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 正文

华尔街2观后感

时间:2017-04-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华尔街2观后感

《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观后感

作为一名学经济的学生,《华尔街》系列电影我们不得不看。

奥利弗·斯通拍《华尔街》时,那个标志现代性的摩天大楼还赫然耸立着。但二十年后,在《华尔街2》的浮光掠影中已再难觅到它的挺拔,斯通似乎有意回避十年前的疮疤,用家庭和亲情抹平曾经的硝烟,也试图抹平华尔街的贪婪。

《华尔街2》拍摄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这是斯通重拾华尔街题材最好的时机。华尔街这个曾经世界经济的风向标、美国精英文化的象征,这个号称可以“杠杆撬地球”的庞然大物,伴随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的倒闭,已丧失信义和权威。至今次贷危机的噩梦依然挥之不去,学者们开始反思,危机源于体制还是源于人的贪婪。

或许至今还有人记得,《华尔街》中戈登·盖葛在股东大会上为贪婪所做的辩护。“贪婪是美德,它可以厘清一切,是一切形式之所在??贪婪激发了人类向上的动力,它不仅能挽救泰达纸业,更能挽救机制失调的美国。”而《华尔街2》中,刚刚出狱的戈登似乎幡然悔悟了,他的新书竟对曾经的信仰露出了疑惑的表情,“贪婪真的是美德吗?”

很难相信鼓吹金钱至上的戈登,竟会大彻大悟,对自己赖以生存的贪婪背信弃义。但之后我们看到了真相,戈登将贪婪隐藏起来,使之不再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赢得女儿和准女婿的信任,并获得了可以东山再起的资本。

恩格斯说,“人类的贪婪、欲望和永不满足,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杠杆”。资本主义抓住了人类身上的投机主义,让我们贪婪的本性无休止的蔓延,它无所不在,可以让每个人对其丧失免疫力。尽管《华尔街2》的画外音总在强调,华尔街是系统化的癌症,它可以吞噬一切对其趋之若鹜的人,尽管戈登在资本市场如沐春风时突然选择悬崖勒马,回归家庭,但谁能否认这可能只是金融大鳄面对家庭压力的一次短暂收敛呢?

加拿大通讯社的克里斯丁·勒梅尔说,尽管《华尔街2》的结尾看起来温和而可笑,但它依然证明了“贪婪是美德”这句话。试问面对高达30倍杠杆的投资诱惑,眼看戈登在金融市场中翻云覆雨,将一亿资本变为十亿,谁又会无动于衷呢?

《华尔街》里,充满野心的年轻人巴德,用从父亲那里获悉的商业机密换取了戈登的信任,并在其帮助下走向成熟和自信。然而当父亲的航空公司沦为戈登敛财的牺牲品后,巴德决定与这位“精神导师”分道扬镳,并通过秘密录音收集其违规交易的证据,最终完成反戈一击。而《华尔街2》中,虽然巴德换成了杰克,但换取戈登信任的仍旧是年轻人的企图心。

两部影片都有着成长与涉世的主题。奥利弗·斯通在《时代周刊》的访谈中说,“这是一个关于身处金融风暴中心的年轻人成长的故事,他必须借助戈登的帮助,才能趟过华尔街的浑水。”不难看出两个故事架构中,两位年轻人都是因为“父”的权威受损而走向成熟的。

巴德父亲的公司蓝星航空因卷入戈登的收购重组计划,面临解体变卖的危机,巴德看望病榻上插满导管的父亲时,他不得不面临道德与金钱的博弈,选择维护包括父亲在内的工人阶级的利益,还是选择不择手段追逐金钱的戈登?而《华尔街2》中杰克的“精神教父”身体力行,并有望投资他的梦想——海洋能源计划,却沦为华尔街商业投机的牺牲品,因此影片中每每面临抉择时,杰克脑海里总会浮现出“精神教父”鞭笞他追逐梦想的身影。

《华尔街2》中有一幕飙车戏,在风驰电掣中,观众领略到人物的剑拔弩张。作为小字辈的杰克与华尔街投行老板的竞争本身是不均衡的,因为在商场经验和社会地位的较量中,杰克明显处于下风,然而赛车中(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华尔街2观后感)决定胜负的是勇气和身体机能,显然奥利弗·斯通试图用这场戏扭转两人较量中的不平衡,告诉观众,年轻而更有闯劲的杰克才是华尔街的未来,而那些将华尔街搞的乌烟瘴气的老古董们终究会退出历史舞台。

