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建议书 > 正文

抢占制高点_抢占绿色制高点

时间:2019-02-0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从之前被炒作的营销概念,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范畴,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目前所有有远见的企业经营者都应该意识到,在这项绿色的考验面前,谁提前掌握其中的游戏法则,谁就赢得了未来。
  持续的阴霾天气,雾锁北京。在伦敦通过节能减排甩掉“雾都”之称后,如今北京又得此封号。2011年9月在全球1082个城市中,北京空气质量排在了1035位。不容忽视的是,中国能源消耗总量占到了全球的15%左右,为世界第二能源消费大国,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
  环境的持续恶劣,让以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为主题的绿色更加坚定的成为一个皆大欢喜的生意。近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及环保产业发展指明方向,目前国家环保“十二五”规划、减排目标责任书已相继实施,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市场有效需求大幅扩容。无论是环境的要求、政策的推动,还是资本的青睐,都标志着“绿色”产业将迎来空前的市场机遇。
  而对于这场以绿色为名的商业游戏中,谁提前掌握其中的游戏法则,谁就赢得了未来。但是根据《首席财务官》杂志对业内人士及CFO的采访发现,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所需努力的绝不是最后1公里。
  绿色“钱”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采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日本相比,在GDP增长相同的情况下,能源消费量是其4倍之多。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自然资源最低的国家之一,缺油少气,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同时又产生了大量环境污染,开采过程中造成水资源浪费,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开始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节能华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CEO何宁有超过20年的投资经验,曾担任摩根丹士利国际银行(中国)董事长等职位,是一位资深投资银行家。他对节能环保的关注不仅止于经济领域,还延伸到生活之中。“从人们生活的角度来讲,也已经到了一个不能再等的阶段。”对此,中德环保(中德环保科技股份公司的简称)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王久华也持相同的观点,通过发展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等措施来重塑我们的生存环境刻不容缓。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曾晓东认为,“对于非常突出的工业黑色之路,在工业发展初期不可避免,但是现在世界已经进入高科技时代,这种严重违背科学的黑色发展――违背时代进步的发展,必须抛弃。”
  王久华表示,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相辅相成,发展新能源不能只停留在光伏、风电、生物质等几个简单的概念,从更广义的环保角度来看,应涵盖各行各业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公众的参与,更需要企业和政府的互动,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
  而实际上政策的互动已经明显。近些年我国在环保领域的支持力度正逐渐加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绿色产业作为一个巨大的综合性产业集群,既覆盖传统产业经济的上、中、下游,也包括各种新能源的发展,市场巨大,前景广阔。作为高速成长的行业,蕴藏着丰富的投资回报,节能环保行业板块近三年均跑赢了A股平均市盈率,即便在股市低迷的现状下仍然有较好的形势,保持平均20倍到30倍的市盈率。据悉“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行业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在未来五年达到4万亿元到5万亿元的市场规模,投资额比“十一五”期间增长200%以上。另一方面,国家同样也加大了对新能源的扶持力度。日前由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制定的《关于做好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已经出台,旨在加快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作为投资界的代表,何宁表示,绿色的前景值得期待。
  美好背后的过热
  2011年10月,我国首部《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正式发布,预计到2050年,我国风电装机将达10亿千瓦,满足17%的国内电力需求。在宏伟目标的背后,国家政策导向也开始控制地方风电过热发展的节奏,明确收回了地方对风电项目的审批权。预计到2020年后,国内现行的风力发电补贴政策将逐步取消、退出。
  此次风电政策的转向,印证了国内存在已久的尽管绿色已经成为一个主流认可,但却到处存在过热的现象。以风电行业为例,“十一五”期间我国风电业发展迅猛,风电装机连续五年实现翻番,20lO年我国累计风电装机44733兆瓦,超跃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电装机国。在迅猛的“中国速度”背后,风电行业产能过剩、价格恶性竞争、研发能力不足、设备质量难以保证并网等一系列问题却集中喷发。而光伏太阳能等行业早已在几年之前就被质疑过热和产能过剩。
  对此有专家指出,“低端过热,高端不足”是当下过热的实质。绿色能源作为长远目标和未来主流,并没有出现泡沫化。但在短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地方规划的缺陷,急于求成,造成了局部的泡沫。以太阳能产业为例,之前美国已经开始研发第二代太阳能,即薄膜技术,而中国还在大力生产第一代太阳能,这就造成了某些项目的不足和某些项目的过剩。而且在国内太阳能电和风电并网都是难题的情况下,一拥而上的项目的确造成了一定的泡沫。
