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公告书 > 正文

当代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发展趋势 [当代科幻电影之觞]

时间:2019-01-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SCIENCE FICTION MOVIES   《异星战场》PK《星战》、《阿凡达》      作为一名科幻电影粉丝,你一定知道《星球大战》(Star Wars),尤达大师、欧比旺,你还一定知道《星际迷航》(Star Trek)的企业家号飞船,如果你想成为真正的“科幻呆子”,还有一个《火星上的约翰?卡特》(John Carter of Mars)系列是必须要了解的,近期在全球上映的《异星战场》(John Carter)就是根据这一系列小说改编,《星球大战》和《阿凡达》(Avatar)都是受到“约翰?卡特”的灵感启发才与世人见面。
  埃德加?赖斯?巴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 就是缔造这一传奇的创始人,他笔下的巴松(Barsoom)传奇已经成为如今主流科幻小说的鼻祖,下面这张表格就是铁证。《阿凡达》、《飞侠哥顿》(Flash Gordon)、《星球大战》、《沙丘》(Dune)、《超人》(Superman)都或多或少借鉴了《异星战场》的设定。而《约翰?卡特》“巴松”传奇小说提出的一系列概念,都是前所未有的新名词儿,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虽然早已熟悉了飞船大战、外星敌人、拥有四只手臂两条腿的奇异生物,外星星球部落的自创语言……但不容否认,如果没有《异星战场》,科幻界的发展将会推后很多年。
  但《异星战场》在北美的票房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为什么祖师爷反而输给了儿孙?这个百年的传奇在当代水土不服的原因是什么?
  《异星战场》北美开画第一周,收获票房3060万美元,这个数字其实好于那些对《异星战场》持悲观态度的预言者,比预言的2500万首周票房也要好得多。但这个数字并不让人满意,各大媒体对这部电影都给出了“失望”的评价。作为一部主打科幻题材和视觉特效的电影,竟然没有登上冠军宝座,输给了《老雷斯的故事》(The Lorax),而后者的票房狂掉44%。与去年同期比较,收获烂评无数的《洛杉矶之战》(Battle: Los Angeles)的表现也要好过《异星战场》,我们要了解这样一个数字:《异星战场》的成本(包括制作和宣发)为2亿5000万美元,而《洛杉矶之战》仅仅是它的三分之一。
  在当代这个十分拥挤的市场中,一部电影要想活得长也是需要生存技巧的,首周票房是其关键,只有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某些电影的票房数字不降反升。但这种情况放在这种“大片”上往往不适用,第一周便决定了生死,最好的例子:2011年的黑马影片《相助》(The Help)的慢慢吸金技巧是《异星战场》2亿5000万成本学不来的。
  《异星战场》在国际市场的票房数据拿到了惊人的7000万美元,这对迪士尼来说是个定心丸,海外市场的长线运作是此类电影发展的一大方向,“7000万美元”这个数字,其实也只是马马虎虎,但是导演安德鲁?斯坦顿(Andrew Stanton)执导《火星众神》(The Gods of Mars) 的可能性已经几乎为零。之前迪士尼也经历了这种情况,2010年的《波斯王子》(Prince of Persia)北美首周票房收获3000万美元,最终以9100万美元的北美票房惨淡收场,即使在海外有卓越表现(主要还是归功于同名游戏),我们也没有听说《波斯王子》的续集。
  现在有一种可能就是迪士尼会对外宣布《火星众神》的拍摄计划,但这仅仅只是显示制片方对这一系列电影的信心,希望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走入电影院。就像华纳兄弟影业放出消息说,我们要拍《绿灯侠》(Green Lantern)的续集,还有迪士尼的《创战纪》(Tron: Legacy),最后这些计划都默默地消失了。
  
  《异星战场》北美开画第一周,收获票房3060万美元,这个数字其实好于那些对《异星战场》持悲观态度的预言者,比预言的2500万首周票房也要好得多。但这个数字并不让人满意,各大媒体对这部电影都给出了"失望"的评价。
  
不要对《异星战场》失望的5个理由
  《异星战场》接下来面对的挑战并不轻松,2012年大热影片《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在《异星战场》两周后上映,电影目标群体的冲突是两部电影争抢票房的很大原因。没有达到《阿凡达》的辉煌,甚至从票房上看《异星战场》都称不上是一部成功的电影,除去这些负面新闻,这部融合了流行文化、科幻元素的作品仍然是一部科幻迷不能错过的电影,以下5个理由还是可以让我们对《异星战场》保持信心的。
  
