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GRE > 正文

【隋唐人物小传(三)】杨志小传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杜如晦   唐朝宰相,首推房、杜,这是所有史书的共识。房即房玄龄,杜即杜如晦。因为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史书又称“房谋杜断”。   杜如晦(585―630),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西北)。其父名咤,隋时任昌州(今属重庆永川)长史(相当于副州长)。如晦少年时聪明有悟性,好谈文史,吏部侍郎高孝基器重他机敏应变,遂补他为滏阳(今河北磁县)县尉(公安局长)。他见隋朝政治腐败,又觉县尉之职卑微,于是弃官归家了。
  李渊父子攻克长安,秦王李世民引用他任兵曹参军(重要军事幕僚)。不久,又授予他陕州总管府的长史一职。当时,秦王府中英俊多被朝廷借用外调,李世民的心中忧虑。房玄龄谏:“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材也……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不可。”李世民曰:“尔不言,几失此人矣。”遂奏荐为府属。后从李世民东征西战,任随军参赞(参谋),筹划帷幄,处理事情,明了果断,为身边同事所佩服。李渊为嘉奖李世民,命其为陕西东道大行台(战时地区军政首长),他则随行任司勋郎中(负责因功赏地之法),封建平县(今属辽宁)男爵,食邑三百户。李世民为了笼络人才,设立文学馆,置十八学士(负责起草文书参谋军政等事务),他又被选为学士之首。李世民建天策府后,任他为从事中郎(相当于参谋长)。
  随着政权的巩固发展,皇位继承权的争夺也在暗里激烈展开。杜如晦与房玄龄为李世民出谋划策,都鼓动他先发制人。皇太子李建成心里也是非常明白“秦王府中所可惮者,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于是,便向高祖谗言房、杜二人不利朝廷。高祖遂将二人调出,另行做了安排。而杜如晦却乔装道士潜回秦府,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协助秦王灭了政敌。做了皇帝的李世民先是拜他为左庶子(相当于参谋长),后又升他为兵部尚书(掌军事),进封蔡国公。贞观二年(628),以本官检校侍中(行宰相事),摄吏部尚书(总管人事),总监东宫兵马事。三年(629),又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行宰相事),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朝廷所有台阁规模典章文物,都是他们二人制定,很得当时人的称誉,从而也就开创了历史上极为有名的且被后人称赞的大唐王朝的“贞观之治”。这年冬天,他因病辞职,太宗深忧他的病情,几乎天天派人慰问。四年(630),病危,太宗太子均至他的居第探视,并且擢升他的长子杜构担任尚舍奉御(负责殿廷的礼仪张设以及洒扫等宫廷事务)。可惜,终于还是病卒,年仅四十六。太宗为之哭之甚恸,赠司空(司空、司徒和太尉是唐朝的最高官衔,正一品,乃地位很高的大臣加官),徙封莱国公,又命虞世南为其撰碑文。
  杜如晦的提拔重用是因房玄龄的所荐,二人谋划,商量成事,时论史论都将房、杜比为汉朝的丞相萧、曹,确实没有一点虚誉。
  如晦的二儿是公主的驸马,后来却因牵涉进了太子谋反一案被斩。继承爵位的长子杜构也因此案坐贬岭南,孤苦伶仃,死于边野。想来晚年的李世民也像其父李渊一样,亦因其子反叛一案而伤透了骄傲的心神,再也无力顾及到这位功臣的后人了。
  魏徵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唐朝的开国元勋,两人的画像都上了凌烟阁,但在我的心目中,他俩无论怎么样,终归只能算得上一个中等人才罢了。中等人才有了机遇,特别是有了大机遇,也就变成了大人才。这机遇不是什么别的,就是我们平时讲的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比如魏征,若非遇上唐太宗,结果会是什么样,恐怕谁都难说的。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今河北晋州)。少年孤贫,人也落拓,却有大志。从小不事生产,出家做过道士。喜好读书,多方涉及,甚为通达。见天下大乱,尤其属意于纵横之说。隋炀帝大业末年,武阳(今属河北)郡丞(辅佐官)元宝藏起兵应李密,召征为书记(负责处理文书信件)。密每次见宝藏信都赞叹其写得好,后来知是魏徵执笔,即派人召见他,徵乃向密建议十策,密虽认为奇,终归没采用。