;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D4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1-0038-04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全国青年一直寄予厚望。江泽民、胡锦涛多次对中国青年的健康成长提出要求和殷切期望。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简称“北大讲话”),江泽民对北大学生和所有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以及全国青年提出了“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1]124\|125(简称“四个统一”)的辩证思想。2011年4月24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简称“清华讲话”),胡锦涛对清华大学的学生和全国青年提出了“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2]的三点希望(简称“三点希望”)。“四个统一”和“三点希望”内涵深刻、高屋建瓴、一脉相承,不仅指明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青年的健康成长之路,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青年教育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的重要理论贡献。
  一、“四个统一”与“三点希望”共同的理论基石是教育的“三个面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3]这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战略方向。
  “三个面向”简言之,就是通过面向世界的开放性,培养具有将国家引向未来的现代人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个面向”是直接针对教育提出的,其理论的指向具有广泛的涵盖性,包涵了教育的一切领域和方面,当然也包括了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培养。
  江泽民继承了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在“北大讲话”中,对青年人提出“四个统一”思想之前,他首先要求“大家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教育和科研战线上努力开创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1]123 可见,江泽民对广大青年提出的“四个统一”的思想,是基于他一贯坚持的“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是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其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的。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在2010年7月13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在总结新中国教育60年,不断深化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时,得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就是,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4]在“清华讲话”中,对青年学生提出“三点希望”之前,他又强调“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2]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对教育“三个面向”战略思想所作出的具有当代特征的时代诠释。由此可见,“三点希望”思想同样是建立在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理论基石之上的。
  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最终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基本要义有两个:一是教育本身的现代化,二是现代化的人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教育。对此,江泽民多次提出:“必须立足于这个实际,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5]373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6]在“北大讲话”中,江泽民又寄希望于青年人要自觉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展示才华,实现志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胡锦涛也要求,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同时要通过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来增强中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在“清华讲话”中,胡锦涛又强调了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同时满怀深情地寄语青年,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月第28卷第1期周如东:江泽民“四个统一”思想与胡锦涛“三点希望”思想之理论研究教育面向现代化的条件和具体表现是教育要面向世界。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7]江泽民也强调:“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需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8]124 在“清华讲话”中,胡锦涛要求,高等教育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希望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由此可以看出,“四个统一”和“三点希望”的思想都是从教育面向世界这一前提出发得出的必然结论和理论的升华。
  现代化作为一个朝着特定目标有序发展的过程,其本身便是指向未来的,而这一未来的实现,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将现代化建设引向未来的人才,这便是教育面向未来的深刻含义。 直面未来,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完善人格,注重全面发展。在使受教育者掌握先进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同时,现代教育不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应更注重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素质的全面发展。对此,“四个统一”和“三点希望”提出的针对性不言而喻。
  应该指出的是,“三个面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四个统一”和“三点希望”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有机整体,其中的每个方面都体现了“三个面向”的理论内涵。
  二、“四个统一”与“三点希望”共同揭示了当代青年的成长规律
  青年的成长有主观选择性,同时又具有客观规定性。“四个统一”和“三点希望”是基于当代青年成长的基本环境,立足于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而提出的。它们揭示了当代青年的成长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学习、修养―创新、实践―成才、奉献”。
  学习、修养是青年成长的基本要求。它要求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勤奋学习是青年进步的重要阶梯。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都对青年人的学习寄予厚望。邓小平1978年就发出了“要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9]的号召,以后又多次强调青年人要下苦功夫学习。江泽民也经常勉励青年人莫负大好时光,努力努力再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他认为青年人成才的重要前提是“首先要刻苦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1]124 胡锦涛则要求青年人“应珍惜美好青春年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2]德为才之要,中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江泽民和胡锦涛都寄希望青年一代,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修养,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科学精神,这样才能牢牢把握人生正确的航向。
  创新、实践是青年成长的重要途径。它要求青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清华讲话”中,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际,胡锦涛要求,高等教育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更多的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造者作出贡献。当代青年人有许多长处,但一般来说,社会实践这一课相对比较薄弱,青年人要健康成长,不但要学习书本知识,勇于探索、敏于创新,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这是青年人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江泽民曾指出:“事实证明,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5]372胡锦涛热切希望青年人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成才、奉献是青年成长的标志。它要求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成长报国,甘于奉献,是实现青年人生价值的重要渠道。江泽民要求把“祖国和人民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毕生精力,以此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8]127。胡锦涛要求青年一代,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广大有志青年提供了创造精彩人生的广阔舞台。无数事实反复证明,只有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才能使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得到高度统一,只有在为祖国、为人民的竭诚服务中,青春的光彩才能更加绚丽多姿。
  三、“三点希望”丰富和发展了“四个统一”思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青年的成长要求
  每一代青年人都是被所处时代塑造的,每一代青年人又都有属于他们自身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点。要正确认识和揭示青年的成长轨迹,就必须把他们放到时代发展的背景坐标系下观察和研判。
  江泽民提出“四个统一”思想时,面临的是“二十一世纪正向我们走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1]123的时代背景。胡锦涛提出“三点希望”时,面临的是“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2]的时代背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青年的成长既有共性的规定性,又具有时代的个性特质。“三点希望”继承和丰富了“四个统一”思想,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青年成长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4]胡锦涛在关于教育工作的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了这一重要思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他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在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教育改革和发展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胡锦涛对青年成长提出的“三点希望”,是他一贯坚持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在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以及对青年成长规律性把握过程中的充分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在“清华讲话”中,胡锦涛在给青年提出“三点希望”之前,针对高等教育如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问题,提出了“四个必须”: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统创新。“三点希望”和“四个必须”,是胡锦涛对中国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核心重大问题所作出的科学阐述。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三点希望”是希望青年人能够妥善处理好三组关系,或者兼顾,或者协调,或者统一,不能强调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按照马克思主义对全面发展的人的论断,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就其广度和深度来说,主要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等三个方面的内容。[10]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应该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体力是指人的各种“自然力”,也就是人体的机能;智力则是指精神方面诸能力的统一体。人的体力和智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对此,在“清华讲话”中,胡锦涛嘱咐青年一代,要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又是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是人的身心潜能,这种潜能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外化出来、转变成具体的活动能力才能创造财富。因此,胡锦涛要求青年人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其意义深远。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人是社会的人,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受制于他所生活的社会关系,这是马克思把社会关系的发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又一重要内容。在“清华讲话”中,胡锦涛要求广大青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正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考虑。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M]//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1\|04\|25(1).
  [3] 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4]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0\|09\|09(1).
  [5] 江泽民.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M]//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江泽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M]//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5.
  [7] 邓小平.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8.
  [8] 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M]//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 邓小平.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6.
  [10]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1\|32.
  [责任编辑:陈可阔]
  
  Theoretical Study of Jiang Zemin?s "Four Unifications" and
  Hu Jintao?s "Three Wishes" Thinking
  ZHOU Rudong
  (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90, China)
  
  Abstract:Comrade Jiang Zemin and Hu Jintao proposed "four unifications" and "three wishes" thinking to the students and the Chinese young people on the 10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s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Four unifications" and "Three wishes" thinking has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strategic insight, and it reveals the growth patter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youth, along with Deng Xiaoping?s "three faces" on education. "Three wishes" also reflec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growth of youth upon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n times. "Four unifications" and "three wishes" thinking has enriched and developed Marxist theory of youth education.
  Key words: "four unifications"; "three wishes"; "three faces";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标签:思想 三点 理论研究 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