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寒假日记 > 正文

【贾志敏和他的语文教学】语文名师贾志敏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与贾志敏老师的对话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下午,窗外的操场上不时传来小朋友们做游戏发出的欢笑声,这一切都显得格外的祥和,一如年逾古稀的贾老师,亲切,和蔼,朴实。   贾老师应2011“绿城之秋”名师观摩活动之邀,不远千里来到南宁讲学。这不是他第一次造访邕城。因此,他对绿城南宁并不陌生,与我们的交谈也显得格外的亲切与专注。
  曾有人说过,一位名师,就是一位精神的富翁,有无限的资源,供我们去撷取。贾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像一座宝藏,走进他的课堂,便会领略到那里的无限风光。
  课堂中的语感教学
  《微型小说三篇》是贾老师最有名的作文教学课之一,曾多次在全国各地讲过这堂课,得到了学生和老师们的喜爱。此次在2011“绿城之秋”名师观摩活动上,贾老师也给邕城的老师和孩子们带来了这堂别开生面的作文教学课。
  从课题开始,贾老师就注重纠正孩子们读书的语调,反复读,快速读,要像说话一样地读,要展现出最自然最真实的读法。因此他在课堂上力争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读。读得好的,他表扬;读得不够好的,他反复地纠正,直到孩子读好为止。
  为什么他这么重视孩子读书的腔调呢?20世纪70年代初,贾老师重回讲台教授语文,那个时候华东师大教育系李伯棠教授常去指导他上课,课后李老总会给贾老师提出一些改进意见。时至今日,贾老师仍然记得,当时的李老话语极少,但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还是读得太少。文章是白话文,学生一读就懂,何必分析来分析去的?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课文。”当时的贾老师对这句话还未能深刻领悟,可越是深入研究语文教学越是体会到李老说这话的一番苦心。从此之后,这一番话影响了他的教学路,也成为了他语文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贾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多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传统。学生多读熟读,读得愈熟,领会愈深;读到滚瓜烂熟,作者的语言就有可能转化为读者的语言,读者在写作时,就会运用自如。而且多读,不是简单、重复地读,是有质量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因此,在他的课堂上首先就是训练孩子们对课文的读法。
  此次的绿城之行,贾老师还给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作了一堂讲座。在讲座上,贾老师把《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说背,倒是显得有些生硬,从他口中流出的课文,那是已经内化成了他自己的语言,是一种呼之欲出的自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拿腔拿调,极富感情,仿佛说话般自然。当贾老师把《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最经典的片段声情并茂地背出来时,台下的听众早已泪眼盈盈。
  贾老师的语感就是通过这样有感情地读课文、背课文慢慢培养起来的。除此之外,语感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大小事情来培养。贾老师有一大爱好就是听广播。他听广播并不仅仅是听听新闻了解时事,他喜欢“挑刺儿”。他常常可以从播报员口播的新闻中听出那
  么点不对劲的地方。“平时注意积累,就可以发现这样的错误。”贾志敏说,“就连我们的身份证上都有五个错误的地方呢。”
  老师在本次“绿城之秋”活动的观摩课上,点评学生改写《烛心》这篇作文时,贾老师老师就站在学生身边,边听学生把作文一句一句念出来,边纠正孩子语句中不正确的地方。能够这样脱口而出地指导学生的作文,正是有赖于他长期养成的优越语感。
  课堂中的批评艺术
  作文教学课《微型小说三篇》中的第三篇《烛心》,有一个生字“笃”,贾老师问孩子们:“上面一个竹字头,下面一个马,怎么念?马马马?”