请大家参考2010年的失败大作《诸神之战》
  虽然用这部几乎一无是处的电影和《异星战场》比较,有些很让人沮丧,但《诸神之战》在海外市场的强劲表现不可小觑,续集《诸神之怒》(Wrath of the Titans)也即将上映。希望《异星战场》的表现能让巴松传奇继续下去。但从另一方面看,“诸神”的成本要远低于“约翰?卡特”,而前者的首周票房也达到了6100万,是后者的两倍。
  有趣的是《诸神之战》的主演萨姆?沃辛顿正是凭借《阿凡达》、《终结者2018》科幻题材电影一战成名,转身卖肉毫不犹豫投入到众神的厮杀中去。
《异星战场》票房失利并不怪电影本身,而是市场策略制定有偏差
  电影的宣传策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幻电影票房的好坏,如果你是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粉丝,那么你一定会被电影的预告片吸引,雄壮的火星地貌,奇幻的外星人设定。但是对于那些不是埃德加书迷的潜在电影观众来讲,这些科幻概念有些被过分强调了。
  要知道如今已经是2012年,火星已经不再是新鲜的元素了,对一般观众来说,约翰?卡特的形象并不是他们关注的中心点。另外,有多少观众知道小说作者埃德加同时也是 “人猿泰山”(Tarzan)之父?《异星战场》中的爱情故事线也太过强调,观众对男欢女爱的异星之恋也丧失了基本的兴趣。那只可爱的火星狗乌拉(Woola)其实是电影的大亮点,但预告片中只有可怜的一个镜头,皮克斯出身的安德鲁?斯坦顿的幽默感,完全可以通过乌拉大加发挥,搞不好还能同《冰河世纪》(Ice of Age)中那只追逐松果的松鼠一样,创作出一系列的外传动画短片……
  不可否认,《异星战场》本来就是《阿凡达》电影的灵感来源,那些所有同《阿凡达》相似的美丽镜头在预告片中都被刻意隐去,或许是想给观众一个大大的惊喜,可惜变成了哑弹。
  观众在预告片看到的约翰?卡特同白猿的激烈战争,的确是整部电影的亮点,但约翰?卡特意识到自己超能力过程的桥段也应该大加发挥,这一桥段几乎是电影幽默感为数不多的体现。
对于走进电影院的观众来说,《异星战场》收获了好眼缘
  如果市场营销做得成功,能让观众走进电影院,那么《异星战场》的气势绝对不同。从目前的观众评分来看,凡是走进电影院的影迷还是很看好这部科幻大作,他们觉得这是一部让人开心的好电影:平均 B+的口碑评分,烂番茄50%的新鲜度说明《异星战场》值得一看。
  主流媒体对于《异星战场》给出了相对严格的评论,但是在这样一个网络飞速发展的年代中,观众能面对主流媒体保持清醒的头脑。很多个人博客和垂直媒体给出的评论都是积极正面的。
  大多数观众都对电影中塑造的“约翰?卡特”形象比较满意,现代社会和火星环境的穿越部分令人惊奇,穿越过程的唯美画面也让人惊叹不已。通常情况来说,一部电影的好口碑并不能成为票房大卖的主要力量,但至少能让《异星战场》走持续发展路线。
蓝光碟版本绝对值得收藏
  现在提蓝光碟确实为时过早,但电影中的CGI形象的确让人瞠目结舌,这些幕后的制作特辑都会在蓝光碟中收录,电影爱好者不仅能在家看到完整的正片,同时也能了解到电影人如何把这些令人震惊的元素组合在一起,而这个过程则是除去电影本身难得的乐趣。
原汁原味的埃德加?赖斯?巴勒斯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电影人就想过要把“约翰?卡特”的故事搬上大屏幕,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最终这一梦想过了80年才实现。仅从电影本身的角度看,把背后的经济利益抛开不计,能看到《异星战场》还是很幸运的,虽然这个传奇故事是在现代电影制片工业下完成,流水线般的制作少了几分工艺品的感觉,但埃德加小说的精髓依然不变。
  编剧为火星公主增加了几分现代感,这是情理之中的做法――除此以外一切都保持了小说的原汁原味。从笔者个人角度来说, “巴松”传奇是我对科幻题材感兴趣的开端,在大屏幕上看到儿时梦想成真的那一刻时,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
  市场营销的错误路线,让《异星战场》变成了一部很难寻找卖点的烫手山芋,而如今的电影观众已经不再抱着 “逢大片必看”的心情,不管怎么说,小说迷能从《异星战场》中获得很多安慰。
  
