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检举信 > 正文

育人中学 [浅谈整合高校文化资源对校园育人的作用]

时间:2019-02-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大学的本质在于文化,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就必须走出表面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建设广义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核心育人功能。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受社会功利、低俗文化入侵,文化品味每况愈下,人文精神缺失,而校园文化建设重形式缺乏人文思考。针对上述问题,文章讨论了整合高校文化资源和创新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校园文化;整合;育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的高等教育则显得极为重要,而作为高校教育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则更凸显其重要性。中央16号文件(2004)指出应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实现校园文化的重要育人功能。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的新思考
   (1)广义校园文化内涵。西方学者在研究校园文化时,注重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英国的艾瑞克?阿什比在《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中,指出教育的目标实质就是造就有教养的人而不是有学问的人。法国的涂尔干在《道德教育》中,提出现代教育是在传授技能和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待生活的各种可能的终极态度。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家衣俊卿(2007)指出大学的本质在于文化,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就必须走出狭隘的、表面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变狭窄的“校园文化”为宽广的“文化校园”。校园文化关乎的不仅是学生文化知识的习得,更重要的是校园文化品位的形成,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给高校师生以滋养和陶冶。(2)校园文化的核心功能是育人、化人。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是一个文化环境,更是一个教育环境,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入心入脑的,无论我们对校园文化如何定义,怎样解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在大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的大环境下,整合高校文化资源,创新校园文化载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途径,最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功能。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的摇篮,还是社会文化的引擎,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源地,其校园文化建设属于文化传承、价值守望、文化践行等文化化人的范畴,发挥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化人功能,才能真正达到中华文化与校园文化“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宗旨。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1)功利主义入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行为早已突破高校围墙,象牙塔外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不断渗透和吞噬校园文化精神。高校扩招扩建后,后勤的企业经营模式日趋完善,校内商业经营水平日渐进步,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商业宣传性质明显的竞赛活动日渐频繁;商业宣传性质的赞助横幅挂满了校园主干道,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各种证书辅导班及商业广告贴满了校园的显著位置;就连大多数人心目中神圣殿堂清华大学也冠名了真维斯楼。在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元化经营的同时,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也随之而来,对师生的价值观念产生较大冲击,商业气息掩盖了学术气氛:校园没有了心灵宁静的栖息地,难以达到理想的致远,师生不能淡泊,亦难以明志。(2)娱乐主义盛行。大学校园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不断滋长,娱乐主义盛行。课桌文化的“痞”,厕所文化的“俗”,宿舍文化中的黑色潜流,灰色的网络文化、微博文化、短信文化等在校园备受推崇,这种娱乐至上主义使得大学文化庸俗化、肤浅化;沉迷于电脑游戏,发烧于电子设备,比比皆是,享乐主义盛行使得部分大学生玩物丧志、不能自拔、缺乏对理想和人生的思考。这种娱乐至上、享乐主义的盛行,使得大学生普遍缺乏应有的对高品位精神生活追求的风貌和青春的朝气。(3)人文精神缺失。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不懂得感恩。加上人文精神教育缺失,部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迷失,正义感、责任感淡化。考试中舞弊成风,奖学金助学金评审中弄虚作假,助学贷款逃避债务等情况屡见不鲜,个人诚信受到极大的挑战。从“我爸是李刚事件”、“药家鑫事件”,到药家鑫师妹的“我要是他,我也捅”,折射出现代高校人文精神的缺失的严重。长期以来,高校教育很大程度被功利化和模式化,学校把教育组织成一种类似工业生产的过程:灌输知识,忽视传递价值;培养技能,忽视升华人格;突出功利,不谈理想;宣扬道问学,忽视尊德性。正是这样长期以来的人文教育缺失,导致大学生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等人文精神,渐渐地淡出校园。(4)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精神思考。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看起来丰富多彩,但大多表现为校园局部的文化活动,缺少对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和深层的文化精神的思考。教育部自2006年始连续3年举办“魅力校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评选及展示”活动。3年间高校申报的校园文化成果近千项,其中既有主题鲜明的思想教育,特色突出的学术活动,形式新颖的文艺活动,载体丰富的文化超市。这些活动主题鲜明,形式新颖,但大多属于第一课堂之外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活动,如果以局部文化活动取代大学校园文化整体性的建设,则有可能导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表面化和局部性现象的凸显,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文化气息和文化精神将会被忽视。
   三、整合高校文化资源
