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工作计划 > 正文

层次分析法现代汉语 [例析使用化学教材的层次]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结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有关饱和溶液概念的教学,分析化学教师使用化学教材的不同层次水平,探索创造性使用化学教材,构建化学优质课堂,提高化学教学效益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教材;使用教材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001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改革为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使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化学课程标准打破了化学教材作为惟一课程资源的局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给教师留下较大的创造空间,为教师实施创造性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教师如果能够,领会化学教材的编写内涵,不断提高使用化学教材的水平,实施创造性教学,就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发展基本层次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实现优质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学。
  1 立足教材是使用教材的基本层次
  立足教材与平时所说的“教教材”不同。“教教材”只是把教材表面信息呈现的浅层涵义尽可能做到滴水不漏地传授给学生,对学生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立足教材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作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深入地钻研,深刻领会教材的内涵和意图,理清教材所承载的三维教学目标,把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以教材的编写思路作为教学主线开展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要分析化学教材的内容及其编排思路和方式;然后,进行内容分析,要理清其中隐含的教学过程特点;最后,进行重难点分析、任务分析、目标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设计教学环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是有关饱和溶液概念的教学。教材先安排完成两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以下简称“探究1”)是:在常温下,向装有2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氯化钠溶解后,再加5g,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10 mL水,搅拌,观察现象;第二个探究实验(以下简称“探究2”)是: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进行上述实验,每次加入5g。加了几次后使烧杯中硝酸钾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然后加热烧杯,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观察现象。完成这两个探究实验后,再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这两种溶液的状态,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并引导学生从实验中了解改变这两种状态的外部因素和结晶的过程,从而掌握使这两种状态相互转化的方法。具体编排思路如图1所示:
  
  目前,有不少化学教师就是按照这种既定顺序安排进行授课。这种授课方式,符合化学学科知识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过程,能把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按照教材顺序逐点落实,避免遗漏,使有关的化学知识得到有效传授。但是,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不是只有这一种设计呢?由于化学教材在编写时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不足,如很难兼顾到不同地区学生的本土生活经验、思维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认知结构的多样性等,立足教材的教学也可能导致错过选择更符合本地特点的教学素材或教学策略的机会。因此,教师不但要立足教材,还要超越教材,从学生学习特征出发对教材的安排进行调整,从更加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组织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
  2 调整教材是使用教材的中级层次
  化学课程标准提倡把教材作为学习素材和工具,调整教材就是立足教材,采取更合理的安排,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要做到更合理的安排,首先,要象立足教材那样,对化学教材进行编排意图、任务与目标等方面的分析;然后,对教材呈现的素材的内涵进行挖掘,理清其中蕴涵的化学知识,以及这些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接着,着重进行学生学习特征分析,包括认知结构分析、认知能力分析、认知方式分析和认识特点分析等;最后,综合教材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比对化学教材预设的教学安排,以学生最易接受的认知方式组织教学流程,或调整内容呈现顺序,或改变呈现方式,或改进活动设计等。
  例如,在有关饱和溶液概念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可领会到两个探究实验中隐含了两个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观察溶液的两种状态和加水或升温能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加溶质(氯化钠、硝酸钾)或降温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等溶液状态转化的过程和方法;二是通过探究实验强调,只有指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和“在一定的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此时,只要细心梳理,就会发现探究1对“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有很强的针对性,探究2对“在一定的温度下”也有明显的针对性。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编写思路进行教学,可能会疏忽素材与化学知识之间的针对性联系,而把难点集中一起。同时,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初中生的抽象思维正在形成中,难点集中将会增加初中生学习该知识的难度。因此,可从素材的针对性特点出发,把有关知识点的呈现顺序进行调整,引导学生分步学习、逐步突破:
  