《异星战场》与《阿凡达》、《星战》不同在哪里?
  或许大多数影迷并不了解《异星战场》与《阿凡达》的渊源,但并不妨碍大家将这两部电影进行比较。两部电影的设定都很棒,但当我回想起那部创下全球票房奇迹的《阿凡达》时,却想不起任何细节……完美的CGI画面,极具震撼力的3D效果,这些形容词都太“大”了,那些感动人的细节不知从哪里消失了,可是我却永远无法忘记《瓦力》(Wall E)中的大眼睛Wall-E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时流下的热泪。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创造出的人物似乎没有太大的生命力,在那个蓝色的星球上,大家都一本正经地生活着。当然,那些我们从未见过的动物、植物带来的视觉震撼效果非凡,扑面而来,太大的信息量造成我们忽略了《阿凡达》的故事。
  很多小朋友在看过《异星战场》之后表示,“我觉得《异星战场》比《阿凡达》好看!”从故事本身上讲,《异星战场》完成了讲故事的基本任务,整部电影充满乐趣,自从影片开始的那一刻起一直到最后片尾出现字幕,都十分流畅,以至于电影结束时,我根本没有意识到已经过了2个小时的时间。
  所以,在这里有个问题想问大家,如果我们不从电影工业、电影技术的角度来看,仅仅从电影本身来看,你们觉得《阿凡达》是一部好电影吗?
  在现代社会中的流行文化大风潮下,《异星战场》少了些“嬉笑怒骂”的趣味,这种感觉在电影中很微妙,最好的例证就是新版的《福尔摩斯》(Sherlock Homles)。安德鲁?斯坦顿的第一部真人电影有点太过严肃了,不过我们不能把这个错误完全归咎于安德鲁,为保持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小说的原汁原味,这是电影必须做的牺牲。
  另一部值得探讨的电影是《星球大战》,这部被成千上万科幻迷奉为“圣经”的电影所具有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电影本身。的确,《星球大战》也是受《异星战场》原著小说的启迪,只可惜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早在1977年就把星战第一部搬上大屏幕,2012年的《异星战场》在时间上吃了大亏。
安德鲁?斯坦顿 PK 詹姆斯?卡梅隆 PK 乔治?卢卡斯
  躲在《瓦力》(Wall E)和《寻找尼莫》(Finding Nemo)之后的大功臣安德鲁?斯坦顿几乎是和自己在皮克斯的同事布拉德?伯德(Brad Bird)同时着手拍摄真人电影,后者缔造了《超人总动员》(The Incredibles)和《小鼠大厨》(Ratatouille)的皮克斯传奇,也拯救了《碟中谍4》(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系列电影和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的电影生涯,但安德鲁没有收获相同的好评。
  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同是皮克斯出身,同样拍摄了第一部真人电影,安德鲁你会不会觉得布拉德?伯德的成功给你带来压力,面对这一问题,安德鲁曾表示,他并不把两人的工作视为竞争,他非常欣赏布拉德?伯德的才能。这一回答基本是教科书式的绕圈子官话,如安德鲁所愿,我们不再对比两位皮克斯的大导演,现在让安德鲁?斯坦顿与缔造《阿凡达》票房神话的詹姆斯?卡梅隆PK一番。
  詹姆斯?卡梅隆是一名传奇人物,他的每部电影都是经典之作,如今占据全球票房榜第一、第二的电影皆出自卡梅隆的导筒之下,2012年4月随着《泰坦尼克号3D》(Titanic 3D)重制版本上映,卡梅隆将再一次续写辉煌。《阿凡达》不可思议的成功更是让卡梅隆带上了凡人不可企及的光环。
  我相信,若比较两人的知名度,还是詹姆斯?卡梅隆更胜一筹。
  纵观卡梅隆的作品履历,《终结者》(Terminator)、《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几乎每部电影的上映都是电影史上跨越时代的进步,人们更多用“里程碑”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卡梅隆的每部作品。但安德鲁?斯坦顿不同,“文艺”或许更加切近他指导的影片气质。
  大名鼎鼎的乔治?卢卡斯同学虽然只拍过这“一部”星战电影,除此之外他担任了很多电影的执行制片人工作,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印第安纳琼斯》系列。由“星战”概念衍生出来的一切泛文化产品足够让他衣食无忧:电视剧集、动画片、书籍、游戏、电影周边以及无数的星战主题商品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不了解详情的同学们可以参看如今热播的美剧《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几名主演的最大愿望就是可以通宵玩星战网游。
  另一方面,乔治?卢卡斯创立的工业光魔公司(全称: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简称:ILM)为世界电影特效的发展也作了相当大的贡献。事实上,在历史上票房最高的十部影片中,有八部使用了工业光魔公司制作的视效。
  至于工业光魔和皮克斯的渊源在电影史上更是一段充满戏剧的佳话,工业光魔公司内部有一个叫“计算机动画小组”的组织,专门研究全3D动画,但是卢卡斯先生对这种技术不感兴趣,他对照片真实度的电影特技更有兴趣。于是在1986年,他卖掉了这个电脑部门给“苹果之父”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该部门后来发展成了如今动画制作的大腕――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或许这也是乔治?卢卡斯和安德鲁?斯坦顿的渊源所在吧。
  
