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节日周记 > 正文

美、英、德、澳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模式综述及启示|爱他美 德 英 澳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美、英、德、澳都已建立起制度化的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机制,其模式已趋于固化和成熟,并在专业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简要地介绍了美、英、德、澳四国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的各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各国成功的经验,对我国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的模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外;校企合作;工程人才;启示
  作者简介:杨林(1986-),男,江西上饶人,中国计量学院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研究实习员;杨其华(1963-),男,浙江义乌人,中国计量学院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09年度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zc09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11-02
  
  早在20世纪初,欧美等发达的工业国家即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具体层面上的培养体系的构建和研究也随之展开。二战之后,尤其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大量兴起,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更是在各国普通推行,成为培养工程人才必不可少的方式。世界范围内呈现出各种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的模式。
  一、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
  早在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就在部分专业中实施“一年必须有四分之一时间在专业相关企业实习,以获得必要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合作教育计划”的雏形。最初的“合作教育计划”主要通过高等学校组织大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企业选派员工到高等学校接受培训或继续教育等形式完成[1]。随着“合作教育计划”的推行,研究的深入,不断实现了“合作教育计划”的创新,形成多种模式:第一种是“并行式模式”,这种模式以理论学习为主,强调在每周的空余时间中从事学校认可的工作,通常全周工作20小时左右;第二种是“交替式模式”,即学习学期与工作学期交替进行,这种模式强调工作实践与理论学习同等重要,安排学生集中实践有利于学生获得工作职位并积累工作经验,并能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第三种是“双重制模式”,综合采用“并行式”和“交替式”,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当前,美国大部分高校都采用“双重制模式”,一般在低年级实施“并行式模式”,在高年级推行“交替式模式”。
  二、英国“三明治”模式
  虽然是老牌工业国,但是英国的高校与企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建立广泛的联系。80年代,英国政府先后发表了《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绿皮书(1985)、《高等教育――迎接新的挑战》白皮书(1987),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工程人才也开始起步,形成了多种模式,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工读交替制”合作教育模式,也就是所谓的“三明治”(sandwich courses)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方式在学制安排上与普通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实行1+2+1或1+3+1教学模式。具体而言,是指高校学生第一学年在企业实践,然后到学校里进行2年或3年的知识学习,最后再回归到企业中参加实践,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遵循的是知识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归实践的发展路径。鉴于这种模式在第一学年的实践中学生会因为缺乏系统的知识培训而迷失方向,英国有些高校还实行第一、二学年在校接受基础知识学习,第三学年在企业中参与实践,第四学年再回校进行总结性学习,以实现理论与知识完美结合的培养目标。“三明治”还分“薄”、“厚”两种,有些课程采用“薄三明治”来进行,主要是通过具有选择性的6个月来组织,这6个月可以在学校里进行,也可以在工厂里进行。其他的则通过 “厚三明治”来进行,这种培养模式则需要通过整个的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来进行工厂训练[2]。
  三、德国“双元制”模式
  德国以“双元制”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著称,双元中,一元是学校,另外一元是企业。“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是:以职教立法为保障,将企业作为培养学生的主体;培养目标上区别于学科型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关键能力)为中心;专业设置建立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而非按照学科划分,以“企业需求、相对稳定、广泛适应、能力培养、职业发展”五项基本原则和“规范性、效益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教学分析并最后确定专业;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起组织与协调作用,同时采用综合化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则按照技能目标进行单元教学或模块教学;学业成绩考核以职业要求为标准,由行会代表、企业、学校共同参与评价。“双元制”诞生于德国的巴登―符腾堡州,因此,双元制也称为巴登―符腾堡系统,学生进入巴登―符腾堡系统是以双重身份进去的,一是学生,一是工人,实行大学里的课程学习与顶岗实习的交替式学习[3]。
  四、澳大利亚“以工程项目和工程问题为导向”模式
  澳大利亚的大学也普遍地推行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创设了一种以工程项目和工程问题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模式。莫那什大学早在1998年就着手开展以工程问题和工程项目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研究,并在1998年到2001年逐渐引进新课程体系,创设了工程辅助课程体系、以工程项目为导向课程体系、以工程问题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工程辅助课程中,主要是进行工程基础训练,由教师控制课程的内容,给予学生基本的工程理论知识;基于工程项目的课程体系则以工程项目为核心,学生按照需要获取内容,但是这样,教师就得准备更多的内容,以备学生的不时之需;而基于工程问题的课程模式,学生控制内容,同时课程内容主要决定于工程实际问题。在课程设置上,第一年包括一些通识类的工程技能发展课程,包括数学、电脑以及物理等;第二年的课程中依然包含了一些通识类的课程,但是很大一部分课程开始涉及专业知识,这些课程一般采用工程辅助学习,但是强调学生发现信息的能力;第三年主要进行以工程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最后一年,学生开始期待到以工程问题为导向的学习,面对工业中实际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4]。中央昆士兰大学在1998年就开始推行了以工程项目的为导向的工程学位,主要集中在民事领域、电力领域、机械和电子信息系统等,所有的这些领域都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每个学期,有将近50%的学生工作量用来工程项目的研究,每个学期在课时安排上包括6个单元的课程,主要用于发展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12个单元的工程基础课程。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所参与工程的长度和难度会逐渐增加[5]。
  五、对我国校企合作的启示
  1.互助双赢,创设校企合作的粘合剂
  互助双赢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工程人才的前提,也是合作能否持久的关键因素。对高校来说,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在于企业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条件与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企业而言,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在于能充分应用学校的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以提高企业效益。实践证明,只有兼顾双方的利益,才能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美、英、德、澳四国的校企合作模式充分体现了这点:一是高校安排了一半左右的时间供学生在企业实习,为企业提供了廉价而丰富的人力资源,由于时间较长,企业愿意对学生展开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二是高校以工程项目或工程问题的形式与企业开展合作,安排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并组织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只安排了较短的时间供学生在企业中实践,学生往往在实习企业中工作不到一个月就会离开,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反而增加了成本,影响了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另外,在工程人才合作培养过程中,高校也未能较好地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参与企业技术改革,协作解决企业的难题。有鉴于此,高校一方面应增加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时间,另一方面应深入企业生产实践,发现其技术难题,将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难题紧密结合,创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粘合剂。
  2.基于企业的工程问题,深化课程改革
  工程问题是企业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粘合剂。澳大利亚高校在实施课程改革时,紧密围绕工业中存在的工程问题,创设相应的课程,为学生到企业中实践积累相应的理论知识。当前,我国的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脱离较为严重,应借鉴外国经验,以工程问题为课程核心,进行课程内容改革。
  3.工学交替,改革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是上述各国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工学交替”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了解工作所需技能,并以此为导向,加强相关知识学习,形成较好的工作能力。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工学交替”也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循环往复的认知规律。当前,我国的教学依然停留在“课堂为主、书本为主、学校为主”的传统模式,很有必要结合国外“工学交替”的教学经验,强化实践环节,使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Alan Smithers.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and expectations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on sandwich courses[J]. 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1969(3):414-422.
  [3] Axel Göhringer.University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 Karlsruhe:The Dual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 [J].Asia-Pacific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2002,(2):53-58.
  [4][5]Julie E. Mills,David F. Treagust.Engineering education-is problem-based or project-based learning the answer[EB/OL].https://www.省略.au/journal/2003/mills_treagust03.pdf.
  (责任编辑:熊怡)

标签:综述 启示 培养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