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教学设计 > 正文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17-05-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雾凇形成的过程;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一、 导入课题

(1)同学们,冷不冷?今天最低温度是多少?那你知道什么时候最冷?每年的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总有许多游客从四面八方赶往吉林,去观赏雾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雾凇(.师板题)

(2)释题:师:雾是雨字头,雾是怎么回事?生:再看凇,两点水, 两点水的字和什么有关?(冰)所以雾凇就是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

二.复习回顾

(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师: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在课题前加个修饰词( )的雾凇.

(2)好美啊!来,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美美的雾凇(欣赏图片)

师:你最想用哪个词或哪个句子来形容你的感受?

三、学习二自然段,探究: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读第二自然段,圈画出相关词句,在书上空白处简要写写你的理解。 合作学习,探讨:

(1)第二自然段共_____句话?这几句话都是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话写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2)雾凇的形成需要具备那些条件?

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师: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而水库里的水却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说____________这句话哪个词说明雾气饱和(阵阵)

(二)师:这句话是写什么的?(雾气).还有那几句是写雾气的?这些句子中哪些词是写雾气变化的?点上点.弥漫、涌向、笼罩、淹没,从这些词你体会到了什么?(雾气越来越浓,越来越大):有句谚语“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读出雾的美

(三)师:雾凇是怎样凝结成雾凇的呢?出示:这蒸腾的雾

气,,,,地给

师: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柳枝圈出有关词语,雾凇的形成是快还是慢?师:雾气就这样遇冷凝结成了 ?文中提到雾凇了吗?(没有)那凝结成了什么呢?(白银),文中也没有凝结呀?(镀就是凝结)白银是雾凇,那还有什么是雾凇?出示:最初像,逐渐变成 ,最后

这些词还写出了雾凇的 “最初,逐渐,最后”这几个时间词清楚地写出了雾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的过程。我们平时作文中要学会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来让自己的作文更有条理。

为什么把雾凇比作白银呢?这比喻其实蕴含着 作者的什么感情?因为喜爱,所以用这样的比喻。带着喜爱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话。

四、尝试记忆引导背诵:这么神奇而美丽的雾凇形成过程想不想给更多的人介绍一下?有什么快速记忆的好方法呢?(弄清每句写什么,句与句关系,在每句中找出关键词。)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 ),这雾气便(),(),笼罩着( )。树木

( )。( ),灯光,树影( )。这蒸腾的雾气,( ),(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

(1)练(2)出示填空准备(3)指名填空。

概括解释雾凇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二、三句写饱和的水汽是怎么来的; 第四到八句写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时,雾汽涌向两岸,笼罩长堤,淹没树木,逐渐形成了雾凇。

让我们再一起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雾凇独特的形成过程。齐读第二自然段。

五、拓展练习:业余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后面这些老师就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对雾凇充满了好奇,谁愿意做小导游,陪老师们一边游览一边介绍吉林的雾凇呢?

1.提醒注意点:礼貌用语,态度大方,吐字清楚。

2.明确内容:欢应,介绍雾凇形成原因及过程

3.小组内练习

4.自告奋勇当导游

5.游客太多,导游小分队出动,其他同学观察,评选最佳导游(一起指向表现最好的一位)。

六、总结板书,点明本课收获,并总结谈话:同学们,吉林雾凇洁白晶莹,千姿百态,而你们的聪明好学,也让我看到了教室里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希望不久的将来,这么多花能把我们祖国装扮得象吉林雾凇那样美丽动人。

七、小练笔:我们这里没有吉林这么寒冷的天气,只有雾没有雾凇,你能模仿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借用文章的词句将雾的形成消散的过程写出来吗?

篇二:《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宝应县范水镇中心小学 戴连红

版别课时: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3课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雾凇形成的主要原因及过程,在品词析句中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重点难点:

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过程及其奇异的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预设流程:

一、听写词语,复述课文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3课,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下面听写几个词语。

(1)报完词语后课件出示: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师:跟大屏幕上对一下,错的订正;现在全对了的坐正,我们来齐读一遍。

(2)这些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通过前面的学习,谁能用它们来说说你心中的吉林雾凇?(倘若无人举手,师:你可以先用一个词来说说?)(指名说,教师及时评价)

(3)顺接:难怪人们会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师板书,生齐读“奇观”)

二、了解成因,品悟文字

1、这么美的雾凇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你想知道吗?大家想知道吗?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这句话准确描述了雾凇形成的主要原因,(课件出示)谁先来读读的?(指名读)

课件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师1:还有谁想读的?谁再来读。

师2:我们一起来读(雾凇,预备齐)。

师3:给这个句子换种说法,谁会的?

