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一作文 > 正文

高一历史导学案

时间:2017-04-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套导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导学案编号 01

一、

二、 课标: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难点:重点:深入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难点: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考古学的资料,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分析中国从文明初期到西

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三、 学习过程:

(一)夏商的政治形式:

(1) 国家的起源:

1、时间:2、推动因素:

3、地区:流域和

4、标志:,,。

(2)夏的政治形式:

传说禹的儿子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

为 ,“ ”由此开始, 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⑶ 商的政治形式:

商朝的政治特点:

1、商代贵族以

2、 和

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 进行决策,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 。

(二)西周的政治形式:

1、分封制:

(1)目的:巩固的统治

(2)分封对象:, ,。

(3)主要的诸侯国:

(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 权,对周天子

定期并提供 和。

(5)评价:

积极:

消极:

2、宗法制:

(1)目的:

(2)含义:

(3)核心内容:

(4)政治隶属关系:

(5)实质 :

(6)作用:1) 2)

合作探究:用最简练的话总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及宗法制的积极作用?

小结:总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典型例题]:[例1]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根本上讲是()

A.社会历史的倒退 B.禅让制腐朽的结果

C.奴隶主维持其统治的需要 D.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解析]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多,逐渐产生了私有制 和阶级,人类社会开始向奴隶社会过渡。而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由原始社会 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

[答案]D

[例2]西周时期的王位世袭制与夏商时期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A.民主推选 B.兄终弟及 C.嫡长子继承 D.父死子继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自夏朝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在夏商两代, 还存在着“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传位方式。到西周开始实行宗法制,其核 心内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C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从“传贤”到“传子”,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

A.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偶然的历史现象

C.不利于社会进步

D.以后列朝列代没有沿用

2.(2013·泰安高一检测)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中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的是( )

A.黄帝

C.禹B.尧 D.商王

3.(2013·临沂高一质检)“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姒笑一场。”诗中体现当时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C.嫡长子继承制B.分封制 D.世袭制

4.《诗经·鲁颂·鞢宫》记载:“王(周成王)曰:叔父(指周公),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这段材料主要反映( )

A.西周初年分封诸侯

B.周成王灭商之后建周

C.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

D.周王赏赐亲族大量土地

5.《史记》记载:东周时,“诸侯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盟主。”此记载实质上反映了( )

A.宗法制度不复存在

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盟主是全国最高统治者

D.分封制已经崩溃

6.《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

A.财产继承的原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D.兄终弟及的传统

7.(2012·江苏学业水平考试)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C.婚娶联姻制B.礼乐丧葬制 D.功臣分封制

8.(2013·辽宁实验中学高一月考)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宗法等级序列应是( )

A.周天子—卿—诸侯—士

B.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C.周天子—诸侯—士—卿大夫

D.周天子—大夫—士—卿

9.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 )

A.依附

C.平等B.兄弟 D.大宗与小宗

10.《尚书·召诂》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11.《北京晨报》载文说:中国传统思维中,一向有一个祖先、一个政权、一个核心的习惯。五千年文明需有一个源头,从制度方面寻找是( )

A.井田制影响

C.八股取士影响B.宗法制、分封制影响 D.禅让制影响

12.(2013·临沂月考)下列有关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王位世袭制的依据是宗法制

B.分封制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宗法制

C.宗法制是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也是依据宗法制进行分封的

篇二:高中历史导学案模式

高 中 历 史 学 案 导 学 模 式 及 案 例

(讨论稿)

“学案导学”是我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市大力倡导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历史学科也对学案导学进行了探讨和实验,现将历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及案例总结如下: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是通过其内部同化、顺应两种心理机制由低级平衡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中获得的,即学生具有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是学习中的“首席”;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的作用,积极为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搭建“脚手架”,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平等安全的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以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它启(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高一历史导学案)迪我们,应以培养多元智能为重要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历史课程标准》关于“三维目标”的规定。

二、学案编制

1、学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学为主体,教为主导;问题驱动,智能兼顾;变式训练,融会贯通。”

2、学案编制的分类。根据课型的不同,学案可分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

3、学案编制的流程。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即个人先行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

