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公证书 > 正文

生活源于创造 源于生活,创造精彩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品德来源于生活,学习品德的目的是更好地指导生活。怎样让品德课“活”起来?首先要明确品德课的定位,其次要从生活中选取鲜活的素材,在课堂上采用灵活的教法、学法,创设活泼生动的情境,让课堂气氛不仅活跃起来,而且充满生活的意趣,最后要把学习融入生活中去,指导生活。
  关键词: 品德课 源于生活 教法灵活 学生活跃 指导生活
  
  一堂好的品德课既要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让学生参与进来,又要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指导意义,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发展他们的健康个性并形成健康人格。如何达到这一效果呢?
  吕叔湘先生曾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简单来说,这个“活”不仅是活泼、活跃的课堂气氛,还是活用教材、活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更是生活的“活”,活用生活资源,活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最后达到指导生活的目的。
  一、鲜活的素材是学习兴趣的来源
  学生的兴趣状态跟成人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学生。教师认为崇高的、神圣的、感人的、催人泪下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例或材料,学生未必会有相同的认知,学生喜欢的是鲜活的、生动的、与他们的生活贴近的故事或事例。
  你给一年级学生讲诚实守信,列举列宁、周恩来、宋庆龄等名人的事迹,学生因对他们没有或甚少认知,上课会有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听不懂的情况发生,这一节课就收效甚微。反之,在课堂上穿插引用《曾子杀猪》的故事,反面故事则是《狼来了》,学生会被生动的故事吸引住,再用不同的方式演绎这几个故事,学生的兴趣状态就会被牢牢地控制住,在集中注意力倾听、表演、观看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也会被调动起来,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诱导提问,学生就有自己的感悟、体会,在听故事、游戏中对诚实与不诚实有辨别能力,初步形成是非观念,这节课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两节课的效果会如此悬殊呢?关键就是素材的选择不同,前者选择了教师耳熟能详的、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主打歌”,活泼好动的学生当然不青睐这种老套的说教。后者则是选择带有哲理的小故事,并且是学生熟知的,再换一种方式演绎,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选材首先要让学生感兴趣,当然也不能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怎样到达目的地》时,对城市学生可以出这样的题目:星期天和爸爸一起去图书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交通工具,并说出理由,下面是选项:A自行车;B公共汽车;C私家车;D其他。假如在农村学校用同样的题目,那么选项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动,农村没有图书馆,去那儿的路途较远,是不可能选择A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做出相应的变动,才不会在课堂上出现被动尴尬的局面。
  因此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鲜活的、生动的素材作为教学的“主打歌”,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活动中,对他们的道德修养、价值观、世界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活泼的课堂是开启学生兴趣的钥匙
  小学的品德课程全称是“品德与生活”,说明品德课与学生的生活,与他们的已有生活经验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这个“活泼”指的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感而发,敢想敢说,有话可说,有据可依,而不是假活跃,脱离实际生活的空谈。
  一堂好的课,有活跃的课堂气氛,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学生愿意参与进来,并且与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在欢快的气氛中人人都有收获。学生是自己学习、生活的主人。一堂课,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品德的兴趣呢?简而言之,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状态入手,当然这都离不开活泼的课堂气氛,或者说,这是与课堂气氛相辅相成的。
  例如,在教学《盼盼迟到了》一课时,大部分学生对迟到不陌生,因为一年级学生刚刚从幼儿园升上小学,作息时间难免会有不适应,学生就有了自己的生活经验。老师提问:“请小朋友们说说自己上学迟到的原因。”学生就有话可说,并且愿意说,课堂就会活跃生动起来,避免沉闷单调的教师语言的赘述。在学生积极总结自己迟到的原因后,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怎样才能不迟到呢?”学生根据自身的、盼盼的、其他同学的情况,自己归纳总结,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意识到养成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的重要性。这样,课堂气氛会始终保持活泼热烈。当然,还留给学生静思的时间。
  这就是一堂真实的、朴实的课,也是一堂真正活跃的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收到良好效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课堂于学生,还精彩于学生。
  好的课堂,关键就是准确地切入学生的兴趣点,依据学生的现有生活,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预设生成。如果每一节课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何愁课堂不活跃,何愁学生的兴趣激发不起来?
  学生有兴趣,课堂就能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真正活跃起来。课堂活跃了,学生的兴趣就会喷薄而出,势不可挡,就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样的学习才是长效的、持久的、有用的。所以说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是开启学生兴趣的钥匙,而且是学生继续学习的保证。
  三、灵活的教法和学法是学习的保证
  只有鲜活的素材是不足以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的,这就要有高效的“润滑剂”,即灵活的教法,幽默机智的课堂急智,多样的学法。
  要让学生活跃起来,要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要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就要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敢想敢说。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应当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缺少激情,缺少活力,这是传统教学的痼疾。诸如传统的“填鸭式”、“封闭式”、“强授式”、“分析式”的教学,其违背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新理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和新的学习方法,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课件,教学《盼盼迟到了》一课,先播放一段盼盼一天的活动情况,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他们在认真观看录像后,有了直观印象,就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总结盼盼迟到的原因,形象、直观、生动。
  在课堂中,适时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这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一种展现。课堂上应尽量创设大量情境并提供广泛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或小品表演,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如教学《过家家》时,我让学生自选主题,自己编剧,自选演员,表演整个故事。这样,本来只有几张图片的内容,经过学生的处理,老师的指导,就成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在选材、编剧、表演的过程中,在转换角色,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后,对亲人的辛苦、家人对自己的爱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更能体会到家长的辛劳,懂得体谅父母,关心老人。学生就在这些活动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并且锻炼了活动能力,形成了活泼的个性。学生在活泼的气氛中,在欢笑中收获良多。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远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在品德课堂中适时地加入音乐,不仅能轻松课堂,而且能深化主题,在不经意间让学生受到教育,这是一种春风化雨的教育。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时,我播放歌曲《我的好妈妈》,学生在情不自禁的哼唱中,加深了对父母的理解。
  每一节课都要根据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灵活地教,让课堂情趣盎然,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动性,灵活地学,学得趣味浓浓。
  四、指导生活是课堂的回归点
  品德的外延即是生活,品德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导生活,品德教材也总是紧扣生活来展开,对生活加以提炼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看似简单,内蕴却极其丰富的课文,包含了很多科学知识、生活常识,以及许多做人的道理。学习品德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更好地做人,成为有着健全品格的人。
  学习了《怎样到达目的地》后,学生在出行时,就会考虑选择怎样的交通工具,选择哪一条路线是最省时、最便捷的,课堂知识就成功地指导了生活。
  不管是教育学生诚实守信,还是教导他们关心父母、尊敬老人,都是希望他们能健康成长,成为正直善良的人。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把自己的体悟转化成实际行动,走近生活,走进生活。越贴近生活,学到的东西就越多,就越能对教材产生共鸣,感悟越深,对生活的理解就越多,生活的能力就越强。品德来源于生活,课堂又能更好指导生活。
  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要上好每一节品德课,上活每一节课,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为他们发展健全的人格负责,让他们不仅在课堂上活跃,在生活中也能如鱼得水。
  
  参考文献:
  [1][前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李雪红.小学品德教学拓新.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标签:源于 创造 精彩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