  (1)进行探究1的实验内容,了解溶液的两种状态和区别,引导学生获得饱和溶液的特征(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领会加溶质(氯化钠)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加溶剂(水)能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过程和方法,指出必须“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才能确定“饱和”或“不饱和”的溶液状态。
  (2)进行探究2的实验内容,了解温度对溶液状态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饱和溶液概念的另一必须条件(在一定的温度下),领会升温能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降温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此外,引导学生观察结晶的过程。
  如此调整了实验安排和知识呈现顺序的教学设计(如图2),不但使教学更加有条有理,还使教材呈现的教学难点由集中变得分散,有利于降低学生建构知识的难度;把探究实验与其蕴涵的化学知识及时联系起来,突出了针对性,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和落实;如果教师把探究2所重复的知识(如判断溶液的状态、通过加溶质改变溶液状态等)加以利用,还可以及时对探究1所引出的知识进行巩固。这样,本课的化学知识得到分步构建、逐点深化,课堂就实现了由有效向高效的转变。
  相比立足教材的教学行为来看,选择针对并符合所教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使教学的重点更加突出,难点更易突破,从而可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运用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当然,这种处理方式仍然以教材创设的情景为主,不利于以更真实的情景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换而言之,创造性使用教材不仅要求弱化化学教材对化学教学的范式控制,还要从课程资源的角度,将其当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而非所有的)教学资源,适当整合学生熟悉的、关心的素材资源,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的情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3 整合教材是使用教材的高级层次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化学教师应构建更加合理的课程资源,完善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把化学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教学策略进行整合,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便于学生有效构建化学知识的教学方案,实施优质高效的化学课堂。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全面掌握教材呈现的知识点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对教材蕴涵的化学知识进行分门别类。其次,教师要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分析校本情况和生本特点,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化学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然后,教师要根据化学教材所蕴涵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化学知识特点,选择能体现化学知识、符合学生情智发展水平的实际素材与教材整合一起,完善教材的结构和功能。最后,根据化学知识的特点及其对学生隋智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拟订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环节,形成校本教材。此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及时吸收有利于教学顺利、高效进行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调控教学进程,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助力。
  以饱和溶液概念的教学为例,可以把教材的实验安排改进如下:
  (1)把教材原有的探究1删除。教材设置此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溶液的两种状态,并初步认识两种状态溶液之间的转化。此目的在下一个实验“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进行实验”也可实现。如果直接就进行下一个实验,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但取得同样的效果。
  (2)把教材原有的探究2改为3个实验。实验1:常温下向装有20 mL水的烧杯中逐量加入硝酸钾(每次5g,直到连续2次均不能完全溶解为止),观察加入的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实验2:将实验1所得的固液混合物分成两等份(每份均含固体和液体),第一份加入一定量的水,第二份加热,观察现象;实验3:将实验2中第二份加热的溶液重新冷却,观察现象。改进后3个实验的目的是:实验1让学生直观认识物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体验溶液的形成和不饱和溶液向饱和溶液转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实验2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指明条件(一定量的溶剂里和在一定的温度下),同时领会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一般方法(加溶剂、加热);实验3与实验1相结合,可帮助学生获得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一般方法(降温、加溶质)和体验结晶的过程。
  经过改进的实验,减少了教材原有实验的步骤,节省了时间。但是把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与实验过程有机结合的设计,特别是在实验2中,把教材分步单向的流程步骤改为同步对比的实验,比教材的安排更加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缩短了学生形象体验与抽象思考的时间间隔,使学生继续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也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从而更易落实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使课堂不但高效而且优质。
  比较使用化学教材的3个层次,整合教材无疑是效益最高的创造性教学行为。此举是以学生学习特征为依据优化教学安排,使教学更加突出重点、更易突破难点,还通过整合化学教材兼顾不到的本土生活经验和背景,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习更为有效。
  总之,化学教师要树立优化教学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教学观念,并且在教学中不断提高使用教材的能力,逐渐把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教学观念转变为教学行为,从而构建化学优质课堂,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标签:层次 教材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