王世充攻密于洛口(今属河南,时为屯粮之地),徵又向密的长史(副手)郑?建议高垒深沟以困敌,?以为是老生常谈,又不采纳。后来,密失败,徵随密降于唐高祖。降后,久久不见用,他乃自请去安抚山东,于是任他为秘书丞(负责处理朝廷机要),驰至河南的黎阳,劝李密的河南守将徐世绩(后来由唐赐姓李,单名绩)归顺于唐朝。不久,窦建德又援助王世充攻占了黎阳,征被俘,建德逼他任起居舍人(掌侍皇帝的起居,记述皇帝的言行)。建德被太宗所俘斩,徵又回到了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被太子李建成引用成为东宫僚属。他见太宗勋业日隆,力劝建成早为之计。建成玄武门失败,太宗召他并责问:“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他答:“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早就器重他,非但没有怪罪他,而且还用他为詹事主簿(负责太子东宫的文书档案)。太宗登上皇位后,又升他为谏议大夫(掌朝议)。魏徵既被太宗看重,自然死心塌地尽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次,太宗询问他:“何谓明君暗君?”徵答:“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太宗深以为是。这一年,也就是太宗的贞观元年,他前后陈谏两百多次,太宗升他为尚书右丞(丞相助理),并慰劳他说:“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后又令御史大夫(副丞相职,掌上奏及监察业务)温彦博劝他:“自今以后,不得不存形迹。”太宗的意思是君臣之间还是应有些距离的,臣对君说话也应有些畏忌才是。过了几天,魏徵入宫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若不存公道,惟事形迹,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太宗当即振奋改容:“吾已悔之。”徵再拜说:“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问:“忠良有异乎?”徵答:“良臣稷、契、咎、皋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也深以为是。
  贞观十年(636年),魏徵奉命主持编写的隋、周、梁、陈、齐史完成,时称良史,加光禄大夫(重臣的加官,从二品),进封郑国公。后因眼疾,屡次上书,请求解职,都因太宗自比金矿,待良臣冶锻为器,以征比良匠,不准辞职。嗣后,右仆射(行宰相事)出缺,太宗想用他,他坚辞不受。十六年拜太子太师,仍理门下省事。十七年(643)病卒,时年六十四,太宗很难过,面对其像说:“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殁,朕失一鉴矣!”魏徵状貌虽然平平,但胆识过人,所以《旧唐书》赞他为“前代诤臣,一人而已”。此说甚是。
  文成公主
  七世纪初,西藏高原崛起了强盛的吐蕃王朝。王朝的国王叫松赞干布。他统一了高原的部落,并把都城迁到逻些,也就是今日的西藏拉萨。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后,松赞干布为了加强他与唐朝的友好关系,一连数次派遣使者带着十分贵重的礼物到长安向太宗求婚。太宗几经斟酌之后,终于接受了他的请求,答应出嫁文成公主,一位唐朝宗室的女儿。
  相传吐蕃所派出的求婚使者是聪明的大相,名字叫做噶?东赞。唐太宗向东赞提了五件难做的事情作为迎娶的前提条件。头一件事是要他把一百匹马驹子和它们的妈妈分清楚。于是,东赞先把马群分为母马和驹子两圈,同时他还断绝了驹子的饮水和草料。过了一天后,再把母马和驹子放出,驹子立即奔向母马,紧紧依偎不离了。第二个难题是要他把一根非常绵软的丝线穿过一颗珍贵的孔道极小的九曲明珠。东赞就将一根马鬃拴在一只蚂蚁的腰部,再把蚂蚁放进了九曲明珠的小孔内,然后用嘴不断地朝着孔道吹热气,时间不过一会儿,这只蚂蚁也就从明珠孔道的另一端蹒蹒跚跚地出来了。这时,他就把丝线接到那根马鬃上,然后,他只轻轻一拉,丝线也就轻盈地穿过了那颗九曲明珠。这样的难题一个个都被东赞解决了。唐太宗也满意地将文成公主嫁出了。