  对于新能源过剩的问题,王久华认为,表面上现阶段似乎存在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产能过剩问题,但深究起来,还是中国能源格局存在缺陷。一方面新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则是季节性电荒现象由来已久。如果转变思维,在国有的国家骨干电网“发电、输电和售电”一统天下的格局之外,制定特殊政策支持新能源发电项目将起到拾遗补缺作用,很多难题则可迎刃而解。例如在偏远地区和东部沿海频繁出现季节性拉闸限电的地区,鼓励支持新能源电厂通过分布式自主发电和售电,这不但能解决电力紧张,也可解决太阳能和风电等新能源项目过于集中在西部地区的现状。
  虽然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处在高速发展期,但严重滞后、产业布局分散、重复建设、集中度低等顽疾仍不可忽视。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例,行业集中度不足8%,远低于发达国家30%左右的行业集中度。投中集团分析师李玲认为就此,国家风电政策的转变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这势必加大行业的整合力度,部分规模较小、过度依赖补贴实现增长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
  其实在过剩和过热背后,技术也是一个“七寸”。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节能灯生产国,约占全球产量的1/3,但主要生产的是中低端产品以及为国外代工生产产品。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一直缺乏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滞后,大多数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仿造、代理和购买国外技术或设备。没有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欧美节能环保企业的科技投入占收入的15%到20%,而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投入平均仅为2%,而且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种技术上的弱势也使得国内节能环保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足,整体处于国际分工中下游。
  这一特点同样存在于新能源企业当中。李玲表示,目前国内风能变流器市场 主要依赖进口,ABB、Converteam、美国超导等国外品牌占据国内风能变流器主要市场份额,内资企业占比仅5%左右。“从风电产业链看,高技术零部件,特别是风电变流器存在一定投资机会。”
  在“绿色”这一潜力无限的领域,技术对于企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华新能源商会储能专委会理事长俞振华对此举例表示,目前中国1/3的风力发电无法接入电网,如何解决现在全球存在的风电入网难题,大容量储能技术将是未来电网提高运营效率的关键技术之一,储能电池是储能技术的一个新兴领域。但即使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大容量成熟储能电池技术的公司也极少。国内开始关注电力储能是近三年的事,但这方面目前还缺乏各方面的实质支持。俞振华对未来充满信心,他预计六七年之后,当技术突破的时候,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的大时代会如约而至。但他强调为此政府必须扶植,而企业也需进行真正的技术攻关。
  绿色的尴尬
  2011年9月,晶科能源污染事件让头顶着“清洁、绿色”多重光环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快速成长的道路上再一次遭遇尴尬。
  如果说晶科能源的“污染门”是一次由于雨水造成的“偶然”,但是这次事件确实让一直隐藏在“绿色”外衣背后的污染问题被社会重新思考。新能源产业转化成的能源的确是绿色的,但是在转换的过程中,其设备制造、原材料提炼等过程绝不会是零污染的。
  光伏产业的“绿色”含义在于光伏电池可以产生“绿色电力”,也就是说,在产品的应用环节是节能环保的。但光伏电池的生产过程、其原材料多晶硅的生产过程,正如国务院所表述那样,“多晶硅是信息产业和光伏产业的基础材料,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
  长久以来,“两头在外”一直是中国光伏产业的痼疾,即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原材料市场和产品应用市场都在国外。中国目前已拥有世界最大的光伏产能,且是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根据数据,201 1年全球前10光伏电池生产商中有八家来自中国。但世界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在欧洲(德国第一,意大利其次)。这就意味着,真正享受太阳能这一清洁能源之利的,依然是欧美和日本,而我国大多“享受”的则是污染这一过程。
  虽然从2009年开始,中国就启动了光电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金太阳工程等项目,并于2011年出台了光伏上网电价政策,以期启动国内应用市场,把环境效益留在国内,但目前光伏产品仍有90%以上出口到海外。从企业角度而言,这则是个非常被动的局面,受制于欧洲市场的反应。2011年欧洲多国削减光伏补贴、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提出“双反”调查,中国的光伏企业的寒冬至今没有解冻迹象。
  当然虽然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的确不容忽视,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也不可因噎废食,所以政府、行业、企业都应该用整个生命周期内带来的能效改善作为产业发展的判断标准。目前政府已经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对于光伏发电的应用留在国内,那么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提升技术、重视污染则成为重中之重。引进合同能源管理
