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中周记 > 正文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二)案例]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 说教材 ?      (一) 教材分析?   《灯下漫笔》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散文鉴赏教学课文,它是一篇非常有典型意义的杂文,共有两个部分,分别在阅读教材和读本上。第一部分着眼于剖析中国历史的实质,主要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剖析;第二部分从民族文化角度,对当时中国现状作了深刻的揭露。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历史与现状都密切关联,互为因果。而作者的批判意识与否定精神在两部分中都体现得十分鲜明与强烈。作者在两个部分的结尾都指出了“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第一部分的“使命”为创造第三样时代,第二部分则为“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筵席,毁坏这厨房”一在创造,一在毁坏,这正是“使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本次教学的是第二部分,这部分对当时中国现状的分析,着重揭露了帝国主义歌颂中国固有文明只不过要“享用中国用子女玉帛所做的筵席”的侵略本质。鲁迅深入解剖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抨击了封建等级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帝国主义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险恶用心,同时也对国民劣根性的进行了批判。全篇激情饱满,情理交融,语言有力。本文从吃饭小事写起,论及中国的固有文明本质这一重大主题,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能使学生在了解了杂文“显微镜式”的体式与功用的前提下,提高学生深入观察、思考生活的能力。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品味鉴赏语言,分析本文运用比喻、对比、反语、暗示和讽刺等手法及其效果,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鲁迅杂文并不陌生,在初中就学过的《论雷峰塔的倒掉》,高中学过的《拿来主义》,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但当学习《灯下漫笔》时,学生仍会感到难以理解,一是由于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和现在我们所说的话有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是由于鲁迅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的深度与学生有距离。所以我们有必要解决本文的字词,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的思想,消除这种距离。《灯下漫笔》既是名篇也是难篇,通过学习理清思路让学生掌握情理结合的方法自然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时,通过鉴赏关键语句,了解鲁迅思想,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地品味鲁迅杂文的“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我们已经学习过《灯下漫笔》的第一部分,学生对许多问题已经理解,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这为我们学习本文提供了一些便利。但《灯下漫笔》第二部分要一课时完成,难度仍然不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布置学生预习,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才能完成所设置的教学目标。?
  
  二、 说教法、说学法?
  
  教法:分析法 讨论探究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设疑、讨论分析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通过对结构的清理,对语言的揣摩、鉴赏,把握作者强烈的情感。因此,教师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杂文的方法。?
  1. 设疑讨论 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加上鲁迅的思想比较深刻,学生要充分把握本文中鲁迅的思想有困难,所以先介绍写作背景,然后设置问题讨论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2. 分析感受 通过师生互动,在教师的点评,学生的相互分析感受鲁迅杂文的特点 ?
  学法:?
  1. 讨论感受鉴赏鲁迅杂文的语言,我认为重点在于弄清其表现手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其次,细细品味揣摩本文直白、含蓄、暗示、讽刺的语言。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
  2. 探究感受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提倡教学民主”等主张,要求教学要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
  
  三、 说步骤?
  
  引入新课――整体感知――品味鉴赏――归纳小结?
  
  四、 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
  (1) 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
  (2) 抓住关键语句品味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
  (2) 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3. 德育目标 ?
  (1) 领会课文中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 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
  (三) 教学重难点 ?
  1. 教学重点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幽默犀利”是他的语言风格,本课也不例外。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根据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点鉴赏其有力的语言。 ?
  2. 教学难点?
  学生对鲁迅思想的理解,即体会作者思考中国固有文明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等级制度吃人本质的憎恨,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揭露,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五、说教学过程 ?
  