   整体论学说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素的各部分绝非简单的加和关系,从部分到整体是一种突变,是各部分有序整合而出的“新质”。“整体”是校园文化静态的内容载体,“整合”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整合必须有前提预设,只有价值目标趋同的前提下,才可能对要素部分进行集总,才可能迎来“新质”的产生。(1)传承传统教育文化基因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传统教育文化的传承浸润,传统教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导向作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基础资源。中国传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重视熏陶、教化,重视启发人的内心自觉,教育人如何“做人”,强调的是对自身的肯定“天人合一”,“传道、授业、解惑”,“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观点至今还在教育领域产生着广泛的影响。传统教育文化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心和价值观,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都是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高校校园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文化,关键是要将传统教育文化的精华成分与当代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使其既富有内涵,又具有现代气息,易被年轻学生所接受。(2)地域文化是重要素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和独特优势。高校文化根植于所处地区的地域文化土壤中,从其建立、建设发展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地域社会多元文化成分为校园文化的形成与构建提供养分,并通过不断交流、渗透而形成校园文化的重要素材。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地域特色,挖掘地域的文化资源和内涵,整理、提炼、升华文化理念,以实现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凝练,让学生从身边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中体会地域文化的精髓和力量,从而增强教育的现实说服力和感染力。(3)对接西方文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高校作为接收西方思想的桥头堡,西方价值观念、礼仪、节日等外来文化对校园文化造成很大冲击。面对世界范围内文化领域的大碰撞、大融合趋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努力探索中外文化的接入点,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果、揭批不良文化的本质和危害的过程中,培养广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性,积极正面引导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明辨是非鉴别能力,增强内化能力,才能为校园发展提供有益帮助。(4)高校自身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阿什比曾经说过“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如上述,高校文化传承了传统教育文化,地域文化,内化西方外来文化,从而整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因此,高校文化具有时代性、创新性,也具有继承性,高校自身文化需要整合和发展,更需要传承。校园文化反映了全校师生的共同所遵循和习惯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大学如何建设自己独有的文化氛围,表面上是一个务虚的话题,实则关联着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标走向以及功能定位等,教育必须担负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培养考试机器或者传授谋生手段。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终极目标应该是“化成天下”。
   四、创新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1)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培育文化的自觉、自信。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是文化,同时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学校之所以有特色,就因为它创造了一种属于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办学特色的生长点是在特色校园文化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如果没有文化养分注入,这个生长点就有可能夭折。高校的特色文化,体现为一种个性,使全体成员形成相近的价值取向、处事风格、行为准则,成为一种有认同感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精神凝聚力量,并造就有生气和创意的校风、教风、学风,对学校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传承学校的特色与优势文化精神,挖掘地域优秀文化资源,以形象丰满的优秀人文史迹熏陶师生的道德品质和精神;立足于本校实际和优势,建设特色学科,发扬特色科学研究的科学情感、钻研精神、职业道德,催发好的学术氛围,引导良好的校风学风;创新具有学校优势和特色的校园文化项目,丰富校园文化传承的载体。对内以特色文化为支撑,培养文化自觉,凝聚师生的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师生的归属感、责任心与自信心,激发学校的发展动力与竞争力;对外以特色文化为形象与资源,培养文化自信,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并以此为契机拓宽学校获得资源的渠道。(2)探索文化育人新途径。文化的育人功能的形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渐进的过程,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散见于学校管理的每个细节。一般认为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内容。
   校园物质文化载体建设方面,建立文化气息浓厚的人文景观和校园环境,融入办学理念、展现学术气息,营造高尚的文化氛围,将校园文化精神通过外显的视觉形象为载体,传递给师生员工,形成自上而下的文化认同。校园制度文化载体建设方面,积极构建与学校培养目标培养相适应的学生激励体系、保障体系、辅助体系,积极引导师生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标准。尤其应进一步完善奖助体系,让受到资助的学生感受人文关怀,教育学生感恩他人回馈社会。校园行为文化载体建设方面,立足学校人才培养战略,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向高雅化方向发展,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系列的主题特色活动,加强树立精品校园文化项目,注重校园文化品牌的育人功能,用健康有益的思想文化占领思想阵地的。校园精神文化载体建设方面,深入挖掘校园精神文化精髓,传承建校多年来的优良传统,弘扬校园精神,引导师生树立核心价值观念,彰显高校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衣俊卿.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凸显大学的文化功能――关于大学本质和功能的文化哲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2)
  [2]杨海波,郑永廷.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当代高校精神文化发展研究[J].高教探索.2003(4)

标签:育人 浅谈 整合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