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检举信 > 正文

危机视角下公允价值会计的顺经济周期性及其启示|结构性危机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公允价值会计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弊端集中体现在其顺经济周期效应上。社会各界将矛头指向公允价值,一时间暂停或修订公允价值呼声不断高涨。公允价值确实存在不足,但依然代表会计计量的发展方向。本文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对危机的作用机制,结合我国推行公允价值会计的现状,指出尽管公允价值会计有顺经济周期的问题,我国仍应顺应发展趋势,坚持在不断完善主客观环境中推行公允价值会计。
  【关键词】危机;公允价值;顺经济周期;副作用;启示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产生源自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和经济虚拟化带来的不确定性,2006年我国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金融工具、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17项具体准则中,按国际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概念。新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改变了我国以历史成本作为单一会计计量属性的传统。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在国际范围的推行虽然几经波折,但一直被认为是会计计量的发展方向。而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暴露了其顺经济周期效应,一些金融业人士将矛头指向美国会计准则,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夸大了次债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深度和广度,对加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副作用,公允价值一度成为了众矢之的[1]。公允价值是否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是否需要新的会计计量方式代替公允价值计量,我国正在推行的公允价值会计是否应该止步等等一系列问题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公允价值顺经济周期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分析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涵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006年正式发布《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根据公告,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销售一项资产所能获得或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估价的确认依据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交易价格,指在活跃市场上存在相同的资产或负债报价时,使用该报价对公允价值进行估价。第二层次是类似资产报价,指活跃市场上虽然没有相同但有相似资产或负债的价格信息,根据相似资产或负债价格确认估价。第三层次是模型定价技术,指市场上不存在关于资产或负债可观察到的相关信息时,应用本层次的定价方法估价,包括矩阵定价法、现值技术等[2]。可见,以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符合公允价值的经济实质,也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在市场发生突变时,例如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市场信心丧失,出现恐慌性“贱卖”资产的时候,资产卖方处于非理性状态下,其交易地位很难与交易对手保持平等。此时,市场报价类似于资产快速变现时的“清算价格”,不符合“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前提,市场报价就不再是确定公允价值估价的最优选择。
  (二)公允价值顺经济周期对金融危机的加剧作用机制
  从经济发展周期角度来看,随行就市的公允价值会计助长了经济周期性的波动。法国银行联合会曾警告说,公允价值计量在泡沫时期可以增强幸福感,在危机时期会使恐慌情绪不断放大升级。尤其在经济周期中的特殊阶段或者临界拐点处,其有显著放大作用。公允价值会计使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或者收缩速度明显加快,从而促使泡沫膨胀或萧条加剧。
  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的顺经济周期效应加剧了金融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从理论上说,在一个信息对称且市场有效的环境中,会计信息不会对市场产生任何影响。但是,现实的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也并非完全理性,市场常常受心理、情绪等行为因素影响。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公允价值会计已成为一个市场趋势的追随者。在金融危机中,会计信息完全可能引发市场恐慌气氛,短期内引发市场大幅波动,对金融市场造成致命的冲击。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过程中,60名国会议员联名写信给美国证监会,要求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他们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银行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银行不必按市值给其资产定价的话,金融危机就会消退。这种说法虽然不一定符合事实,有其片面性,但一定程度上却说明在有限理性的市场中,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可能存在很大的负效应。
  金融危机中涉及的主要产品为场外产品,既缺乏活跃的市场价格,也缺乏相关产品价格。根据公允价值会计规定,不具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的价格信息,可以根据模型来定价。然而,当某一金融机构出现危机,需要卖出相关资产,由于缺乏相应活跃市场,通常采用拍卖的方式。而一旦拍卖价出来,就为同类资产提供了参考价。而根据谨慎性原则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企业须在报表中迅速反映,相应计提大量的减值准备。这样账面遭受巨额损失,又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为了达到监管的要求,他们不得不收缩信贷规模并在短期内加大资产抛售,进而又对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带来新的下降压力[3]。面对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投资者的预期被降低,纷纷抛售手中的债券,导致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新一轮的下跌,企业也被迫再次确认减值损失。如此往复,便陷入了“价格下跌--资产降低--预期下降--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金融产品和投资者信心均因此而螺旋式下降。次贷危机也随着资产价格和投资者信心的下降恶化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最终演变成经济危机。
  (三)金融危机中显现的公允价值会计的优势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加强了财务信息的透明性,特别是在经济下滑期间公允价值的信息更为重要,取消公允价值只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并带来更大的不稳定性。虽然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充当了“催化剂”,“助推器”作用,金融危机中也暴露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些弊端,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仍然是未来会计计量方式的发展方向,它的优势仍不可埋没。
