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介绍信 > 正文

中国MBA教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在处理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时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MBA自1908年诞生于美国哈佛商学院以来,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而中国引进MBA只有二十多年。中国传统的管理遵循“天不变道亦不变”,力求组织和社会的稳定,秉承全局为重、中庸适度、求同存异,这种思想在开放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严重阻碍着中国的创新动力,最终束缚民族企业的发展。美国开展MBA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实战型管理人才,这一目标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相契合。引进MBA教育,带给中国管理者的不仅仅是创新型的管理知识,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思维方式,它革新了企业的管理思维,优化了管理效益,但中国MBA教育任重道远,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凸显出一系列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中国MBA教育发展现状
  
   1991年MBA教育落地中国之时,恰逢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时期,那时的MBA教育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可能更多地停留在概念的认知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产生了迫切的通过优化管理来谋求经济效益的需求,这为MBA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会。中国目前有600万家企业,其中36万家是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他们都需要大批具有实战经验和系统理论的职业经理人,特别是伴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对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更加膨胀。
   开始于1991年的中国MBA教育,走过了二十余载,经历了从摸索到模仿,从模仿到本土化的转变,取得了诸多成就。1991年只有9所院校进行了MBA教育试点,到2010年发展到了236所,扩张了26倍。1991年只有94人入学,到2010年已经超过3.6万人,扩张了383倍。从这些基本数据可以看出,MBA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培养院校增多、学员数量增多、企业需求增多的“三多”现象。
   在2011年7月《财富》杂志发布的最新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大陆企业达到了58家,可见,中国企业已经在国际经济的大舞台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企业管理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成败,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过:“管理者必须把社会的需求转变为企业的盈利机会。”MBA教育其实就是在培养这样的管理者,即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者。MBA教育对于中国的贡献,不仅是在管理知识和理论的传播上,更重要的是在于能够促进中国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在未来,中国将越来越需要MBA这样的专业管理人才,使企业管理越来越高效。
  
   二、中国MBA教育发展遇到的挑战
  
   虽然中国MBA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中国MBA教育在整体上还很不成熟,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迅速扩张的表面繁荣之下蕴藏着MBA人才不断贬值的危机。中国MBA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在质和量上都存在很大的成长空间。
   中国MBA教育市场还未形成完善的市场自由竞争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对MBA教育机构实行了严格的准入管制,但MBA教育本身原本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的产物只有重归市场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对于MBA教育的评价体系也不能直接反映教学成果的市场评价,而是被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价给取代了。
   不同的MBA项目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大同小异,在教学内容上涉及面过广,无所不包,但又多是浅尝辄止,难以实现MBA的教育目标。选用的教材从结构和内容上大致相同,使用的案例也基本类似,在这种情况下教出来的MBA很像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难以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另外,教学方法陈旧,生源选择不当、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MBA教育的质量。
   MBA教育因为从一开始就是“舶来名”,“拿来主义”的学习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中国MBA教育形成本土化特色的机会,有关MBA本土化与国际化的争论在2007年华尔街金融危机后成为中国MBA教育界一个反思的热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危机,使得企业家和教育界开始质疑那些西方经济理论和管理模式,再加之中国特有的政治体制、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界的特有情况,普遍认为中国MBA教育应该革除一味追求国际化而缺乏本土化创新的弊病。
   在国际上,随着MBA培养规模的扩大,MBA的教育质量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关注。2004年明茨伯格发表了题为《管理者而非MBA》的研究报告。明茨伯格和他的助手跟踪了1990年出版的《哈佛商学院的奥秘》上列举的19名MBA杰出校友,观察他们在CEO位置上长期的表现如何。结果发现,截至2003年,这19个人中有10人很明显地失败了,在给公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后被扫地出门、无所作为,另外4人的能力被质疑,仅剩下5位合格者。明茨伯格在报告中对传统MBA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即招收错误的人,用错误的方式,进行了错误的商业实践。他援引的最著名案例包括曾经名噪一时的惠普―康柏并购案,其中卡莉?菲奥莉娜的冷酷、傲慢与固执,代表了所谓MBA精英人士的经典形象。当他们进入一家公司时,光辉灿烂的背后其实危机四伏,耀眼的学历、满口的术语、豪情壮志的表白,虽然能一下子震撼人心,但随之相伴的后果和窘境却是人们难以预料的。
   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在2007年爆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以后,欧美国家的MBA教育又面临着新一轮的反思。众多企业纷纷倒闭,往日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无法使企业起死回生,企业界开始质疑往日那些经典的管理理论是否只是一堆华而不实的美丽辞藻。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言:“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如何才能培养出能取得商业成就的MBA学员?MBA教育到底要教给学生们什么,是流行百年的管理经典还是时下流行的管理工具?是领导力、企业社会责任等热门话题,还是生产运营、财务营销等企业中的基本活动?是能够灵活应对商界变化的职业经理人,还是可以开创出一番事业的企业家?这些问题都值得中国MBA教育界进行深刻反思。
  
