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教学设计 > 正文

物质跨膜运输教学设计

时间:2017-05-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物质跨膜运输公开课教案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教学理念

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第4章第3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方式,是理解结构和功能相统一原理的很好内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跨膜运输的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同时学生对探究有热情,但是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类型、特点及过程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3、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2、运用表格进行对比、小结 3、运用画概念图进行总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价值方面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思考,

大胆回答问题,也可进行集体观念的教育等。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解决方法:

1、介绍扩散现象,列举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 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总结协助扩散的概念。 3、列举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现象,总结出主动运输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解决方法:通过列举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播放相关的多媒体动画,讲清主动运输的概念及特点。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物质跨膜运输教学设计)辅助教学。

八、教具准备

相关多媒体动画课件,如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动画课件。

九、教学程序

(一)复习相关知识

回顾细胞膜结构:展示细胞膜结构图,提问细胞膜化学组成,结构特点,功能特点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述:我们知道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每时每刻都在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物质的进进出出都要经过细胞的边界——细胞膜。那么是否所有的物质都能自由通过细胞膜呢?哪些可以出入?这些物质又是以何种方式出入的呢?

课件展示人工合成的无蛋白质的磷脂双分子层,学生交流以下三个问题: 1、什么样的物质能够通过脂双层? 2、什么样的物质不能通过?

3、图中葡萄糖是不能通过脂双层的,但细胞却需要不断补充葡萄糖以提供能量,这该如何解释呢?

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三)分析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概念、过程和特点

问题探讨1:什么样的物质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物质不能通过? 引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之一:自由扩散 1、自由扩散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由扩散的动画(多媒体播放),同时提出:它们跨膜运输的过程有什么特征?

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问题探讨2:不能自由扩散通过的这些物质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来说,是不是不需要呢?

引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之二:协助扩散 2、协助扩散

播放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动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画(多媒体播放),同时提出:葡萄糖跨红细胞膜运输的过程有什么特征?

通过特征总结出概念并举例说明

(四)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总结两种被动运输的异同 相同:都是顺浓度的梯度跨膜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不同:

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五)演示动画,归纳主动运输的概念和特点

问题探讨3:不能通过被动运输进出的这些物质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来说,是不是不需要呢?

那么这些物质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呢? 引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之三:主动运输

通过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总结主动运输的特点 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出主动运输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思考与讨论:

1、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 ?

2、你认为以上哪种方式对于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最重要,为什么? 联系细胞膜的功能特性和主动运输的实例,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回答主动运输的意义。

(六)列表比较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

知识大闯关 (七)探究活动

(八)大分子物质或颗粒进出细胞的方式(拓展视野)

过渡:载体蛋白虽然能帮助许多离子和小分子通过细胞膜,但对于一些象蛋白质这样大的分子的运输是无能为力的,那这些特别大的分子是如何进出细胞的呢? 师:简单描述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播放动画——变形虫的细胞内消化过程(加深理解)

(九)归纳小结和巩固练习,深化目标

用概念图的形式总结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重点比较两种运输方式的异同。

十、板书设计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二、大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

1、胞吞 2、胞吐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认为比较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整节课通过讨论人工合成磷脂双

分子层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来贯穿始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概括原理,层层递进的学习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等跨膜运输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数据分析及资料分析能力欠缺,文字表达能力有待加强。本节课的讨论比较多,这样课堂的节奏就很难控制,很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情况,这需要教师在备课精心设计好教学程序。学生在做有关图标题或曲线题时还存在很多困难,毕竟这是高中生第一次真正运用数学思维进行的“探究”,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和作业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1.本节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种“指导型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自主 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 的要求,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实验和探究 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细致地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和疑惑,再对自己何时参与指导、如何进行指导作出决策。

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 应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合理设计,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任务重而课时有限的矛盾。

篇二: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 第4章 第1节

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教材利用一些具体例子和资料,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水分子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并不是顺着离子的相对含量进行的,最后总结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其中,“水分的跨膜运输”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这是一个探究实验,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真正全面接触探究实验,通过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做过或见过这样的实验: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会软缩,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会更加硬挺。学生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做菜馅时加入一些盐,蔬菜中的水分会大量渗出;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等,这些生活经验对学习本节内容都有帮助。而本节内容需要学生从微观水平上理解细胞吸水、失水的过程,理解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内容本身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另外,学生在初中曾经接触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但在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等环节都还缺乏训练。 二、目标表述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 (2)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3)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镜。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2、让学生知道细胞与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结果的预测等)。 3、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首先由“问题探讨”引入,从“扩散”迁移到“渗透”。在生物小组课前完成渗透作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然后由渗透装置类比联想到细胞,分析教材给出的“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认识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在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问题上,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相似吗?如果相似,植物细胞又有什么与动物细胞不同之处呢?引出探究活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重在做好引导,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归纳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进一步通过动手实验,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通过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问题的分析,学生认识到水分子是可以自由进出细胞膜的,并且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进行的。教材的资料分析提供的素材是无机盐的吸收情况,通过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出:细胞对物质的吸收不一定都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进行的;细胞吸收物质是有选择的,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本设计遵循的新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依据“自主学习”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比较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

篇三:《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实验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实验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是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1个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不同,它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发现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以及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条件等问题。所以本快课重在做好引导。

学生能够真正的探究,必需基于一定的背景知识和一定的思维能力,但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故在这节课中,要先让学生具备必要知识背景,先利用提前做好的渗透装置进行引导式探究理解渗透原理。然后由渗透装置联想到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进行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基本实验进行自主性探究。最终总结出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条件。

【实验内容分析】

1、通过对渗透装置的学习了解渗透原理,理解动植物细胞也符合渗透条件,再结合日常生活中实例设计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让学生领会设计探究方案和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

2、所选材料为紫色洋葱外表皮,成熟的植物细胞其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其细胞液和外界溶液有一定的浓度差,所以在一定浓度的溶液中会行成一个渗透系统。由于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当细胞大量失水时,导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当细胞大量吸水时,原生质层又和细胞壁逐渐贴合。

3、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实验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说出水分子跨膜运输的特点;

通过实例说明植物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进行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通过探究实验说明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渗透作用现象的观察,阐明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推导渗透作用的概念;

由创设情境入手,从“扩散”迁移到“渗透”,理解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体会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步骤,感受科学的严谨性; 在讨论和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习,体验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动物细胞膜和植物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解决方法:

(1)通过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渗透现象。归纳总结渗透作用的概念、条件、原理、结果,指出半透膜的特性。

(2)通过相关探究实验的设计,理解植物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 解决方法:

(1)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探究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故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将学生引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本节所探究现象深入思考,提出相关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活动讨论确定有价值的问题。

(2)针对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假设,并设计实验。

【实验准备】

相关的实验装置,包括提前准备卵壳膜,渗透装置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学生观察、讨论、合作探究与教师讲述和启发引导相结合。

【教学过程】

标签:教学设计 物质 运输 实验设计物质跨膜运输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