4、“两案合一”——编写“导学案”,克服教与学两张皮问题,老师的“教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案”。“导学案”编写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按照学生学习的全程来设计。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实现“笔记本、作业本与练习册”的“三本合一”,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学生听课时需要记录的东西就在“导学案”的空白处补记,要求学生定期把“导学案”装订起来。

三、主要包括六大环节:

情景导入 课标点击——课前预习导学(自主探究、课堂反馈)——课堂学习研讨(合作探究 交流点拨)——课内训练巩固(自我诊断、当堂达标)——点评交流 课堂小结——课后延伸(课后作业、知识链接)。

四、备注

1、“学案”应提前发至学生手中,让学生自学教材,重视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

2、上课时,以学定教。力戒“导学”变“导教”,缺失实效训练,忽视学法指导,避免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

3、根据具体学情或课型,适度调整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流程。

五、案例摘录

第二十四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学案)

课型 复习课 淄博十一中 武传生

课标再现: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

的重大历史意义

问题探究:1.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性质有何不同?

2.为什么我国能恢复港澳的主权?

3.为什么说两岸统一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一、课前小测:(学生课前做,集中批阅,课上点评)

1.“一国两制”构想中的”两制是指

A 两种社会制度 B两种法律制度 C两种经济制度 D两种文化制度

2.“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制度创新。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B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C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

D特别行政区原有制度不变

3.“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是在那次会议上通

过的

A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B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B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上D中共“十四”大

4.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最根本的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一国两制”的提出

C英国,葡萄牙的衰弱D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的增强

5.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我国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D“一国两制”

6.“一国两制”提出的意义有

(1)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3)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4)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唯一可行之路

A(1)(2)(3) B(2)(3)(4) C(1)(3)(4)D(1)(2)(3)(4)

7.香港和澳门问题是 问题,台湾问题是 问题。

8.汪辜会谈是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以民间名义公开进行的最高层次的会谈,这次会谈的最大成果是 。

8.目前阻碍祖国统一的主要因素是和。

9.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立场是 。

二.知识整合(学生梳理 老师补充完善)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含义 形成过程 意义

港澳回归:条件 过程 意义

两岸关系:现状立场前景

三.解惑释疑(启迪思维,师生互动)

1.香港问题 澳门问题 台湾问题的由来

2.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有何本质不同?

3.“一国两制’”为何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案?

四.举一反三:

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先生以悲愤的心情写出了《七子之歌》。诗中将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七个孩子,盼望着他们回到祖国的怀抱。请回答:

1.1945年以来香港.澳门.和台湾三地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2.我国政府的“一国两制“方针在对台湾问题和对港澳的具体政策有何不同?

3.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五.课后检测:(巩固提高)

1. 与经济特区相比,港,澳特别行政区的最大特点在于

A社会制度不同B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

C经济政策不同D生活方式不同

2. 邓小平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表明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一国两制”只是用于台湾D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3. 中英,中葡关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的发表

(1) 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翻开中国中国历史的新一页

(2) 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运用

(3) 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

(4) 标志着中国政府对港澳恢复了主权

A(1)(2)(3) B(2)(3) C(2)(3) (4)D(1)(4)

4.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到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在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他这段话的最本质的含义是

A英国失去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B中国的综合实力超过英国

B国家实力是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础

D香港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外交的胜利

5. 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1) 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阐述“一国两制”

(2) 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解决香港问题

(3) 中英签署联合声明

(4) 中葡签署联合声明

A(1)(2)(3)(4)B(1)(2)(4)(3)

C(2)(1)(3)(4)D(2)(1)(4)(3)

6. 问题探究:

(1)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2)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有什么不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与解决香港问题政策上最大不同是什么?

(3)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主要依靠什么力量?为什么统一中国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希望?

