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讲话稿 > 正文

[“老夫”不老,壮心犹在]少女心若犹在,时光不老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苏教版九语(下)《江城子?密州出猎》被人们公认为是苏轼的第一首有代表性的豪放词。这首词借行猎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豪情壮志。作者当时不过四十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然而却自称“老夫”,颇有意味。
  “老夫”是德高望重的年长男子的谦虚自称。现代一般认为60岁以上,西方发达国家65岁以上才算初老。中国古代三四十岁就算半老,因为古时医疗保健条件极差,人们的寿命比较短.七十便已古稀。但仅仅一个“半老”.就让苏轼轻言“老夫”了吗?颇值得品味,故而笔者结合苏轼生平及相关资料作了一些探析。
  一、特定的心境使然
  苏轼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上书反对,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任职三年,任满后,又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职。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冬,密州任上第二年。苏轼年轻时候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理想是“读书万卷”、“致君尧舜”。然而政治上的排挤打击,使得理想与现实一下变得那么遥远,这种遭际不能不使他感慨系之。因此,尽管他勤政爱民,每到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但他的生活却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忧愁使人老,长时间精神上的压抑苦闷,往往会催生出一种苍老的心境。或许正因为经受着痛苦的精神折磨,正值盛年的他已“鬓微霜”。人未老,却有苍老的心境,已届中年的苏轼自命为“老夫”就顺理成章了。这种自命,有几许无奈,几许苍凉。
  二、旷达情怀的释放
  所谓旷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为“心胸开旷,想得开”。中国古代文人常具一种旷达的情怀,从屈原到陶渊明到李白、范仲淹等等,他们或放逐或归隐或居庙堂,所表现出来的旷达情怀不能不对苏轼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朝廷外放的挫折,抵触“新法”的牢骚,以及对未来不灭的希望,这些情愫积压太久需要释放,此番出猎正是一次痛快淋漓的宣泄。在这宣泄中,作者不再纠结于过去与眼下的种种不快,而是应对以达观与疏狂。苏轼在此词写就后数日给他的朋友鲜于子骏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可见这首《江城子》可能是他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他自己也对这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的“自是一家”之作颇感自豪。其主动拓展词的题材和风格,对于丰富词的袁现内容、提高词的传统品位,有着莫大的意义。
  任密州太守,是苏轼心情非常沮丧的时期,但正是生活的挫折,情怀的旷达,使得他以“快词”浇胸中块垒,抒奋发之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痛并快乐着”。这词当时便为百姓广为传唱,令苏轼颇为自得。苏轼具有民本思想,行猎不忘百姓,快乐与民分享,称道“老夫”,可以拉近与百姓的距离,使人想像太守老顽童式的可爱。更何况此时的苏轼已“早生华发”,颇能貌似“老夫”,于是,自我调侃,便在情理之中。没有这种旷达,苏轼又焉能豪情万丈地自称“老夫”?其后同样写于密州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更具这种情怀。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说苏轼“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把在密州的日子过得癫癫倒倒又有滋有味”,很是让人认同。
  三、艺术表达的需要
  密州时期的苏轼虽政治失意,小遇挫折,但仍然有一颗积极用世的心,且未有稍减。情满于心则溢于词,《江城子》就集中表现了他的入世理想。
  此词上阕描写出猎的盛况。起句陡兀,“老夫聊发少年狂”,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磊落之气。苏轼以“老夫”自嘲,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的反差,形象地透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这种情绪既有怀才不遇、年华老去的慨叹,更有豪气干云般的爽朗和自许。这种情绪郁积得太久,一旦找到突破口,便如江河决堤一泻千里。下阕进一步描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两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鬓微霜”二字与开端“老夫”照应,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显示出十足的自信和力量。可见,“老夫”一词在作品中的运用极臻其妙,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
  无独有偶,《三国演义》中曹操就常常自称“老夫”,他在《步出夏门行》中慷慨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来自况。苏轼不惑之岁便就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综合分析,他的这种自称,实有“卖老”之嫌,这“卖老”我们完全可以看做是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精神的体现。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苏轼自称“老夫”的背后应该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心态,借用余秋雨的话,那就是“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标签:壮心 老夫 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