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观后感 > 正文

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建议:小学生数学思维现状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的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与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只有准确地解读和分析各类数学信息,才能解决数学问题。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其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总发现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尽如人意。
  镜头一:阅读不够细致
  在平时做题时,不少学生总会因为读题不够仔细而出错。如文字题:“3.5除7的商与4.8的和,减去2.5,差是多少?”不少学生把“除”误以为是“除以”,错写成(3.5÷7+4.8)-2.5;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没读懂题目,错写成3.5÷7+(4.8-2.5)。究其原因,在于学生读题不仔细或对题意一知半解。
  镜头二:概念掌握不够
  数学语言是非常精确的,多个字或少个字都会造成错误。如判断题“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约有60%的学生认为这句话是对的,说明他们对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得不够扎实,没有理解“在同一平面内”这一前提。再如,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1/8”,很多学生会忽略“平均分”这个基本前提。
  镜头三:缺乏阅读兴趣
  数学文本概括性强,且比较抽象,不像语文那样有丰富的故事和有活泼的人物形象,因此不太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王阿姨把5万元钱存入银行,年利率为3.96%,问3年后她一共能取出多少钱?”银行存款是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但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还较远,看到这样的题目学生就没有兴趣阅读。
  调查分析:
  小学生对数学题阅读不够细致,造成解题出错;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造成对题意一知半解,解题不顺利;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对文字、数据多的问题望而生畏……如何才能改变这些现状,使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得到提升?近期,我对本校四、五、六年级的120名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如下:
  1.“数学书中的阅读材料,你会看吗?”
  有34.1%的学生表示每一篇都会去看,45.3%的学生能够看其中感兴趣的内容,而其余的学生只是偶尔看或从来不看,这说明学生对书中的阅读材料不太感兴趣。
  2.“你会主动翻阅数学书吗?”
  有49.5%的学生表示会经常翻阅,而有50.5%的学生只是偶尔查一些数学概念,或老师不要求就不翻阅。可见,小学生缺乏主动阅读数学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不能做到主动预习或复习,甚至当一些数学概念不清晰时,也懒得翻书查阅,做题时就根据自己的认知随意填写。
   3.“在做作业时遇到不会的题目,怎么办?”
  有4.3%的学生会选择先放弃,接着做下一题;7.6%的学生表示会再读读题目,若还是不会就放弃;63.4%的学生会马上请教别人;只有24.7%的学生会试着多读几遍题目,翻书查阅自己解决。可见,小学生遇到难题时,很难靠自己的能力解决,或放弃或半途而废。他们觉得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请教别人,因为这样花费的时间少,立竿见影效果好,而能够试着反复阅读的学生比较少。这说明小学生对他人的依赖性强,自主阅读能力弱。
  4.“对于即将学习的新内容,你会不会去看看单元目录,了解学习内容?”
  有41.4%的学生有时候会记得去读,从来不读或者极少去读的学生占25.5%,而每次都会去读的学生仅仅只有33.1%。可见,小学生对于数学阅读没有计划,只是记得就去读,不记得就不看,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除了数学书外,还有哪些关于数学的书籍?”
  学生回答的基本上都是练习,如“每课一练”“口算训练”等,或者是做些奥数练习题,如“经典奥数题”“奥赛精选”等。也就是说,在学生眼里,数学的课外阅读就等同于做练习。
  综上调查发现,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我们教师重视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思考与建议:
  1.激发小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个知识感兴趣时,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会变得主动而有效。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教材为载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话说。比如,在学习“自然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我试着让学生独立阅读书中的有关知识,再交流汇报。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我家住在翡翠苑11幢3单元205室,是四口之家。”“我11岁,排行第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兴趣也随之而来。二是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有感觉。现在的学校基本上都配有电脑,教师的课件应集文字、图画、声音、动画于一体,形象、直观、动态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的无意识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
  2.教会小学生数学阅读的技巧。
  (1)多动手,画线段图,圈关键词。
  数学阅读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更为关键的是要动手画图,圈关键词。如题①:已知甲数是200,乙数比甲数多,求乙数是几?题②:已知甲数是200,甲数比乙数少,求乙数是几?如果只是凭借文字,学生不但求不出乙数,反而会越读越糊涂。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圈关键词,画线段图。题①中“比甲数多”“单位1的量”是甲数,而题②“比乙数少”“单位1的量”为乙数,弄清楚这层关系后,学生就能画出线段图,能更好地理解题意,从而列出正确的算式并解答。
  (2)多读题目,读懂题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遇到难懂的题目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多读几遍。有时候,学生为了争取快点完成作业,读一遍题目就草草下笔,没有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如:“李大爷去年开垦了一块长75米、宽60米的荒地种树,今年又开垦了长30米、宽45米的荒地,现在他的地比去年多了多少公顷?”学生读完题目后,列出算式“(75×60+30×45)-75×60”。由于数据较大,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错,最后导致解答出错。如果学生能多读几遍题目,就会发现“现在比去年多的面积”实际上就是“今年开垦的面积30×45”,这样计算不仅简单,而且大大提高了正确率。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题目,特别是对于应用题,应该在理解题意后再计算。
  (3)多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交流,是表达自己理解和观点的一种途径。学生的基础不一,数学学习能力各有差异,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对阅读方法、阅读体会的交流,能够相互影响。
  3.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小学生自身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他们喜欢在心情愉悦时进行阅读,喜欢在宽松的环境中开展数学阅读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为他们创造这样的阅读环境。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训练数学思维,在文字和图形间感受数学的美。但数学阅读又不仅仅局限在数学书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一些数学课外读物,了解课本以外的数学世界,感受数学的奥秘,感知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教学生会看书、看懂书、爱看书,是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本领,是社会生存的必备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技巧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的数学阅读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数学学习的生长点,从而形成“会读――想读――能读――乐读”的良性循环。
  (责编 蓝 天)

标签:小学生 现状 数学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