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中周记 > 正文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已成为当前生物教学研究的主题。本文以实际教学为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问题、独立自学、交流互动,阐述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认识。
  关键词:教学策略 培养 自主学习
  
  1 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奠定基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泼、和谐、主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气氛。
  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高中“光合作用”的教学,是初中生物学“光合作用”的延伸,为检测学生的认知程度,首先提出以下问题:(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好一派生机勃勃、春意浓浓的诗情画卷,是谁为我们创造了生机盎然的世界?(2)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在哪里进行的?原料、产物、实质是什么?如何验证产物?(3)光能可以使水分解,那池塘里的水为什么没有被光分解呢?光合作用的原理又是什么呢?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提出这些问题,使学生清晰地知道这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考,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的理解。
  问题须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相呼应。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的境界。如在“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1)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2)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哪儿?明显生长的部位又在哪儿?(3)胚芽鞘尖端是如何引起其下部明显生长的?(4)植物的弯曲生长与生长素浓度有何关系?通过这一系列“问题链”形式,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环环紧扣,逐层深入。这样经过学生探究和努力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更能训练学生严谨的思维与科学推理方式,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与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问题的提出要贴近生活实际。如在讲授“渗透作用”时,要求学生在家制作一碟腌黄瓜,观察黄瓜腌制前后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腌制后的黄瓜比腌制前的软?碟中的汤汁是从哪里来的?所面临的既是熟悉的、常见的,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就可能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怀特说:“什么是教育的源泉?那就是生活中的一切。”这些来自学生在学习中所发生的、与他切身相关的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2 体验问题,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让学生自己探究,独立思考。首先要他们明确学习任务,再设计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深刻,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亲身体验过的知识要比从教师那里直接灌输得到的知识要深刻。学生通过熟悉实验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学习的乐趣性。就记忆强度而言,这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原因的要牢得多。如:在学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一系列问题:人们都喜欢早上在公园或树林茂密的地方锻炼,你认为合适吗?新疆的葡萄与马鞍山的葡萄比较,哪里的品质更好?为什么?贮藏水果放在通风的地方合适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加以探究。
  用好教材中的实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份设计精当思维缜密的实验设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特别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如在研究植物向光性的问题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提出假设:一些学生认为植物的向光性与胚芽发育的尖端有关;一些学生认为弯曲生长的是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因而植物的向光性应与尖端下面的一段有关。然后引导学生围绕“猜想、假设”,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更要重视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同时还要注意设计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如:(1)玉米幼苗用单侧光照射;玉米幼苗种在暗处;(2)切掉胚芽鞘,幼苗用单侧光照射等等。学生完成各组实验后,分析总结得出:玉米幼苗具有向光性;玉米幼苗生长和弯曲与尖端有关等结论。学生归纳出这些结论很自然地会把这些知识迁移到生产生活实际的应用中,如滴加一定浓度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根,便于扦插的枝条成活。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师生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来说,学生探究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只能归纳出自己掌握的知识点,对于不理解的知识点往往束手无策。因此,教师在知识归纳中要起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实践,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章节所学内容。如在复习高中《生物》时,我要求以染色体为线索,整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染色体的形态、数目;(2)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与DNA的关系;(3)染色体的存在部位及存在形态,(4)染色体的复制(时期与方式);(5)染色体的传递规律:有丝分裂的传递与减数分裂的传递的比较;(6)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与遗传规律的关系;(7)染色体变异与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收放”尺度,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发言,消除其胆怯心理。
  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之主动积极地运用知识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具体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例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一节内容时,课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相关材料用具,上课时进行了一些演示实验,但我并没有说出结论,而是启发学生很自然发现并提出问题“食物中都有哪些营养成分”。鼓励学生根据所见、所知和所想,大胆作出各种假设,如可能有水分、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然后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完善的探究计划,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相关结论,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食物中还有哪些营养成分,怎样探究等。这样既能丰富想象力,训练思维力,又使教学民主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自己解答,教师运用“点化”的教学艺术,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较简单的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对于不同观点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答题中不断渗透各种学习方法和解题技能,如:查阅资料,实践调查,亲身实验论证,多观察周围的事物等。学生在参与中悟道,在参与中悟法。
  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特别好奇,有许多疑惑需教师给予解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满足学生的知识饥渴。在学生出题中经常出现时间的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随机应变,精简问题优化问题,掌控教学尺度。
  总之,只要教师的教学策略得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无须刻意“雕琢”。

标签:自主学习 促进学生 教学策略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