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中周记 > 正文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_对语文教育中施行美育的思考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美育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但目前在语文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对美育没有引起充分的的关注,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文通过透视美育现状,分析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可行性,探索语文教育中实施美育的多种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途径??
  
  一、 美育现状?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美育教育应在学校教育中有一席之地。教育学上说,“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通过审美可以“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获得“最纯洁之快乐”,“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
  目前,美育几乎成了学校教育“被遗忘的角落”和“失落的世界”。从学校课程的设置和具体实施来看,音乐、美术等美育课,课时很少,而且常被所谓的主课挤掉,效果就可想而知。这样,语文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就成了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可是语文课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特别是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课中往往只剩下干巴巴的,所谓的“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新课程背景下注重、渗透美育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受传统美育观影响,重在对学生进行“陶”和“冶”,其实质是把学生一个个鲜活的个性纳入固定、普遍、制约性的模式里加以规范,这种以扼制学生个性和创新的美育,绝对不是应当有的美育。?
  
  二、 语文教育中实施美育势在必行?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再现美、创造美的重要学科。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理性美的仓库,一篇篇课文,又往往是思想美、形象美、结构美、语言美的统一体。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而,语文课中实施美育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事情。再从语文教学的本质来看,无论教和学,都是围绕语言展开的,而语言总是和人的生命意识、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语言的学习不可能不同时是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接受过程;语言的教学过程不可能不同时是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培养过程。在语言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了做人,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因此理想的语文教学活动始终跟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一起展开的。?
  
  三、 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构想?
  
  (一) 从语文教育走向生活中发掘美育。生活永远是美取之不尽的宝藏,让语文课走近生活,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语文阅读教学的材料是作家对生活中的美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对作品所描绘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写作教学中,学生的习作也应该是对生活中的美的感受和表达,是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留下的美丽痕迹。在教学中,适当地淡化学生的学生意识、学习意识,让他们感受到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本来就是生活的表现形式,他们学习语文,不是教师要教给他们知识,而是他们自己在真实而又充满感性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积极质疑、发问,对教材作出自己的分析、鉴赏、评价,提倡师生间学生间不同认识的辩论和不同情感的交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创造良好的气氛和环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 从文学作品教学中挖掘美育。语文教材中,许多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这无疑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美的能力的绝好材料,要让这些文学作品有用武之地,就不能在教学中简单地把它们看成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要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结构。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创作的作品,留有一定的“空白”,允许读者发挥各自的想象来填充。“作家只有激发读者的想象,才有希望使他全神贯注,从而实现作品文本的意图。”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允许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作品,相信学生的感觉,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提高审美能力。其次,要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形象化语言的感知和领悟。言语形式是作品内容的载体,那形象化的语言,往往使人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对于这种感觉,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触摸,去感受,去鉴赏,去回味。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心灵会得到净化,人格会得到提升。?
  (三) 从学生的语言实践中感受美育。语文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去感受、领悟语文学习的魅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获得语文能力。因为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构建起来的理解,才称得上“真正理解”。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实践活动往往被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使学生学习中获得的感受比较肤浅空洞,审美效应也不明显。语文实践活动,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演课本剧,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走入作品,把自己的心与作品中的人物融在一起,对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一个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感受,并创造出一个个带有学生自己特色的人物形象来。很明显,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大有裨益。再如课文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调,读出感情,使文中之话,皆若出于我口,文中之情,皆若溢于我心,从而感受、体验文中之美。同时,当学生以充沛的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比较准确传神地读出文中内容,也是一种美的创造。?
  (四) 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和新的课程评价观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语文教学的面貌,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已经使语文教学变得新鲜、活泼,丰富,更加突显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达到优势互补,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品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信息技术把课文中的图像、文字、英雄人物、壮丽河山展现给学生,把优美的语言,完美的形象以及人物内心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崇高与壮美传递给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感悟精神世界中更美好的东西,从而感悟人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美育对学生灵魂的塑造直接施加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重视美育,特别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自觉实施美育,把美育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
  [2]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
  [3] 朱光潜的《谈美感教育》

标签:美育 施行 语文教育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