  首先,公允价值会计更好的坚持了会计计量的相关性原则,能够即时反映企业存在的风险。对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减少金融机构及其交易人员故意掩盖投资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如果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已下降,根据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会计报表中披露的是当前市场价格而非成本价格。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迅速的反映了金融产品市价下跌的事实,向市场传达了泡沫和危机存在的信息。其次,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更好的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4]。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性特征使得其交易只需要很少的甚至不需要初始净投资,历史成本计量对其无能为力,只有公允价值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而且新的金融产品的成本用历史成本也无法衡量,因此用公允价值对新兴金融产品进行估价,使得金融创新有了可靠地计量依据。
  二、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顺经济周期的矫正
  公允价值会计确实在金融危机中有一定的副作用,但绝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对于这一问题也给出了答案。报告指出,如果市场的透明度高,参与者能够及时得知财务状况的情况下,较高的公允价值波动性不一定会带来问题,所以说归根结底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是市场的透明度不高,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等问题所造成的。相比其他计量属性来说,公允价值仍然是目前更优选择。但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是对它的一场考验,说明其在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国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应根据市场发展状况继续完善推行,不断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市场与会计准则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一个更相关和适合的会计准则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市场运行过程中与之出现的各种摩擦反过来又促使准则的反思和完善。金融危机发生后,为加强市场约束和促进金融稳定,削弱公允价值会计在危机中顺周期效应,各国开始采取措施修订和改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框架。
  2008年9月,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了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处理方式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要求企业在为资产确定其公允价值时,如果该类资产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交易,则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这意味着SEC允许公司可以更大程度运用合理判断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2008年10月,IASB也宣布修改会计准则相关条款,允许会计主体在异常情况下可以对非衍生金融资产重新分类。对债券资产的重新分类意味着如果公司有意愿且有能力持有到期,可以按分类当天的市价入账,而不必随波动的市值计算浮动盈亏。IASB和FASB在2008年底分别在伦敦、诺沃克和东京召开了三轮圆桌会议,会议围绕金融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的选择权、公允价值计量以及相关披露问题展开了讨论,并识别出关于公允价值计量中哪些是趋同项目需要立即进行调整,哪些需要留作长期项目的一部分[5]。国际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也指出,公允价值计量应采取诸如改进估值技术、采用频率高的简短报告,提供有的放矢的风险披露等手段进一步改进公允价值会计准则。2009年4月FASB投票决定放宽按公允价值计价的会计准则,金融机构在使用公允价值方法对金融资产进行估值时,可拥有更大的自主判断空间。允许金融机构在证明市场不流动价格不正常的情况下,用其他合理的价格估算方法来估算自己的资产价格。从而使这部分资产不至于因为股价模型导致的价格偏低而造成过多的资产减记。FASB同时表示,如果一家机构认为自己持有的资产只有在资产到期后才会出售,而不会用作交易来投机,那就不需要根据“非暂时性损失”原则来进行减记。这样在金融危机中价格大跌之时,银行可以通过认定部分资产为持有至到期资产,而避免用市值计价,以避免大规模减记的发生。
  三、目前我国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约束条件分析
  (一)市场环境尚不成熟健全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解决了我国会计计量中资产、负债由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所导致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会计信息缺乏决策相关性的问题。然而该计量属性应用的前提是存在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近几年我国经济虽取得了飞速发展,然而市场化程度不高,公平的交易环境尚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二级市场发展相对落后,流动性较差、监管存在诸多漏洞,基于其市场信息获取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相对较低,对绝大多数资产和负债而言,很难找到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格。盲目推行公允价值会计不但难以达到公允,反而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在丧失可靠性的前提下,也丧失了决策相关性。
  (二)高素质会计人员匮乏
  公允价值会计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要精通会计,还应熟练掌握计算机、财务管理、金融等相关知识。我国目前的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会计人员仅仅停留在熟练地进行账务处理这一层次。在新准则体系下的财务人员不但是报表的编制者,还应该是合格的评估师。新准则的推行和公允价值的应用赋予会计人员更宽泛的职业判断空间,增加了会计人员基于自身经济利益或迫于企业管理层压力而违背诚信原则的可能性,客观或主观的影响公允价值会计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三)公允价值计量理论模型可操作性差
  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公允价值可依次根据活跃市场价格、同类或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价格或估价技术评估来确定,即公允价值的确定,除受人为因素影响外,主要受制于市场的活跃程度与估计技术水平的高低。对于缺乏相关市场价格的资产和负债,确定其公允价值需要依赖于第三层次的方法进行计算。但是,对于风险特定相似的金融工具,估价模型计算出的公允价值有可能产生较大差异。如果不同机构根据不同的假设使用不同的模型,其公允价值及对损益账户的影响在不同机构之间可能不可比,并且为管理层留下很大的操纵空间,与公允价值会计的目标相违背。对于外部审计、评级机构及监管机构来说,证实通过模型获得的公允价值是否可靠将极其富挑战性。花旗银行2007年在估计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时使用了800多个估价模型。随着金融工具日益多元化,确定公允价值过程中隐含的不确定性定也越来越多【6】。我国普遍采用的将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方法,公允价值根据未来各期的现金流量,折现率和折现期计算,这三个因素在判断时都存在较大的弹性,难以保证其估计结果的合理性。
  (四)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要有效运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必须消除操作过程中的人为操纵问题。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仍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内部人”为了实现其自身的利益,利用“内部人控制”进行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之间不正常的关联方交易,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成了关联方之间随意制定价格的工具。在粉饰经营业绩报告、伪造盈利的行为中,上市公司会在资本市场中利用债务重组、资产置换、投资行为调节利润,使其公司瞬间扭亏为盈。这些行为极大地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违背了推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初衷。
  四、后危机时期完善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对策建议