   三、中国MBA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MBA教育的初衷就是培养优秀的企业管理者,而这正是唤起中国MBA教育改革的核心推动力。教育改革很少是从里到外的,必须有来自外界的推动力。目前恰逢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中国的MBA教育必须适应形势,力求改革与创新。
   中国MBA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点应该围绕市场化、专业化、特色化、本土化与国际化来进行。
   中国的MBA教育要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放开MBA教育机构的准入制度,让有实力的教育机构参与到MBA教育事业中来,让市场成为评判优劣的裁判。在开放MBA教育的同时,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对于市场化过程中的各种创新和尝试给以鼓励和引导。
   不同的MBA项目应走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在注重MBA学员的培养质量以外,更要清楚地知道如何去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色举办不一样的MBA特色项目,为企业量身定做地培养管理人才。如针对房地产、机械、采掘、金融等不同行业的特定需求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培养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不断发掘MBA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MBA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应顾此失彼。国内MBA教育机构要积极与国际著名商学院联手开拓国际合作项目,强化MBA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战略思维。这些中外合作MBA项目可以有选择性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按照国际惯例设置合作课程,积极借鉴具有办学优势的外方合作者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模式和管理经验。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结合非常有利于培养出一批既通晓国际市场运作方式、具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又了解本土市场的企业管理人才。
   中国MBA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也要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生源选择、师资力量等微观层面上进行有力的探索。
   目前中国的MBA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不足可以概括为:讲授有余、互动不足;理论有余、实践不足;案例教学简单化、形式化,缺乏本土化;课程设置上缺乏综合性、贯通性以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渗透。应强化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多媒体仿真等教学方法,同时加强课堂外的企业管理实践环节,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
   案例教学是MBA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MBA学员往往是通过仿真案例的分析,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要求案例要有非常好的仿真性,唯有这样,把案例还原到现实中的准确性才有保证。但目前MBA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中国学者自行编写的案例还较少,还比较简单粗略。国外商学院的案例虽然经典,但与中国企业的实践相去甚远。本土案例分析代替学术性的理论分析,建立中国案例库,提倡本土化经验,注重创新精神的培育将是今后中国MBA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师资力量是提升MBA教育质量的主体力量。MBA教学既要求教师有较好的学术基础,更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MBA教育院校要以校内教师为骨干,广泛从企业界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还有教育热情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讲师,丰富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各院校要打破门户之见,克服体制上的制约,促进MBA教师的交流,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加强院校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也是提高MBA教育实用性的重要途径。
   在生源的选择上,应该注重考察学员的管理经验和发展潜力,走精英发展道路。MBA教育的对象不应该是“原材料”而应是“半成品”。MBA教育的初衷就是给那些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商界精英以理论指导,使之管理经验能够得到提炼,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在管理能力上更上一层楼。但是,中国MBA学员低龄化、低收入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员的个人素质和创新能力给MBA教学带来了挑战。目前的MBA入学考试对笔试分数要求过高,考试内容也缺少综合分析题目,造成大量具有丰富管理经验但年龄偏大的优秀生源不能通过笔试。改变目前这种以笔试为主的考录方式、改革考试内容、扩大差额录取比例、增加面试权重应该成为中国MBA教育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MBA教育中心)
  

标签:中国 化与 国际化 本土