第23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博山实验中学 岳爱霞

※课标点击:

Ⅰ.了解“文革”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Ⅱ.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基础知识回顾:

1、阅读下列材料:

实践证明,“文革”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历史已经判明,“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摘自《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问题:材料指出“文革”是一场内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分析“文革”发动的原因并分析“文革”对我国民主法制造成了哪些破坏?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有哪些主要成就?怎样认识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篇三: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导学

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导学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

一、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预习提纲

_______。

夏 历史地位:是我国出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制度特点:出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立:________年,商族首领_______灭夏,建立商朝。

内服:是_______________。

制度 商

外服:是_______________

政治制度

及其特点 ①商王通过_________来处理各种事务,控制着______的实际权力, 与各方国形成_______的关系 特点 ②商朝是个弥漫着_________的王朝。

③商王对参加联盟的方国的控制力是_________。

建立:_____年,由______建立。

内容:____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______是周王直接 驻地,_________是分封的主体,此外还有________。 分封制 周的______、______、______以周王的名义“授土”、 “授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周

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_。

宗法制 政内容:周人把______________的一种措施,确立了严格的 治

制___________体系。 度

作用:有利于_________,防止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乐制度:作为__________,成为维护__________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分封制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⑵宗法制实行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2.难点

⑴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⑶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线索勾勒

1、基本线索

2、延伸拓展

(1)由内服与外服制度到分封宗法制的演变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趋势?

(2)请结合本课所学内容,简单描述一下西周社会结构的特点。

(3)与商代的方国、希腊的城邦相比,西周的诸侯国具有哪些特点?

五、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夏朝在历史上大约存在了( )

A.470年 B.554年 C.550年 D.275年

2.现在我们的各级工职人员都有工资,那么西周是怎样解决各级官员工资问题的( )

A.赏赐 B.征战 C.经商 D.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3.“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B.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 C.秦汉的郡县制 D.西周的分封制

4.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的名称和建立时间分别是( )

A. 夏朝公元2070年 B.夏朝公元前2070年

C.商朝公元前1046年 D.商朝公元前1600年

5.以下对西周初期分封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开始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 B.有利于开发边疆

C.有利于巩固周的统治D.有利于周天子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6.西周的宗法制实质上是一种( )

A.选拔人才的制度 B.奴隶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C.权利继承制度 D.中央与地方权力相互制约与均衡制度

7.周朝礼乐制度的本质意义是( )

A.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B.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C.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 D.是一种等级制度

8.中国文化特别看重祖宗,下列与此现象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内服与外服 B.分封制 C.礼乐制度 D.宗法制度

二、非选择题

9.材料题

材料一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適子(通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

材料二 “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

————《左传》鲁定公四年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回答,材料中反映了西周实行什么样的制度?这一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什么?

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反映了西周实行什么样的制度?这一制度下,周王处于何种地位?

10.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各有何特点?简要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预习提纲

(一)、背景:从群雄逐鹿到大统一

1、 周王室衰微,出现群雄逐鹿的局面

年,周平王迁都制逐步瓦解,旧的统治秩序被打乱,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公主的局面,分封制瓦解的主要表现是 ,宗法制瓦解的主要表现是 。

2、秦国经过

3、公元前221年,秦王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中央机构:皇权至上,表现为和 。 中央政府机构 三公指,各负责

九卿指,分管着。

中央机构的特点是 地方机构:废分封,置郡县

和分封制相比,郡县制的特点是。 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秦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历史影响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内容及其影响。

2.难点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及各自的特点。

四、线索勾勒

1、基本线索

2、延伸拓展

(1)简要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建立原因、历史影响。

(3)结合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认识郡县制的历史作用。

五、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过程中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 )

A.韩、赵、魏、燕、楚、齐B. 韩、赵、魏、楚、齐、燕

C. 韩、赵、魏、楚、燕、齐 D. 韩、赵、魏、楚、燕、齐

2.对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从上到下顺序表述正确的是( )

A.郡、县、乡、里 B.郡、县、州 C.郡、县、州、乡D.州、郡、县

3.秦朝中央集权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 )

A.改称皇帝 B.建立中央官制 C.地方实行郡县制 D.皇权至高无上

4.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度量衡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修筑长城 D.颁布秦律

5.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就论证度量衡而言,下列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古籍的记载 B.实物史料 C.政府的声明 D.历史学家的阐释

标签:高一 学案 历史 高一历史必修二导学案 历史选修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