这场较量过程中,两人各怀鬼胎,投行老板想考验杰克的忠诚,杰克则想借助他的影响

力拉拢华人投资他的海洋能源计划。这多么像《华尔街》中戈登和巴德的较量,时过境迁,世界都变了,但人与人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始终没有变。

从历史上看,华尔街的成功是资本主义精神和市场机制结合的产物。早在十七世纪中叶,这里便是新阿姆斯特丹总督的驻地。为了方便警卫通行,总督下令用木头做围墙,筑起了一条街,取名为“墙街”(Wall Street)。随后华尔街被英国占领,但继续保持荷兰人热爱商业崇尚金钱的传统。《华尔街2》中提到荷兰1630年发生的“郁金香泡沫”,实际上暗示了华尔街时时刻刻面临着泡沫的危险。

最有趣的故事是,十八世纪24个商人代表聚集在华尔街的梧桐树下,签订了著名的“梧桐树协议”,规定在他们之间可以进行证券交易,这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这种个人自发、市场主导的机制,具有先天的扩张优势,从此华尔街便成为美国银行业的象征。

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本身并不创造价值,然而很多人却认为华尔街创造了财富和价值,它代表了一种美国的进取精神。《华尔街》中戈登总是说:“不会有人受伤害,但你会得到很多钱。”正是在这种论调下美国新自由主义思想开始泛滥、,蔓延,它们崇尚效益,反对国家干预。于是华尔街的金融冒险家们可以在自由主义的庇护下,在市场上饕餮般攫取财富,把利益留给自己,把风险和灾难留给别人。

《华尔街》中的蓝星航空和《华尔街2》中的海洋能源研究所,均属于美国实体经济,这些创造价值的企业,在这些华尔街大鳄眼里臃肿而无利可图,它们被当做筹码或工具,被轻易转手交易,以一种注定悲剧的身份参与这场金融游戏,最终吞下苦果的总是像巴德的父亲或杰克的朋友这样普通的劳动者。

《华尔街》的开篇,奥利弗·斯通用花哨的蒙太奇剪辑,再现了纽约这个都市丛林中人们高速的生活状态,而《华尔街2》则是从闲适的家庭生活开始,镜头缓慢推进,杰克还躲在温床里伸着懒腰、做着白日梦。

从快节奏到慵懒休闲,从追求效率和事业成功到追求幸福和家庭和谐,这是《华尔街》到《华尔街2》的巨大转变。奥利弗·斯通已不是二十五年前的那个奥利弗·斯通,而美国也不是二十五年前的美国。那时的斯通刚拍完名噪一时的《野战排》,而如今的斯通已年逾花甲归心似箭,那时的美国在经济上开始奉行自由主义,而如今的美国刚刚从911和08年的金融危机恢复过来,保守主义盛行。前后两部影片的转变恰好映射了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我们也能从中探寻到时间长河中断裂的精神线索和缺失的意义。

长久以来,在美国既存在主张自由、平等、民主的洛克式自由主义,同时又存在主张权威、等级、精英主义的柏克式保守主义。这两股思潮相互交织,既竞争又对话,此消彼长,形成了“美国信条”的两大传统。二十五年以来,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更迭反复,先是八十年代“里根主义”复辟美国保守主义,而后是以克林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占据整个九十年代,再到如今“布什主义”和奥巴马时代保守主义之风再次刮起。

而奥利弗·斯通作为好莱坞主流电影人,他的作品也受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他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的电影作品(《华尔街》、《刺杀肯尼迪》和《天生杀人狂》),大都推崇一种大众文化进入精英文化阶层的倾向,如《华尔街》中的巴德本是代表美国最下层的工人阶级,他却进入代表精英文化的华尔街。而其90年代后期至今的作品则开始表达一种对秩序和权威的维护(《世贸大厦》、《亚历山大大帝》和《华尔街2》),即站在精英阶级对大众文化的俯视,如《华尔街2》里曾经嗜血的戈登被子宫里蠕动的外孙的画面所感动,放弃追逐金钱回归家庭。

