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教学反思 > 正文

中国的农业教学反思

时间:2017-05-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中国的农业,教学设计

(完善版)八年级地理上《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农业的重要性。

2.阅读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3.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形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农业在我国的地区分布差异。

2.教学难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影响农业类型布局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图文、活动、阅读资料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问题引导、图表分析、综合比较,了解农业的重要作用及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PPT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从数字中国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形成感性认识。

教师:食物是人的生存之本,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每天消耗的食物量更是惊人,那么如此重要的食物来自哪个经济部门呢?

学生回答预设:农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农业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识农业,说农业

活动一:

教师: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请大家阅读课文,说一说什么是农业? 学生回答预设: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是生物本身。

教师:结合图说出农业的主要部门。

学生回答预设: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资料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农业的概念和分类。】

教师(小结):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这是广义的农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教师:大家阅读资料“多姿多彩的现代农业”,了解我国的现代农业。

教师:你的早餐吃了什么?除了“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还需要农业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预设:衣、住、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农业的重要性。】

教师:展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示意图,请同学们读图(四国耕地面积

和粮食总产量;世界、部分国家单位面积水稻产量),寻找证据,证明这个说法。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读图验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活动二:

教师:让学生读“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图”,回答问题:

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它们的界线在哪里?

2.东部和西部各有哪些农业类型?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

4.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

5.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6.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学生:读图思考回答。

东西部农业差异:

教师:让学生读“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南北方农业差异:

学生:读图讨论,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图得出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南方与北方的差异),通过问题的引导一步步认识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接着结合地形、气候、河流等所学内容,引导学生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自然原因,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完成活动“我国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建设规划”。

【设计意图:加强对地形、气候与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的关系的理解;了解在西部地区应当如何开展农业生产,并认识我国西部地区种植业区的常见农作物;进一步理解我国东部南北方农业的差异,为今后高中学习农业规划打下基础。】

三、结课

归纳本节课内容,完成相关课堂练习。(见PPT课件上)

布置课后练习,同步练习册,完成相关章节内容。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多采用读图分析法,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篇二:中国农业教学设计

专题:中国农业

【考点提示】

1、我国农业结构的变化和特点。

2、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和经济作物(棉花、油菜、甜菜、甘蔗)分布。 3、我国四大牧区的畜牧业发展状况。 4、我国林业和水产业的发展概况。 5、科技兴农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6、我国优势农产品及其区域布局。 【学习目标】

1、 利用图表和资料分析说明我国南北耕作制度的差异及原因。

2、 利用图表分析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对我国种植业结构和作物品种的影响。

(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中国的农业教学反思)

3、 在中国土地利用分布图上准确说出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区域,并能分析说明

各自的成长条件。

4、 结合自然条件分析说明我国四大牧区畜牧业发展的不同特点。

5、 结合一个地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条件,分析说明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

素,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6、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说明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学习重难点】

1、 结合文字材料、图表等地理信息,分析某区域的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

分布、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农业的发展方向等。

2、 在学习能力上,注重分析、比较、归纳、推理能力,对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和阐

释事物能力要求逐渐提高。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复习课,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但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际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中国农业掌握得很差,所以需要进一步讲解记忆。对于有一定的基础学生,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中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原因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实例分析法 ;2、读图分析法;3、讨论法;4、分小组比赛法 【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本节是有关《中国农业》的一节复习课,知识储备方面包括初中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节农业;高中必修二: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在各分区地理中学习的有关农业的知识和同学们平时生活学习中对中国农业的感性认识。所以,如何将以上知识有机整合,完成对中国农业的复习,首先应理顺复习思路:从中国农业的地区差异(空间)

和中国农业发展(时间)两个方面来进行复习。 首先,有关“中国农业的地区差异”,我采用了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的课程标准:以某地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作为课题探究的题目,并对小组合作探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解决这个探究问题时,采取的是小组内合作探究,为了尽可能的体现学生个体差异,应充分展现各小组探究成果。但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应该分享学习成果,对其他小组展示的课题通过头脑风暴法提出自己或者本小组共同的疑问,并通过相应的方法解决疑问。最后进行小结时,针对不同区域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综合比较法,最终形成对中国农业的地区差异的认识。

然后,对于中国农业发展(时间)的学习,我选用的是小时间尺度,并采用的是案例分析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突出不同历史时期农业生产结构和不同的主导区位因素。在讲授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原因时,应运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所以在小结时,用因果联系的图表和对比表格加以总结。分析珠江三角洲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与总结因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从而延伸到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调整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抓住地理事实,突出地理特征和规律,适当阐明因果联系,讲清地理基本原理,完成对中国农业的复习。在授课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初中地理知识的遗忘,高中地理必修二和必修三知识联系的意识较弱,虽然大部分学生出生与农村,对农业和农民问题有切身体验,但毕竟是感性知识,未能上升到理性认识。但是正是这种切身的体验,给复习中国农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感情基础,他们也很希望从宏观和理论的角度来认识中国农业。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有利于组织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太多和学生自主活动很多,所以没有完成之前设计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完成了中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篇三: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含教学反思)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南平高级中学危全富

课标要求:

1.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2.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分析对比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涉及亚洲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在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学习掌握世界主要粮食生产的地区分布、作物类型、生产特征等知识的一节课。

农业再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互相融合的物质生产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受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诸因素的地域性差异影响;经济再生产过程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历史、社会经济发展、习俗差异等也存在着地区差异,因此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差异。

东亚发展中国家由于自然地理特点,农业劳动人口多,教育水平以及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发展了以水稻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以及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基础,发展了高度机械化、集约化、商品率高的商品谷物农业。

农业、农村、农民是国民经济的根本,粮食问题是世界农业首要问题。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解决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根本途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亚洲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

能力目标: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发展目标:初步形成主动利用多种形式地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发现法教学,案例教学法,对比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学指导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在高中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考虑教材的知识要求与重难点,注重问题情景的设计与教学过程的生成,注重师生互动的合作。

1、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采用启发——互动——探究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多说、多练、多思考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本节课的重点

2、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发挥地理图象功能:地理图象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她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本节课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挖掘图中的显性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

的能力,运用图象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但是学生活动面还偏小,合作学习不够。

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的主要困惑有一、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但我们很难不去考虑高考与各种质量检测,这一点是我们转变教学观念的关键。二、教材的变化与时间不足的问题,我们学科的教材体系变化不是很大,但新教材对许多知识的铺垫内容大量删除,同时增加许多活动和案例,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标签:中国 反思 农业 中国农业课后反思 农业因地制宜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