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观后感 > 正文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之撮要】 语文课堂提问范例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如蜂采花,酝酿已久……”有趣高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鱼水依依的提问。提问应像“酝酿已久”的蜂蜜一样吸引学生。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课堂提问存有以下几种不良倾向:一是提问的时机把握不准;二是有的教师甚至先叫起学生,“车轱辘”式反复追问,浪费不少宝贵时间;三是提问的答案即在问题之中,缺乏启发性;四是没有逻辑层次,纯属信口开河,缺乏“如蜂采花”的过程;五是问题上下矛盾,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六是教学目标不鲜明,盲目性、随意性较大,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犹若“老虎咬天――无处下口”;七是教师吃不透教材,“囫囵吞枣”,走不出教材;八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作主导,“酝酿已久”的提问效果差。凡此种种,笔者仅就怎样运用好语文教学“酝酿已久”的课堂提问艺术,撮要浅谈自己的粗粝认识和做法。?
  一、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酝酿已久“摘桃子”?
  提问是为启发学生动脑,而不是“伤脑动筋”;现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酝酿”过程,去“摘桃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存于心”,揭示出来,开启学生的心扉――“尽得于目”,以品尝“如蜂采花”的喜悦。?
  《登泰山记》的首段:“泰山之阴,汶水西流;其阳,济水东流。”这句话重点在表示方位的名词“阳”、“阴”,课本提供了两字的注释,我没有问这两个词怎样讲,而深入让学生跳跃层次,并精心设计了“尽得于目”的一个问题:“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请指出泰山的具体方位?”这很需要学生动一番“如蜂采花”的脑筋,先必须弄懂“山之阳”和“山之阴”的地理位置,还要联系“汶水”、“济水”的具体方位,然后才能推衍出泰山的准确方位。当学生“于目、“于心”、“采花”思考出答案,脸上就会流露“酝酿已久”的喜悦。较好地掌握“阳”与“阴”在与山相关联表示方位时的讲法,成功“跳一跳,摘桃子”。?
  二、 提问要具有坡度性,让学生酝酿已久“上台阶”?
  坡度,就是在提问设计时,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学记》有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设计问题,必须在难易度上下功夫,让人人获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讲:“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不精心设计提问的坡度,则毫无疑问会影响教学效果。上台阶式的“酝酿已久”与精心提问,体现了一种精益求精的责任意识;“酝酿已久”就是坚持善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留有任何一点疏漏,坚决克服华而不实,不但提升提问的质量和水平。对学生中分散的、不系统的提问,要像蜜蜂采花酿蜜那样,一点一点的采集,酿出甜蜜来。?
  三、 提问要具有兴趣性,让学生酝酿已久“一点通”?
  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捅破“窗户纸”、“打开天窗”之快,从而激起感情上的波澜,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具有兴趣,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因此,从培养兴趣出发来提问,是课堂“一点通”教学的重要手段。?
  《祝福》教学,我事先吃透教材,根据教学目标,“提问”这样的问题:小说写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什么却以“祝福”为题?学生为之一震之后,兴趣就像喷泉一样喷涌,急于通览课文去寻找答案,看后不仅了解到小说的全篇情节,而触类旁通明白通篇始终围绕鲁四老爷家的四次年终“祝福”而展开,情节集中,结构紧凑,使主题思想更加鲜明,而且深刻理解了作者以“祝福”为题,是立意深远,独具匠心,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之功效。?
  四、 提问要具有时机性,不愤、不悱“不提问”?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提问,在于时机性,关键时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课堂上要不要提问,什么时候提问,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所需,牵住“时机性”的牛鼻子而定。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如何思考,造就学生的应变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不愤、不悱“不提问”的勇气和底气。马相伯是中国近代教育救国论的先驱,曾任复旦大学首任校长。他在儿时,有一次登楼开窗,拿着一枝竹竿去敲月亮,但终于落了空!(月初或近月末)针对“月亮环境”还对长辈提了许多问题:为什么只有半个了呢?那半个上什么地方去了呢?同样,教师的“提问”也当多问几个为什么!?在把握课堂提问“时机性”中,其艺术真谛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回忆、联想、组织语言等活动空间。

标签:撮要 提问 语文课堂 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