《华尔街2》诞生于911和08年金融危机之后,虽然其副标题仍用“金钱永不眠”延续观众对《华尔街》的遐想,但其实这部续集影片更多的担负着抚慰伤痛、重拾信心的使命。

也许,温情和回归家庭是当下美国人重温美国梦的最好途径。于是,我们看到的《华尔街2》,继续在好莱坞描摹美国人想看到的美国,也继续在美国书写万变不离其宗的、保守的美国政治文化传统。

经济31001

陈刚2号

篇二:《华尔街》观后感

今天看了美国经典商战片《华尔街》,突然想到了和片子没关系的词眼:独立人格。独立人格,说起来好像很大很空的词,百度一了把,都是和知识分子联系起来的,我自觉不是知识分子,似乎没有资格讨论。

但我不这么看这个词。

前几天去面试,考官是个小年青大概比我多不了三四岁,说实话走在大街上都不会瞟一眼,但是突然两个人身处在这种环境下,以考官和应聘者的身份对席而坐,感觉就完全不同了。我自然有些紧张,进门之前还要故作镇定,因为是在一个大房间里一对一面试,我特地环顾四周,发觉其他几组应聘的人都有些夸张僵硬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微妙。电影《华尔街》里,刚大学毕业的证券公司小职员巴德非常希望通过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当他绞尽脑汁和崇拜已久的金融巨头戈登搭上边时,巴德小心翼翼地整理头发,并对自己说,这是决定命运的五分钟。然而办公室里的戈登却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态度,和僵坐在老板桌对面,努力证明自己的巴德恰好构成了同一世界的一对人。

什么是一对人?呵呵,前两天坐汽车回家,而偶看到一个很有个性的店名:人从众(好像也不算太个性,似乎很多地方都用)。大家看看从字甲骨文的写法:

是不是很形象?右边的那位正跟着左边的这位呢,这就是一对人,我和考官,巴德和戈登。右边的那位可以颐指气使、悠游自在,左边的那位则低声下气、呆若木鸡。因为有所求,因为我想让考官通过面试,巴德则希望戈登能给他个好前程。

戈登非常了解像巴德这样,初出茅庐,又渴望赚快钱的毛头小伙的心理,他从感情、物质和心理几方面同时诱惑、引导巴德,让巴德不惜一切,搞内幕消息炒作股票。巴德为戈登工作,不仅仅是为了钱,也是由于戈登无时无刻不在制造一种氛围,让巴德盲目地去崇拜他,欣赏他,自然而然地按照戈登的行为方式办事,戈登永远处于从字左边,而巴德则在右边。相比之下,蓝星航空管理层和戈登、巴德一起讨论收购股权那场戏,在大家都很热烈地讨论新方案的情况下,巴德的父亲一眼看穿戈登无心重组蓝星航空,只是想利用这个不景气的小公司来套利的把戏。他歪坐在沙发上,手抵着下巴,说了一句我活得太长,什么鸟都见过。这就是我的观点。巴德的父亲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从字的一半,他人的附庸。康德认为,美是美(优美)和崇高(壮美)。人和人的交往之中也存在着这种关系,优美的关系你希望去占有,而在壮美的关系面前你渴望被占有。对巴德而言,戈登是令人崇拜的金融前辈,是壮美,与同事、老同学相处时,巴德表现的精明能干、目光犀利,而在戈登面前,巴德像个孩子,总是矮他一等。

这种感觉并不是金钱利益能道明的,就好比传销,让人觉得有利可图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传销团伙建立的所谓家庭,早会晚会,都让人处于一种气氛,在这种气氛中,传销就是合法的天经地义的事,谁不做就是不入流被人瞧不起。这样的氛围随处存在,拿我举例子,穿梭于学校和社会这两个某些方面截然不同的世界,能够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同学间讨论《浮士德》译本问题那叫时尚,但放到了同事间就成了无聊;同事间讨论信用卡刷了多少钱积了多少分那叫潮流,放到了同学间就变成了庸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都是从侧面形容这种氛围的。只可惜,我既没看过《浮士德》又没办过信用卡。影片的结尾颇有意思,巴德对戈登说:我非常想成为你,但我最终才发现巴德福克斯就是巴德福克斯,戈登盖克只是戈登盖克。最后在父母的陪同下,巴德前往法庭等候牢狱之灾。父亲对巴德说:你先进去,我把车停一下和你母亲随后就来。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巴德一个人走上了法庭的台阶。试想这是一部中国电影,父母一定会哭哭啼啼地责怪巴德(恰好也是个中国名字)不孝,但是我的儿巴德本质一定善良只不过跟着坏人误入歧途,然后无论如何也要陪同儿子一起走入法庭,同艰辛共患难(插一句,前几个月看报纸,一位母亲不远千里