  孩子们的表现很活跃,每个人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贾老师老师信步走到孩子们中间,让把手举得最高的那个男孩子起来回答,男孩子很快站起来大声说:“马马马”,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笑了起来,男孩显得很尴尬。这个时候贾老师对孩子亲切地说:“不对,来听听别的同学怎么念。”
  在课堂上“大方”批评学生是贾老师老师的一大特色。
  在贾老师的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他对孩子错误的回答给予及时的批评指正。而现在大多数的课堂上,老师变得不敢批评学生了,生怕自己的批评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所以很多老师的做法是,即使学生说错了,也要评价:“你说得真好!”即使学生回答了一些简单的问题,老师也给学生戴上一顶高帽子:“你真棒!真的很棒!”明明是错的,还要硬说成对的,根本就是在颠倒是非,让孩子分不清对与错。“这不是在教育学生,而是在糊弄学生,践踏教育。”贾老师如是说。
  有人总结出贾老师的评价用语有二十个字的特点: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智巧妙,诙谐幽默,独特创新。在贾志敏看来,对孩子的评价语,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保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可否认,学生由于认识不足,总有一些不良的习惯,对此老师们必须予以纠正。老师的评价语应以鼓励为主,但对学生的错误或不足也同样必须提醒,甚至是批评。”这是贾志敏半个世纪从教以来的切身体会。教师有批评学生的权力,批评的目的是为了鞭策学生学好知识,而不是为了挖苦、讽刺、嘲笑学生。
  时至今日,贾老师仍然忘不了30年前执教《狼牙山五壮士》时调侃一个学生的往事。那是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指着文中的句子“班长斩钉截铁地说:‘走,上棋盘陀!’”,怯生生地说:“句子里多了一个‘铁’字。”贾老师当时的反应是:“你以为班长姓‘斩’名叫‘钉截’吗?”教室顿时像炸开了锅一样热闹,孩子们都在笑,问问题的孩子面红耳赤,尴尬得无地自容,从此这个孩子一蹶不振。贾老师这才意识到,自己极大地伤害了这孩子的自尊心,事后诚恳地向那个孩子道歉,并得到了孩子的原谅。
  这件事情一直萦绕在贾老师的脑际:“它让我懊恼,促我反思,叫我悔改,催我奋进。”从此,他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再也不敢懈怠,再也不敢做伤害孩子心灵的事了。
  敢于批评,却能不伤害孩子,这是批评的艺术,也是最真实的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语文老师的功底就是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的批评性评价,语言的正确运用显得尤其重要。是什么让贾老师的语言如此丰富,他的回答是:多读书。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读大量的好书,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
  那么老师该读什么样的书呢?对此,贾老师的回答是,各种各样的书都得读――教师不应该是专家,而应该是杂家。
  与教育事业一生相伴
  贾老师一直反复强调,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孩子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语文课堂要紧紧围绕这八个字来展开,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是为了这个目标而服务。但是近年来,贾老师发现,一些教学活动开始出现一股浮华之风。有些课堂教学,不是进行语言 本身的推敲、揣摩和品味,而是围绕文本内容,外加大量的教化性补充“学习材料”,或者整堂课用多媒体课件“狂轰滥炸”,这样做,除了增加课堂虚幻的观赏性外,没有任何价值。
  因此,他认为讲课就要有讲课的原则,还原本质的语文课就要有“三不讲”:一不讲那些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二不讲那些讲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东西,三不讲与语文无关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只能是为孩子学好母语服务。在贾老师看来,一堂课仅有四十分钟,教师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而这就是教师的生命价值所在。
  教师除了讲课之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看课。贾老师多年的看课经验使他深刻地悟出了看课的“门道”一“三看三不看”。第一,看教学,不看表演。看课,就要看教与学,要关注师生教与学的活动。第二,看学生,不看老师。课堂是学生的,空间是孩子的,是他们在学“语”习“文”,孩子是红花,教师是绿叶。第三,看门道,不看热闹。观摩语文课,要关注别人是怎样驾驭课堂,怎样处理教材,如何启迪学生,如何设计教案的,要看的是别人怎样“教语文”。
  这些教学理念看似简单,却是贾老师从教五十多年来身体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得来的,饱含了贾老师对教学的热爱,对教育的追求。从他的身上能够感受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敏锐的教学智慧、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思想品格和博大的人文情怀。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老教师们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厚实了他们的生活底蕴,丰富了他们的文化内涵,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人生的感悟,其深度、广度、力度都是年轻人所无法比拟的。而这些都将自然地融入到他们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教育本质的诠释之中。”
  贾志敏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老教师,他经历了时代的巨变、社会的转型、历史的沧桑,品尝过人生百味,感受过世态炎凉。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教育事业,他的生命时刻与教育事业相伴,而教育也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是靠自己的课堂教学,靠着自己的激情,感动了课堂,感动了广大教师。有这么一位认真执著的老师,是中国教育之大幸。
  链接贾志敏,男,1936年生,上海特级教师,全国名师,浦东开发建设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特级教师到你家》、上海电视台《贾老师教作文》节目主讲。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已届50年,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小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治学严谨,著作颇丰;电视系列片《贾老师教作文》经过各地电视台播出后,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其主要著作有《贾老师教作文》(系列丛书)、《贾老师对你说》《一个校长的演讲》等。

标签:语文教学 贾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