后期转制3D PK 先进3D摄像技术 PK 3D重制
  《异星战场》的3D效果并不出色,影迷应该也会对这类“后期转制”影片的3D效果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整个观影过程中我发觉即使把眼镜摘下来也没有任何大碍。
  再回到《阿凡达》的灵魂人物,詹姆斯?卡梅隆身上。这名在许多影迷中的心中被描绘成“大神”的人,对于技术有着近乎疯狂的追逐,他在《阿凡达》中3D技术的出色应用,使其成为当今3D电影的权威之一。在卡梅隆身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一天,卡梅隆带着摄制组去深海海沟探险了,整个探险过程将会拍成3D纪录片;另一天,卡梅隆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摄像机,已经被美国航天局采用,并要发射到月球――这些新闻最终都会有一个落脚点, 大神“卡梅隆”为《阿凡达》电影的续集正在辛苦地收集素材,观众将会在大屏幕上得到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但是恰恰由于《阿凡达》太过追求3D技术,使得缺失了故事的完整性,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2011年底的徐克导演的3D大作《龙门飞甲》3D效果堪称国内第一,但徐大师忘记了剧本的重要性,失去了“一剧之本”,也就是最关键的故事。
  《异星战场》以普通、3D和IMAX 3D三种方式上映,在IMAX上屏幕带来的“异星”感觉应该会更加强烈,但是这种视觉冲击力绝对与3D无关。
  另一方面,乔治?卢卡斯怎能看到目前的3D狂潮而不动心?《星球大战前传:魅影危机》(Star Wars Episode 1:The Phantom Menace)的3D重制版本,已经在2012年2月10日上映并成功圈钱。
  这三者的PK比较几乎涵盖了市场上目前所有的3D影片形式,相比普通电影来说,3D影片的高票价依然是票房收入的利器。
  
小说改编 PK 原创剧本 PK 衍生小说
  如今想要看到原创剧本的好电影的确太难了,在这个系列电影和小说改编电影满天飞的环境下,打着原创剧本旗帜《阿凡达》的确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但,之后观众又失望了。然而,《星战》系列不会让观众失望,考虑到时代背景(1977年),人们走入电影院后看到的场景足够让他们拖着下巴走出来,换一种不是很得体的说法表述:那时的观众仍然单纯,比现在的观众好糊弄多了。
  詹姆斯?卡梅隆为了增加《阿凡达》系列的可看性,已经开始着手写小说,而《星战》的小说更是卖到脱销。但是我们不要忘记,100年前出版的《约翰?卡特》系列是奠定这一切科幻题材的鼻祖。
  以皮克斯工作室的“讲故事”能力,这次的安德鲁?斯坦顿令人失望,很多影迷都知道安德鲁是那个创造出充满灵气的小丑鱼尼莫和有着忧郁大眼睛的瓦力的灵魂设计师,很多人都在问这个问题,在《异星战场》电影为什么我们看不到皮克斯以往的灵气?
  这是一个尴尬的问题,而答案也同样尴尬。以小说为蓝本的电影在改编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问题,陷入了模棱两可的境地,为保持“巴松”传奇系列小说的纯真感,使得《异星战场》变得无趣;但如果安德鲁对原著小说大幅开刀,相信也会激怒原著的铁杆粉丝。
  一些媒体给出了非常极端的评价,《异星战场》改编小说本身这一行为,就是一种错误,或者说,这个电影项目就是一种错误,完全可以用“受小说启迪”这样的字眼进行再次创作,就会避免如今的尴尬境地。
  