课件出示:形成雾凇,不仅需要 ,还需要 。

2、小结过渡:是呀,这就是雾凇形成的条件;那么,雾凇形成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拿起笔,边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完成《课堂作业》的第1题,同学之间也可以讨论讨论。(课件出示“雾凇形成的过程”后,教师巡视指导)

师1:(1)指名说;(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词语;(3)齐读(谁来说说雾凇形成的过程?形成雾凇,大概经历这么几个步骤:首先是“弥漫雾气”,其次是“淹没树木”,再次是“遇冷凝结”,最后是“形成雾凇”。我们一起再读读。)

师2:在雾凇形成的过程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非常地神奇呢?拿起笔来再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让你觉得非常神奇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找准回答问题的学生)

(1)在雾凇形成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地方非常地神奇呢,谁先来说说的?

课件出示: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 1 -

①你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呢?(倘若该生说不好,则——师:还有哪些同学也画了这些句子,能把你的感受说说吗?)

②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这几句话,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雾很大、很浓呢,用笔把这些词语在书上圈出来。

③下面交流一下:你圈了哪些词语?为什么圈出它们?

(学生说,教师及时适当评价:“涌”:同学们回忆一下,你在什么地方曾见过这“涌”的情景呢?比如说电影散场的时候、海浪涌向岸边的时候??“笼罩”:笼罩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看吗?(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淹没”:物体被雾气淹没了,这是怎样的情形呢?请看(课件出示系列图片)。“模糊”:雾很大、很浓,连灯光、树影都看不清了,一片朦朦胧胧。)

④这几个词语都写出了雾很大、很浓(课件给“涌向、笼罩、淹没和模糊”加红),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送回到句子当中,你能把这种雾大、雾浓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教师评价;强调“奇观”,齐读:是啊,这雾气是这般地蒸腾,这般地轻盈,这般地浓密,这般地美丽,难怪人们会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指板书,生齐读“奇观”);我们一起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播放音乐)

师3:课文第二自然段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让你觉得非常地神奇呢?你从这些句子中又读出了什么呢?(倘若该生说不好,师:还有哪些同学也画了这个句子,能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吗?)

课件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1)雾凇的形成是个极其缓慢的过程;老师查阅了资料,说“吉林雾凇形成的时间长达八至十个小时”。我们来细读课文,这段文字中有一个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雾凇慢慢地形成过程,哪个字?(指名说,教师评价;给“镀”加着重号)

(2)(课件出示)“一种物体附着在别的物体的表面上,形成薄层”,这是“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在这段文字中,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镀”字的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这句话,反复地体会体会。

(3)能把你对“镀”的理解送回到句子中,再来读读这段话吗?(指名说,教师及时评价)

(4)这浓雾轻轻地、慢慢地,一层又一层地让松针、柳枝变成银线、银条,又变成银松雪柳,所以人们才会说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指板书,生齐读“奇观”)

(5)(课件播放音乐)我们一起将这奇观读出来。(齐读)

师4:(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这么美的文字,不光要读好,还要把它们深深地印在脑海之中。自己再读读,争取把它记住。

(1)课件出示(师:谁能看着大屏幕来试试背背的)。(2)去掉些词语,谁再来试试看?(课件出示)(3)指导方法:×同学背得真棒!看来啊,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来背诵,也是我们常用的背诵课文的好方法呀!(4)不看屏幕,集体试试。(师:每当夜幕降临,预备齐)

三、当堂练笔,小结所得

1、过渡:吉林的雾凇多么美呀,在我们的家乡宝应也有非常迷人的雾景,你想把它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晓吗?来,请完成《课堂作业》第2题。(学生完成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读。(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一一读啦;下面我们来欣赏这几位同学的作品!)

2、今天这节语文课上,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谁来说说。

附板书设计:

23 雾凇

奇观

- 2 -

篇三: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七册第七单元《雾凇》

教学重难点

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感受雾凇的奇异景观。

教学对象分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

对于南方的孩子来说,雾凇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奇特景象,对于形成的原因也很难想象的到,因此本课采用PPT,将大量的雾凇图片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产生更直观的印象。本课件还选择了一个介绍雾凇的片段,旨在通过动态的画面,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

第 一 课 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评价】通过《九九歌》的复习,让学生知道三九时节是最冷的时候,为下面雾凇产生的时间做铺垫。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图片,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评价】图片展示,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出示词语,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评价】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长句,并加以指导,为学生读通全文、理解

文章起到作用。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①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板书:(严寒季节)雾气——雾凇

(饱和)遇冷

2、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3、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映示:

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

雾凇形成是有先后顺序的,文章能不能按上面这样的顺序来写?请你想一想,再重新排列。

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4、带着上述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5、你们读懂了什么?