  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在唐朝的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前往西藏去成婚。松赞干布率领大臣亲自赶到柏海(今青海玛多)迎接,并以隆重的女婿之礼拜见了送亲的李道宗。文成公主到逻些时,吐蕃人也身着盛装迎接远道而来的王后。为了表示爱与尊重,松赞干布还特地为她修筑了新的宫室。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两人举行大婚之后,吐蕃和中原,藏族和汉族,关系自然更加紧密。太宗死后,高宗即位,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并被封为“西海郡王”。松赞干布为了表示他对唐太宗的哀悼,还派特使远道来朝,向太宗的陵墓致祭,并且上书,表示效忠。
  随文成公主嫁到吐蕃,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等生产技术以及历算、医学等等当时较为先进的科学也都相继传入吐蕃。藏族的民间一直传说,文成公主嫁吐蕃时,带到吐蕃的粮种菜种就有成百上千种,随她而行的各种工匠多达五千五百多,各种各样的良种牲畜也有五千五百头。这些多少都反映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同时也就带动了中原促进吐蕃的发展。
  文成公主逝世于唐高宗的永隆元年(680)。她在吐蕃生活了将近四十年。由于她对吐蕃社会作出了她的独特贡献,她的事迹在藏区也被传播得家喻户晓。直到今天,人们还能访问到她在什么地方传授藏族妇女纺织,告诉人们如何刺绣。藏族的史书也用了大量的篇幅记载她,藏族的民间也有节日专门隆重地纪念她。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她和松赞干布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们结婚的洞房遗迹。
  武则天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作为女皇,她空前绝后,作为女人也空前绝后。
  武则天,又名?,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她之所以叫则天,是因其子中宗复位,尊她为“则天大圣皇帝”,她死后,又称她为“则天大圣皇后”。则,法则也,以为法则也。则天,即以天为法则,颇有横空出世的意思。“?”是她在登基前为自己而取的名字,?即照,是她特令创制的颁行天下的怪字之一,意思就是日月当空,光明磊落,普照四方。
  武则天出生于唐初的一个新贵显宦之家,父亲武士?原来是经营木材的商人,早年投靠高祖李渊,建唐后官至工部尚书,荆州(今属湖北)都督(地方军政首长),封应国公。武则天在十四岁时,即因姿色出众进宫,其母送她,恸泣不止,她却笑着反劝母亲:“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入宫后,果得太宗欢心,太宗赐号为“武媚”。太宗崩后,被遣出宫,入长安感业寺做尼姑,一直做到永徽五年(654),高宗来到寺内行香,见而伤泣,掬同情之泪。皇后为了打击萧妃,暗中令她蓄长头发,并劝高宗收她进宫。她天生巧慧,又多阴谋,卑词屈己,奉事皇后,同时赢得高宗欢心,并且亲手扼杀幼女,嫁祸皇后,废后立己。继而,又将废后、萧妃剁手、断脚,泡入酒瓮,“骨醉”而死。此后,高宗每一临朝,她都必定垂帘后座,政无大小,都要与闻,一切决定取决于她,天子只是拱手而已,时称二圣。高宗崩,其子中宗李显嗣位,因一句话未合心意,被她废为庐陵王,又立睿宗李旦为帝。她极宠信和尚怀义,秽乱宫廷,又信和尚法明之语,认为自己是弥勒转世,当为人主,于是终于自立为帝,篡改大唐国号为周。她还宠爱张易之兄弟,纵使他们诬枉大臣,鱼肉百姓。且选美少年置于内宫,饮博嘲谑,以获快意。武氏子弟也势倾朝野,其侄承嗣、三思等人更是张狂无所顾忌。然而,即便就是如此,只要不反她的统治,她也能够听善纳言,容受直臣,用人为政,因此刚直难夺之君子,朝廷州郡仍有不少,比如有名的狄仁杰等,往往直言,面折廷争,至死而不变其气节。还有宋?、刘知几等,也可算是自正之人。因此,大周王朝的声威并未因其淫乱稍减,除了徐敬业的叛乱短期即被消灭之外,契丹、突厥(中国古代民族)之外患也被周军先后平定。长安四年(704)八月,病重,张易之兄弟打算作乱。次年正月,病危之时,宰相张柬之率领众大臣一举斩了易之兄弟,重迎中宗,迫其退位,从而恢复大唐国号。十一月,她病亡,时年已是八十有二,与唐高宗合葬乾陵,陵前立的是无字碑。为何如此,含意如何,后人只能猜测了。至于她的是非功过,自然也是褒贬不一,不是大起,就是大落,而其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事实,确是出现盛唐局面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至于她的个人才情,从其诗文可见一斑,比如她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经历了多少勾心斗角以及喋血之争之后,神情恍惚的这个她,把红的都看成绿的了。她的憔悴不为别的,只为思念她的故人。不信我近来想你想得常常泪下如雨吗?那你打开箱子看看我穿的那条石榴裙吧。那裙子上有的是洗也洗不掉的泪痕。