以修鞋为生,陪儿子坐牢10年,儿子知道真相后感动得稀里哗啦)。可以说小青年巴德的经历不仅仅折射出华尔街唯利是图的本性,也展示出巴德本人从人格依赖,到最后独立走向法庭,为自己错误的选择承担责任,终于构成独立人格的成长过程。也许这部片子的思想精髓就在此:贪婪是苍蝇,而人格缺陷就是鸡蛋上的缝。

引用一句名人名言:要想过得好,首先自己要强大。

再引用一句俗话:生活需要一副热心肠,一双冷眼睛。

篇三:电影《华尔街》观后感

《华尔街》观后感

本片《华尔街》是一部以美国华尔街为背景,讲述股市大亨 Gordon Gekko 利用各种不正当手段进行内幕交易,贪婪地汲取证券市场财富的故事,最终因为年轻的Bud Fox的良知而被送入监狱。

片中Bud Fox 是一名证券公司的员工,业务为为各类客户推荐股票并促使他们购买。该类证券公司主要从事二级市场业务。所谓二级市场是指已发行在外的金融工具(如证券)的交易市场,即“旧”金融工具(如证券)流通转让的市场,二级市场的二级是相对于证券发行市场而言的。

Bud Fox 不满现状,抓住机会找到了股市大亨Gordon Gekko并竭力表现自己对证券市场的见解。但Gekko对此并不满意,情急之下Bud Fox 把从父亲 Carl Fox 处听来的关于蓝星航空尚未公布的官司判决透露给了Gekko,Gekko考虑后委托Bud买入一部分蓝星股票,之后蓝星关于官司判决结果出来证实了Bud的消息自此Gekko开始信任Bud。

事实上,这次交易属于内幕交易(inside trade),Bud 与 Gekko属于业内人士,在了解资本市场规章制度的情况下受到利益驱动对这些限制置之不顾,在美国证券市场,此类行为应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及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的监管与处罚。

在对Bud产生信任之后,Gekko对Bud提及了Sir Larry Wildman及他们之间的恩怨,并称现在是复仇的时候。Gekko称Larry现在在美国,可能有什么投资项目,让Bud去刺探消息。Bud推脱称如果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现自己会被吊销执照,但最后不甘心失去Gekko的信任,接下了这个任务。

Bud在对Larry的一系列跟踪之后判断Larry其实是想购买Anacott Steel的股票,Gekko即刻表示让Bud买入一千五百股50美元的Anacott Steel的七月购买权。

此处的购买权实际上是一种期权合约,所谓期权合约为在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购买或出售固定数额的商品、货币或证券的权利。故如果Larry对Anacott Steel实行大规模购买,则Gekko可以在七月份仍以50美元买入即可获利。事实上,Gekko已经猜到Larry要收购Anacott Steel,故他指使Bud持续大量买进Anacott Steel股票,推高价格,提高Larry收购的成本。最后Larry以每股71.5美元的价格与Gekko达成协议,收购Gekko手里持有的Anacott Steel股票。这次Gekko的大量股票买入行为事实上以个人的力量改变了证券二级市场的供需关系,扰乱了交易秩序,使证券市场的主要功能—资本市场有效性(efficient capital market)被破坏。

自此之后Gekko又收购了泰达纸业。Bud建议Gekko收购蓝星航空,以便可以对这个有深厚感情的公司进行升级改造,而且自己可以担任高管,Gekko最终答应做这笔投资。但事实上Gekko并未打算改造蓝星航空,而是利用Bud的关系去疏通蒙骗工会的重要人士,并最终希望将其分拆出售。

Bud知道这个消息后很愤怒并与蓝星工会及Gekko的死敌Larry Wildman合作并挫败Gekko。影片的结尾Bud与警方合作录下Gekko的犯罪证据,最终两人都接受法律审判。

影片全片的主线是华尔街的内幕交易,金融大亨掌握着巨大财富,不图创造财富而是持续做着零和游戏,与贪婪为伍,使绝大部分社会财富掌握于极少数人手中,耐人寻味。

标签:华尔街 观后感 华尔街之狼观后感 华尔街纪录片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