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

②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指名朗读。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

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

(涌向弥漫)

再齐读这句话。

④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

⑤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

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声读句。“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指名读。你感觉怎么样?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齐读。

【评价】通过课件展示了几句话之后,学生能更清楚地发现原句的精炼、生动。

6、至此,雾凇已形成了,文章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作者又连着写道??谁来读一下这段的最后一句话?

(映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进一步说明了上一句中的哪个词?

指名朗读。

7、这段话具体地叙述了雾凇的形成过程。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请观看录像。

【评价】通过观看录像,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同时对雾

凇有了更深地了解,对它的形成也加深了印象。

8、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也是那样的奇特。齐读第二自然段。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1、老师带来了一首诗,读一读,想想诗句描写的是什么景象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注解】: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2、一二两句诗描写的是什么景象呢?这里是真的“春风来”吗?从哪儿看出来的?“忽如”还可以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诗句中的“梨花”指的是什么呢?

3、哦,这千树万树的梨花原来是漫天飞雪挂满枝头的奇景呀。你能通过读体现出作者“惊喜好奇”的心情吗?

4、作者以新奇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暖融融的春意。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享有“冬天里的春天”美誉的吉林,再次去欣赏吉林的雾凇。

【评价】通过课件出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让学生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心情,也为学习第三段做了铺垫。

二、复习

1、上节课,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雾凇是如何形成的,还记得吗?请一位同学来概括的说一说。

2、出示填空。

3、小结:雾凇的形成可以称为一奇,它还奇在哪儿?

【评价】本环节通过课件复习了第二段中的关键语句,并由此引出了“奇”,使学生更深入的去思考问题,从而引发一、三段的学习。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打开书本,轻轻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圈画出有关词语。

2、学生汇报、讨论:

⑴“十里长堤” 指读(评价:是的,十里长堤,大约5000米,从鹿苑到塘桥这一路上都是雾凇,多么壮观。)

谁再读这个词语(评价:这么多的雾凇,可谓奇观。) 一起来读好它。

⑵还有哪个词语也能体会到雾凇的多呢?

“缀满” 指读(评价:是的,满满的全都是)

谁再来读(评价:每一个枝头都挂满了,真是多。)

雾凇的奇奇在它的多。再读读,你还会有新发现。

⑶ “洁白晶莹” 指读(评价:洁白如雪)

再指读(评价:晶莹剔透)

一起读(真像玉石雕琢)

⑷ “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指读(评价:仿佛置身于银色长廊)

再指读(评价:美不胜收)

一起读(真令人留恋往返)

3、雾凇的奇原来还奇在它的美,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吉林雾凇的多和美展现在大家眼前吗?

4、是呀,由此,吉林雾凇被人们称为“闻名全国的奇观”。

(课件出示)“观”是指① 看;② 景象或样子;③ 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奇观”中的“观”指的是──

“奇观”就是指( )的景象。(少见的,稀罕的,壮美的)

奇观的意思是什么?

5、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吗?(指 名有感情地朗读一段)

过渡:课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呢?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

2、交流。有可能是“千姿百态、琼枝玉树、情不自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根据回答理解词句并体会。

3、引读末段。(是啊,十里长堤上到处是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怪不得人们看到这样的景象之后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这里的“梨花”又是形容什么的?

4、指名有感情地读。齐读。

五、比较一、三段

1、(出示)师:同学们,这一、三自然段都在写雾凇的奇特壮美,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一段是直接描写雾凇的奇特壮美的;三段是从人们观赏过后的感受来反映雾凇的奇特壮美的。)

2、能把它们记下来吗?(学生背诵。)

六、课堂拓展延伸:

1、将来你成了一名画家,看到吉林这奇妙的雾凇景观,你会把它——(画下来)。你要是一名歌唱家呢?(唱出来)

你要是一名诗人呢?(写一首诗来赞美一下)

2、(出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江泽民爷爷在1991年去吉林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1998年他又赋词曰:“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咸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3、让我们也来创作一首小诗或歌谣,赞颂这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好吗?你打算怎么创作呢?

(师指导创作方法:可用文中词语结合自己的认识与感受编创成诗,体现雾淞的奇美。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标签:雾凇 课时 教学设计 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