  这也是武则天,同一个武则天。
  狄仁杰
  在历史的传说中,在百姓的心目中,他可算得是个好官。他的故事不但多而且好,既好听又好看,这里只说其中几件在史书上记载的,与民间的传说相比,情节倒要简单得多: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他升任为大理丞,一年处理了大量积案,涉及一万七千人,竟无一个冤诉者,一时自然名声大振。而大将军(中央军的高级将领)权善才失误砍了昭陵柏树,他却只判其免职。高宗大怒,下令杀之,他竟面奏罪不该死。左右劝他赶快退下,不要继续往下说了,他仍继续往下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高宗听了他这番话,虽逆耳,又悦耳,气也消了一大半,善才于是得免一死。
  调露元年(679年),司农卿韦机建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宽敞壮丽。他上奏弹劾韦机引导皇帝追求奢侈,韦机因此被免职。左司郎中(协助尚书左丞处理吏、户、礼三部的政务)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他毫不留情揭露其罪,请求交付法司审理。高宗想宽容,他以身护法:“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王本立终被定罪,朝廷肃然。高宗将幸汾阳宫,任命他为知顿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并州(今山西太原)长史(相当于现今的省府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李冲玄以道经过妒女祠,俗云盛服路过者,必定招致风雷灾,于是征发民工数万,打算另开一条御道。他则坚决反对之:“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一下也就免除了数万人的这次劳役。高宗闻之赞叹道“仁杰真大丈夫也!”
  越王作乱,宰相张光辅率师讨平,将士恃功,多所求取,他不理会。光辅责其轻视元帅,他说反者仅越王一人,如果“放纵邀功之人,杀归降之众,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光辅虽然理屈词穷,无言以对,但却从此恨上了他,回朝之后,奏上一本,说其不逊,目无领导,将其贬为复州(今属湖北)刺史(地方军政首长),后又转任洛州(今属河南洛阳)司马(主管军事及治安)。则天皇后对他说:“卿在汝南时,甚有善政,欲知谮卿者乎?”他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则天皇后深加叹异。
  神功元年(697),由于纳言娄师德推荐,迁升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行宰相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圣历元年(698),劝武则天召回庐陵王,立为太子,这是他的最大贡献,否则,天下可能属武,唐号从此不复了。武则天又问他:“娄师德贤乎?”他仅说他能谨守边陲,不以为贤。又问“知人否?”他答不知。太后于是说:“朕之知卿,乃师德所荐,亦可谓知人矣。”他这才惭愧地说:“娄公盛德,我为其包容久矣,吾不得窥其岸际也!”他一直以荐贤为意,他所引拔的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张柬之等,位至公卿将相者多达数十人。有人对他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他说:“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狄仁杰(607―700),字怀英,并州太原人。其祖父名孝绪,贞观中期任尚书左丞。其父名知逊,曾经任过夔州(今重庆奉节)长史。其在学童时,有门人被害,县吏派人来查询,众人全都接受询问,惟其独自坚坐读书。县吏责问他,他说:“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后考取明经(与进士相等,进士重诗赋,明经重经术,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等级),授汴州(今河南开封)判佐(处理一般日常政务)。

标签:小传 隋唐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