约翰?卡特 PK 杰克?萨利 PK 天行者阿纳金 PK 卢克
  约翰卡特是美国南北内战的英雄,饱受心灵创伤(还能有其他的设定吗?),变成了苦苦维持生计的淘金者,在未知山洞发现黄金的同时,约翰?卡特巧妙穿越到火星之后意外获得了自己的超能力;而杰克?萨利(Jake Sully),他已经对潘多拉星球了如指掌,不需要再费力熟悉另一星球的环境。由此可见两者天壤之别,《异星战场》处处都是意外,《阿凡达》似乎平铺直叙地讲枕边故事。
  约翰?卡特把内心的伤痛十分巧妙地隐藏了起来,地球上为数不多的戏分把约翰?卡特的聪明机警勾勒了出来,如果迪士尼对《异星战场》系列有充足信心决定拍摄续集的话,约翰?卡特的人物形象可挖掘的地方非常多。相反,杰克?萨利已经对地球彻底死心,从轮椅上站起来拥有全新生活,是他接受克隆任务时的唯一梦想,直到他碰到了自己心爱的Na’vi族女孩。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异星跨种族之恋也永远都是这类科幻题材的落脚点和推动剧情发展的不二法宝。每当故事叙述至此,便没有任何翻新花样,就看导演功力是否能把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讲好:安德鲁?斯坦顿在《瓦力》中,詹姆斯?卡梅隆在《泰坦尼克号》中都完美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但是到《异星战场》和《阿凡达》中,他们可以说双双失败。
  《星战》系列的故事系统相对《异星战场》和《阿凡达》太过庞大,“星战”三部曲和“前传”三部曲都拥有各自的中心角色。不留情面地说,“前传”三部曲的故事深度远远高过“星战”三部曲,拍摄年代的不同,电影受众的变化都成为《星战》系列故事主题变化的主要原因。
  可惜的是《异星战场》、《阿凡达》目前还都仅有一部,人物性格的深度无法同《星战》相比。
  
泰勒?克奇 PK 萨姆?沃辛顿 PK 海登?克里斯滕森
  从目前来看,《异星战场》的泰勒?克奇(Taylor Kitsch)、《阿凡达》的萨姆?沃辛顿(Sam Worthington)和《星战》前传系列的海登?克里斯滕森(Hayden Christensen)三人中,泰勒?克奇的星运最被看好。从美剧《胜利之光》(Friday Night Lights)走出的泰勒?克奇在2012年接连《战舰》(Battleship)和《野蛮人》(Savarge)两部大作;而萨姆?沃辛顿一直处在不温不火状态,不管什么电影似乎都处在脱线状态,即将上映的《诸神之怒》或许能让萨姆提高人气;最可怜的就是被称做“极品男花瓶”的海登?克里斯滕森,他的年龄和泰勒?克奇一般,都是1981年出生,可惜的是“星战”的帽子太大了,在2008年“星战”落下帷幕之后,海登一直都未能参演颇具说服力的作品。
  
  
  科幻电影是一座充满想象力的金矿,也是各大制片公司情愿下手豪赌的题材。开启科幻题材大门的《约翰?卡特》系列小说空有鼻祖头衔,却望着后辈子孙一个一个踩在自己头上,在当代电影制作环境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哀。
  从《异星战场》、《星战》系列和《阿凡达》对比来看,《阿凡达》的确是影史上的里程碑,创下了世界票房奇迹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3D电影的疯狂追捧,而《星球大战》系列更不必多说。若从这点上进行比较,作为前两者鼻祖的《异星战场》输掉好几分。但是,在科幻类别题材电影中哪一部最好,没有人能够给出完美答案。
  如今,更重要的事情并不是争论在科幻电影题材中哪一部是最棒的,我相信《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的粉丝们能列举出上万条理由来支持他们的最爱;更重要的事情是,主流文化正和过去所谓的“书呆子”科幻逐步融合,电影工业迈着大步向科幻题材发展,每年都有大量投资支持科幻片,逐渐走向大屏幕的经典科幻小说也越来越多,对影迷来说,是再完美不过的事情了。

标签:当代 科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