  从长远上看,公允价值会计能较好的反映企业的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体现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统一,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之间的协调。应借鉴国际经验,做到未雨绸缪,最大限度的降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顺经济周期效应,缓和危机发生时对我国经济体系的冲击。
  (一)健全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环境
  积极培育各类资产市场,建立健全健康、有序而又丰富、活跃的市场体系是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一直是公允价值计量的最大弊端,市场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时可获得相关价格信息的充分性和计量结果的可比性,最终影响到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我国应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政策扶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拓宽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只有建立更有效的活跃的资本市场,才能为各层次尤其是第二三层次的公允价值估价提供环境保障。
  (二)审慎运用,建立非常时期应急竞争机制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还处于初期阶段,所产生诸多的经济后果还还未完全显现,因此应当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通过这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到,对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即使是曾经运用得游刃有余的西方国家,在危机中也还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体系还是美国会计准则体系,公允价值所涉及的重要概念以及许多实际重大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并且它的实施确实会对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和冲击。我国在推行公允价值时,必须加强对其认识,在与国际上关于会计计量的理论、实务和准则规范的发展趋势接轨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我国具体国情,研究市场经济状况以及会计计量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应对非常时期下的应急竞争机制,在类似金融危机的非常事件发生时,使资产负债表泡沫不致因公允价值的顺经济周期作用而被放大,维护市场信心和稳定参与主体情绪。
  (三)建立独立的第三方公允价值评估
  我国的资产评估业经过十多年发展,执业标准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业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不断扩大,社会监督作用不断加强。对公允价值会计实施独立的第三方评估能够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真实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可以有效解决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造成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资产评估所确定的价值通常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资本保全状态,能够从计量单位与计量属性两方面完善会计的配比原则,真实反映企业的价值,能够合理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可以更有效地提供会计信息。
  首先,资产评估是一种专业活动,从事评估业务的机构应由一定数量和不同类型的专家和专业人士组成,评估活动专业化。评估机构及其评估人员对资产价值的估计判断,都是建立在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所作估价是一种专业判断,只要误差在一定范围内,都可认为是市场均衡价格的反映。
  其次,第三方公允价值评估的独立属性提高了评估意见的公正性。独立性是资产评估的基本特征,也是资产评估的灵魂。独立性原则使资产评估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因为是与公允价值评估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者,评估活动服务于资产业务的需要,而不服务于资产业务当事人任何一方的需要。既保证了评估的公允性,又起到了监督作用。
  (四)加强对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框架还不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还不成熟,所以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认为操作空间较大,必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应持适度、谨慎的态度。在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方面,应要求会计主体增加对公允价值信息的表外披露,包括公允价值是如何确定的,所用估值方法预计存在的变动、所用模型的假设、导致价格变动的原因以及风险披露[7]。加强对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从制度监管等外部环境上保障公允价值准则计量的可靠性,有利于保证公允价值会计的合理使用,保障其在我国的有序推行。
  (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彻底的政企分开,让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纳入到法律框架内,严格依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运作。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对《公司法》中有关公司运营的具体规则进行完善和修订,使其更臻完善。公司组织体制和领导体制,要严格按《公司法》运行,要完善董事会的组成和董事的行为规则,包括健全董事会的组成规则、完善董事会的产生规则、推动董事会运营的合理化,尤其是要强化董事会的监督职能等。三是监事会的监督必须到位,这包括加强监事会的组织、充实监事会的职权,切实发挥监事会的作用。在国家法律、法规范围之内,公司董事会职权内决策事项,政府不进行干预和审批。
  通过多途径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在加强对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再培训再教育的同时,改革高校教育方式,为未来培育符合现实需要的创新复合型人才。或者从国外发达国家引进相关人才,直接借鉴引用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技术。
  
  参考文献
  [1]夏雪,张孝友.会计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研究[J].现代会计,2009(3):12-16.
  [2]李金秀.暂停抑或修订公允价值计量――基于次贷危机讨论[J].财会通讯,2009(9):73-76.
  [3]章承涛,陆丽琴.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研究[J].管理观察,2009(5):186-187.
  [4]宋文秀.金融危机下对公允价值的再认识[J].财会研究,2009(12):37-39.
  [5]李杏梅.在金融危机中审视公允价值[J].商场现代化,2009(5):324-325.
  [6]周英.金融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之争及其最新发展趋势[J].会计研究,2009(6):21-25.
  [7]张妍,何玉润.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美国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J].会计之友,2009(6):74-76.
  
  作者简介:
  王颖(1976―),女,河北景县人,金融学硕士,会计师,主任科员,现供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山东监管局,长期从事上市公司监管工作。
  张艳(1985―),女,山东安丘人,金融学硕士,现供职于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金融管理办公室,研究方向: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

标签:公允 周期性 视角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