  2010年我国四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进行更多的资金支持、税收扶持。合同能源管理(EPC)始自1970年代的西方,是基于市场机制的全球主流节能模式。合同能源管理的精髓在于,由节能服务公司先期投入资金和设备,待节能见效后再由用能方和节能服务方分享节能成果。这相当于原本必交的电费钱,省下之后成了用能企业的利润,还养活了专事节能服务的大批公司。从1996年开始,财政部与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合作实施了“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引入,从用能企业方面来说是节能投资费用化,在不增加企业负债的前提下完成了节能任务,降低了运行成本;而从节能公司来看,则要实现能效资产资本化。”麦迪逊绿色增长集团总经理陈阳对合同能源管理十分看好,在这种方式中,用能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均是受益者。而其也被认为是当前用能企业CFO、CEO们最好的节能投资模式之一。据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服务公司数量将从“十一五”末期的782家发展到2500家,节能服务产业将实现总产值3000万元。根据国家发改委对GDP单位能耗下降指标的要求,“十二五”期间预计节能产业每年需要刚性投入6000亿元,而实际上我国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年项目投资额不到总需求的1/10。
  中国坐拥全球最大的节能服务市场。陈阳却认为,中国虽然实行了10多年的合同能源管理,同欧美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美国的金融体系与节能产业可以实现无缝对接。而在目前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中,这种非担保型的项目融资得不到银行的支持。中国本土企业的商业信用缺失,可能导致合同能源管理这一节能模式在中国无法推广。陈阳表示,节能服务企业的CFO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充分结合自身企业的技术资源和业务体系,在节能项目的开发初期就充分参与项目合同的风险结构和利益结构设计,把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所形成的能效资产资本化,充分运用售后回租,定向信托计划,能效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在做好合同能源管理商业模式的同时再辅以股权、股市融资等手段。
  打通资本通道
  作为一家德国主板上市公司,中德环保除了通过海外资本市场融资之外,还利用绿色信贷的概念,从中国国内银行目前偏紧的银根中分得一杯羹,以项目融资贷款来支持国内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据王久华介绍,中德环保早在2009年就制定了双核心的企业战略,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积极的实施“由设备生产商,向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投资商,总承包商和运营商转型”。而在转型之初,包括银行及一些地方政府并不看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最终中德环保通过各种风险评估,还是坚持了垃圾焚烧发电这个既属于环保行业又是新能源行业的战略方向,同时“绿色”的标签也为公司在资本上的衔接增加了法码。
  但是王久华坦言,绿色企业的CFO并不好做。这一点得到了普能公司前CFO李健的认同。“在风险犹存、市场低迷的今天,作为对外融资窗口的CFO,要善于运用各种信息和资源,让众多投资者了解今天虽不赚钱却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储能等新能源技术,解决新能源企业融资难的难题。而对内CFO则是一个润滑剂,正确引导和执行公司的发展战略,为重要的项目进行两个以上的预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我国金融机构与节能环保企业的“对接”一直存在障碍。“以节能服务公司为例,在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时,需要预先垫付资金,随着实施项目的增多,资金压力不断加大,如果没有融资支持,公司发展就会难以为继。”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陈曙光说,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初期通常规模较小,自有资产不足,往往因为缺乏抵押物、担保物而得不到银行贷款。
  因此突破传统投资模式,利用资本市场,更大规模地筹集社会资金成为解决之道。
  俞振华表示,在中国现有环境下,能源行业基本依靠国有,在中国寻找能够支持民企的风险投资是个艰难的过程。对此上海开元清洁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伟极为赞同,但他从开元自身的经验总结认为企业也未必需要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VC或PE的身上,“关键是找好每个项目的盈利点,即使没有资本追逐也能很好生存。”
  中节能华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所管理的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前身是200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发改委10大产业基金之一的西部水务产业投资基金,以西部的水务和污水治理项目投资为主要方向,2010年中节能成为控股股东。中节能是国内唯一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中央企业,它的加入进一步巩固了公司的力量,扩大了投资项目范围。何宁表示,“与中节能主营业务优势的对接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提升基金的综合增值服务能力,除了为被投资企业提供资金之外,还可以在产品、技术、发展战略、管理方式上提供帮助。”
  据介绍,节能环保产业基金主要投资于未上市成长性企业股权,目标企业为成长期、扩张期或成熟期上市阶段的企业。何宁强调,在投资企业的选择标的方面,中节能华禹主要从财务数据、管理团队、技术和产品、规模、在行业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考量。“技术是节能环保行业中很重要的部分,独特的专利是项目成功的巨大优势。”
  何宁透露,投资风险主要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所投公司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是市场风险。所以机构投资者能做的是跟公司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对公司的财务、治理、控制及结构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参与,对其战略方向提供指导。因为对绿色产业的投资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许多产品尚处于萌芽状态,所以何宁强调不能期待短期内收到回报,需要与被投资公司共同成长。

标签:制高点 抢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