  (一) 引入新课、解题 ?
  1. 导入新课: ?
  2. 介绍背景、释题?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鲁迅写作本文时,北京正处在北洋军阀的统 治之下,环境险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对中国历史有着深刻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本质看得十分清楚的鲁迅先生,思考着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925年春末夏初的某一天,面对窗外沉沉黑夜,他就着昏暗的灯光写了这篇文章。?
  鲁迅在《夜颂》中说自己是“爱夜的人”。而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己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1925年的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漫笔”乃解作“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之意;可否这样解读《灯下漫笔》,灯下漫笔,即以“夜的眼”对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二) 整体感知(略) ?
  A. 词语解释?
  倘能(疾首蹙额)。 头痛皱眉(痛苦忧伤的样子) ?
  爱国者所自(诩)的。夸耀。 ?
  今人还用(子女玉帛)为作奴隶的(贽敬)姑娘、珠玉和丝织品。初次见人送的礼物 ?
   常有兵(燹)…战火 ?
   因为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迷惑 ?
  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少;不多 ?
  也有(饿莩)饿死的人 ?
  B. 让学生带着三个引导性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全文,理清脉络。?
  思考:?
  1. 作者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什么小事联想到了重大社会问题? ?
  2. 作者对中国的固有文明是怎样进行总结的?“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3. 作者认为对这个社会应该怎么办?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
  提示:对现实的抨击,转到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批判,再回到现实,提出使命。?
  (三) 品味鉴赏(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品味鉴赏) ?
  1. 鉴赏第一个部分中体现出来的“以小见大,由事入理”的结构特色。 ?
  (1) 请同学们概括出这是一件什么小事?(吃饭赞赏中国文明)?
  (2) 鲁迅先生有什么感想??
  古圣先贤既给予我们保古守旧的格言,但同时也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献于征服者的大宴。?
  (3) “奉献于征服者的事实”有哪些?我们的爱国者是怎样表现的?体现了他们的什么心理?这类人鲁迅在其他的文章中出现过吗?作者对这类人是什么感情? ?
  2. 鉴赏第二个部分中鲁迅“披情入理,情理交融”地揭露封建等级制度所流露出的深沉的感情。(找句子,品字词,鉴感情)?
  (1) 朗读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学生点评(应该有愤怒、讽刺、同情)教师分析特点(反语、直说)?
  (2) 放幻灯鲁迅认为等级制度的本质是什么?小字部分说明什么?(幻灯)?
  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
  板书核心:封建等级制度实质――吃人?
  (3) 在等级制度下,国民是如何生活的?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反抗者的?请同学找出句子。抓住重点字词,认真揣摩字面背后鲁迅蕴藏其中的感情。?
  不能动弹(专制制度的残酷,人民命运悲惨――哀其不幸)?
  也不想动弹(国民愚昧麻木――怒其不争)?
  有敢非议者,其罪名曰不安分 (残酷的镇压――对专制制度的憎恨)?
  ――表现了鲁迅对封建暴政的憎恨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4) 请同学找出鲁迅描述太平盛世的句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品味鲁迅辛辣的讽刺艺术。 ?
  ‘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年兵燹,常有水旱。”反语(愤怒、形象、讽刺的语言)?
  古――今本质没有区别,得出结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表现了鲁迅对封建等级制度的痛恨。(形象、讽刺的语言)?
  小结:揭露了“中国固有精神文明”的“吃人”本质,这封建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人有十等”的封建等级制度。文章还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在本质上与传统文明的连续统一性,指出当时社会现实的本质也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
  3. 简要鉴赏第三部分鲁迅杂文关注现实的特点,进行讨论。?
  分成4个小组讨论?
  (1) 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傍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所谓中国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结合全文,本段揭示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2) 称赞中国的有几种人,他们为什么称赞中国?作者的态度如何??
  (3) 如何理解“至于罗素在西湖见轿夫含笑,便赞美中国人,则也许别有意思罢。但是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含义是什么? ?
  答:这是暗示的手法。轿夫和坐轿人的隐意是人民与统治者,“不含笑”是反抗压迫的含蓄说法。运用暗示手法即与当时环境的险恶有关,又收到含蓄蕴藉、富于回味的艺术效果。?
  (4) “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中的食人者、筵席、厨房分别指什么,你觉得什么样的品质的青年才能完成完成第三样时代的历史使命。?
  中外统治者吃人的社会现实 吃人的社会制度?
  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无所谓惧的革命勇气。?
  (四) 拓展总结?
  1. 怎样看待鲁迅对社会、历史的批判??
  2. 归纳本文情理交融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结语:?
  今天学习了《灯下漫笔》,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黑暗中鲁迅那如炬的目光,那双犀利的眼睛里不仅有愤怒的火焰,更有晶莹的泪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鲁迅那关注苍生的心仿佛依然跳动在耳旁,震撼着我们的灵魂。鲁迅写过一首《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同学们,我们能体会这位名满天下的伟人他内心的悲哀吗?为什么我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深爱这宽广的土地。让我们踏着先生为我们指明的方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标签:漫笔 灯下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